分享

“镂月裁云句已多” ——吴小如先生著译品读记

 宣城历史文化 2021-01-18

"镂月裁云句已多"

——吴小如先生著译品读记 

书同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866期

小如先生故去,转眼行将五年。这几年,搜罗、品读其著作,成为我最大的“心事”,也作为报答、纪念先生的主要方式。老实说,与先生交往十年,虽然屡接先生手赠,却总因杂务占去绝大部分时间,没有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读完他一部著作,更别说读完他的全部著作,实在辜负了先生一片苦心。现在先生不在了,再也无法亲聆先生馨欬,我只能在他的书中,在字里行间,感受先生的神情风采,回味他待我的情义。

01

小如先生曾言:“我平生读书治学,是从述而不作开始的。后来逐渐进入以述为作阶段,即在前人各种不同意见中,选择自己认为正确合理的东西加以肯定。近年来为自己写文章订了两条守则:一是没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决不下笔,哪怕这看法与前人只相去一间,却毕竟是自己的点滴心得;二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决不人云亦云,稗贩前人旧说,更不偷懒用第二手材料。这姑且称之为述中有作吧。”(《读书丛札》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后记)

从小如先生一生留下的近三十种(含不同版本、选本)著作看,大体不外“以述为作”和“述中有作”,绝无凭空创造。网络上有些介绍,煞有介事地称他为“历史学家”,不知从何说起。小如先生的主要学问,几乎都在“中国古典文学”这个篮子里,包括了诗词、小说、散文、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方面,以及经、史、文字音韵训诂、考据等与古典文学相关联、难以撇开的各方面。

不错,小如先生曾在北大历史系工作,但知道内情的人都明白,那是“卖狗肉挂羊头”,迫不得已的一件事,直到暮年,他对此都耿耿于怀。

02

小如先生说,教书之外,他平生有三大业余爱好,即学唱京戏、学写毛笔字、学做古典诗词。其中戏曲是其最大的业余爱好,在这方面的学术造诣也最深,成果也最多。他平生看过(听过)不下1500出戏,以昆曲、京剧为多,而且能够演唱若干出戏。他以丰富的观剧听戏演戏实践,加上对中国戏曲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艺术的演变历程和一般规律,常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
比如,他谈京剧表演艺术的规律,认为舞台上的人数不能多,主要表演者只能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即所谓“独角戏”和“对儿戏”。进一步认为,在舞台上搞“人海战术”,观众就会顾此失彼,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戏剧的艺术效果就会减弱或被淡化。
他还以自己为例,说,唱戏宁可唱配角,让人觉得有富余,也不愿唱主角,而让人觉得有不足。这种独富创见的论述,简洁明了,切中肯綮,对于戏剧艺术传承、创新,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启功先生在评价《京剧老生流派综说》时说,小如先生关于戏曲尤其是京剧艺术的论述,是“内行不能为,学者不屑为,亦不能为”的“千秋之作”,可谓的评。

吴小如(左二)与黄宗江、刘曾复


03

记得小如先生仿佛谈起过,他年轻时很有一点文学情怀,做过“作家梦”,十三四岁就写剧评,以在报刊上发表为乐事。

2012年5月某日,我和眉睫兄一同访小如先生,眉睫提起先生早年的书评文字,问是否已结集出版。他说:“北大出版社马上要出,共收了将近100篇文章。今年不出,明年春一定会出。”这就是当年9月出版的吴小如五卷本文集中的一卷,题名《旧时月色》。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章均为先生二十七岁以前的作品,诚可谓“少作”。但虽为“少作”,却并不幼稚,无论知识面的淹博广大,文词的流畅典雅,还是学识、观点的明白清通,均非一般“少年”所堪比拟,其“老道成熟”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是其流露的“情怀”,即先生数十年后自称的“保留了一点天真纯朴的锐气”。这也许正是“少作”的意义所在,能使我们从中窥见一个怀揣“作家梦”的文学青年的影子。

