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篇】一文教你读懂血常规化验单

 可爱的欢欢乐乐 2021-01-18

一、简单分析化验的意义:

1.现代医学医疗诊断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化验和影像检查,病理结果,治疗反应;

2.每个化验经检查都有正常参考值;

3.异常值在临床上意义;

4.正常值的剂量单位;

简介的目的:让深奥的医学变得通俗易懂,对自己的身体状态达到理性而又科学的认知。

血常规的采集:

静脉血:准确率相对高,血样保存时间久并方便保存,便于复检。

指尖血:方便采集,减少采血量,但易受采集技术影响,样本不易保存。

二、血常规里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大类细胞,同时有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包括百分比及绝对值。

(一)白细胞:

1.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109/L

婴儿:(10~22.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当白细胞明显增多且持续进行性增多,一定到血液科就诊!!!

(2)降低: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使用某些抗癌药物、肿瘤化疗后,尤其是白细胞低于2.0×109/L时,请到血液科就诊!!!

2.白细胞分类:

【正常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 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 70%               
嗜酸性粒细胞(E):0.5~ 5%
嗜碱性粒细胞(B):0~ 1%
淋巴细胞(L):20~ 40%
单核细胞(M):3~ 8%

【说明】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常见中性粒细胞增多往往提示细菌性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更容易并发感染。

关注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 (N)

【正常参考值】0.5-0.7(50% - 70%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药物反应等;

2)降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

举例:淋巴瘤患者:化疗是为了处理淋巴系统肿瘤,所以我们用的药物在外周血里有很强的清除淋巴细胞的作用,不要紧张淋巴细胞减少了,那是治疗反应的一个表现。但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我们不希望的,因为有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关注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及时提升减少感染,避免延误下个疗程治疗。

化疗后升白细胞药:全程配合草药方剂或中成药,必要时粒细胞刺激因子,口服升白药。

药物应用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根据放化疗结束后血常规的检测报告来决定的。化疗结束后,如果白细胞轻微下降,可以通过饮食和口服升白细胞药物调理,如果显著降低,就考虑应用升白针来促进白细胞的生长发育了。擅自用药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为做到安全用药,建议在当地临床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红细胞:

  我们要关注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下降了,提示您已经患有贫血。贫血状态造成病人循环负荷增加,心脏工作负荷加大,耗氧量增多,病人最常变现为心慌气短、劳动耐量下降;多脏器功能减低,原有基础疾病加重,皮肤黏膜苍白,头晕眼花、耳鸣、睡不好觉、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易集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泡沫尿、夜尿增多、月经不调等。

1. 血红蛋白的数据

【正常参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加:新生儿、高原居住等

2)病理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部疾病、多囊肾等)、腹泻等原因造成的血液浓缩等。

3)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再障、其他疾病继发贫血、药物性、产后、失血、放化疗后

2.红细胞体积                                             

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正常参考值】:80-100fl

【临床意义】

1)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见于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降低: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慢性病贫血等

3.网织红细胞

【正常参考值】

油镜下检查,以百分率报告:
成人:0.005~0.015(0.5~ 1.5%)
新生儿:0.03 ~0.06(3~ 6%)
【说明】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它能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增多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病患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r2、叶酸之后。
     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血小板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高于400*10^9/L,称为血小板增多症,持续增多,需考虑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但要常规排除炎症、缺铁、肿瘤等继发因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需做骨髓相关检查。常见并发症为血栓和出血。

2)低于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是身体里很重要的具有止血功能的一类细胞,血小板计数下降以后就会有比较明显的出血倾向。一般认为,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令人有比较明显的出血,如果低于20×109/L就可能会自发性出血倾向,不碰不动都有可能会发生一些比较明显的出血。应尽量减少活动,急诊室留观或收治入院。比较常见就是会在胸部、四肢皮肤上看得见出血点或瘀斑,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牙龈出血,鼻出血、严重甚者内脏出(黑便、尿血、月经过多、最严重的脑出血)等这些症状。这时候怎么办?看血液科医生!!!

若单纯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白细胞数正常,最常见的疾病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证(ITP)的诊断,应结合骨髓和血小板抗体、风湿免疫系统等检查检查明确诊断。要排查药物(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肝素等)、病毒感染等继发因素。

中药在止血及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有优势。越早治疗疗效相对越好。

撰稿丨丁晓庆

编辑丨赵静香 葛梦雪

审核丨曹云松 阮菲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