由这“文学梦”或云“文学情结”,小如先生一生坚持做古体诗词,写过不少随笔类文章。如果非要给小如先生一个“作家”的头衔,这是可以作为证明的。

04

作为古典文学专家,小如先生是从教授古典文学相关课程,编纂相关文献资料开始的。据小如先生弟子陈熙中教授介绍,五十年代北大中文系编纂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小如先生承担了前者全部、后者十分之八的篇目注释,是主要的编纂者之一。此后五十年代出版的《读人所常见书日札》,六十年代与其令弟吴同宾共同编订、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奠定了其文史专家的地位。此后1987年出版的《读书丛札》,因在诗文考证、字义训诂等方面的创见,成为古典文献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得到老一辈学人周祖谟、吴组缃、林庚、周一良等高度评价。

出人意料的是,小如先生还曾操刀做过翻译,年轻时译过一些短诗和短文(包括散文、小说和文艺理论),较有影响的,是他和高明凯先生合译的《巴尔扎克传》。他1986年在《<巴尔扎克传>译后记》中,具体说起过这事。但照他一贯的行事风格,不会称自己为“翻译家”。

05

近年来,我用心搜罗小如先生著作,加上他屡次赐赠,共得如下数种(包括诗词、书法作品、译著,以出版时间先后为序):

中国小说讲话及其它,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10月第一版。
读人所常见书日札,中华书局1958年9月第一版。
古典小说漫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第一版。
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吴同宾合著),中华书局1982年3月第一版,1985年6月第二次印刷。
台下人语,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
巴尔扎克传(与高明凯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1月第一版。
古典诗文述略,山西人民出版1984年1月第一版,1985年5月第二次印刷。
京剧老生流派综说,中华书局1986年5月第一版,2004年6月第二次印刷。
读书丛札,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
吴小如戏曲文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书廊信步(文化随笔),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
今夕文存(文化随笔),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
读书拊掌录(读书札记),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
鸟瞰富连成,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9月第一版。
心影萍踪(文化随笔),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赋得三十五年早春(散文小品),吉林摄影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盛世观光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常谈一束(学术随笔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霞绮随笔,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吴小如古文精读举隅,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皓首学术随笔吴小如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第一版。
吴小如戏曲随笔集补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吴小如讲《孟子》,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莎斋笔记,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吴小如书法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吴小如录书斋联语,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吴小如手录宋词,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吴小如讲《杜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
旧时月色(吴小如早年书评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
红楼梦影(吴小如诗友回忆录),北京大学2012年9月第一版。
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北京大学2012年9月第一版。
含英咀华(吴小如古典文学丛札),北京大学2012年9月第一版。
莎斋闲览(吴小如八十后随笔),北京大学2012年9月第一版。
吴小如自书诗(周退密、何满子、吴小如三老吟草),中华书局2013年1月第一版。
莎斋诗剩(诗词集),作家出版社2014年2月第一版。
吴小如演讲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

北大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的《学者吴小如》,系弟子、门人所撰文章的合集,作为先生九秩大寿的“礼物”,也一并列在这里。

06

展读小如先生著作,常起“镂月裁风句已多”之感。缘由在先生赐赠的一幅墨宝。

2008年暮春的一天,我又一次来到小如先生府上。不知因为谈得高兴,还是其他什么缘故,临别时,先生赐赠自作《浣溪沙》墨宝一幅,用的是楷体。后来我在阅读《吴小如书法选》时,发现他在此前一年,应小孤桐轩主人刘凤桥先生之请,用行书写了一幅同样内容的作品,而且2008年夏又为刘先生写行书一幅,足见先生对此词的爱重。

从小如先生所做的跋语可知,此词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1961或1962年),为勉励昆明病重的老同学舒眉生而作,但不久舒同学即殁,令他久久不能释怀。词的开头一句即为“镂月裁云句已多”。我写作此文,时时感念先生对同窗、师友的浓情厚谊,屡屡联想到老人家对包括我在内的弟子、门人的勉励关怀。

小如先生一生谨奉“述而不作”的古训,但一写竟也写了这么多。就让我们在他的文章里,深深地、永久地报以缅怀吧。

 写于小如先生仙逝五周年前夕

(作者系宣城市文联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