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常规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nj200801 2016-09-01

 
 
血常规检查的定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相关推荐:
  血常规化验单分析检查



各种“奶”定义好的玩具该如何定义?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
  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例如:通常感染性疾病会使白细胞的数值和分类发生变化;贫血时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检验值会降低;而血小板的减少会导致容易出血或出血后不容易止住,而血小板增多会增多血栓发生的可能;另外,有些肿瘤、变化反映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血常规检查部分数值的变化。

        相关推荐:
        不懂医也能了解宝宝血常规

从锋菲恋中探讨孩子需要怎样的爱婴儿辅食应选无糖

血常规检查的作用
  1、判断是否有其他细菌感染。
  如果乙肝患者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应注意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判断有无脾功能亢进。
重度乙肝、肝硬化患者通常存在脾功能亢进症,如果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明显降低,应考虑存在脾功能亢进症,应注意检查是否存在肝硬化。
  3、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作用,其中干扰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因此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及抗病毒治疗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
  一般来说,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5*10的9次方/L、血小板<5*10的9次方/L时,不要选用或停用干扰素,可选用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进行抗病毒药物。我院目前是采用抗病毒免疫疗法结合这些药物综合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判断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乙肝病毒感染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全血象降低,应考虑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相关推荐:
        前检查:血常规与尿常规

股票的作用蛋白质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的正常值
  血红蛋白(Hb):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相关推荐:
  怎样看血常规化验单 ?


尿常规正常值血沉正常值

血常规检查的常规参数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
  
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
  
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如刚出生正常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如6月到6岁的幼儿为(6~15)×109/L,平均为10×109/L;7~12岁为(4.5~13.5)×109/L,平均为8×109/L。
  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细胞总数而言,还应进一步了解白细胞是由五种白细胞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代表符号为N),约占50%~70%(年龄不同,百分比有变化),主要起吞噬杀灭细菌作用。
  第二种是淋巴细胞(代表符号为L),约占20%~40%,产生细胞因子破坏细菌结构,使细菌不能生存。
  第三种细胞是单核细胞(代表符号为M),约占1%~8%,产生抗体。第四种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符号E),约占0.5%~5%,机体过敏或寄生虫感染时可增加比例数。末位是嗜碱性粒细胞(符号B),约占0~0.75%,各种比例如不协调,预示可能有某种病。
  血小板系统
  
血小板(PL)约为(100~300)×109/L,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倾向。
  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4-5)*10&sup1;&sup2;/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b)
  正常情况:男性:(120-15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的9次方/L
  升高:各种细菌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0-15)mm/h;
  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相关推荐:
  血常规化验单分析检查


测量胎儿体重的3大参数宝宝“秋冻”各参数有指标

血常规检查的基础知识
  一、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
  
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大小异常包括:
  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
  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
  3、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
  1、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
  白细胞增多见于:
  1、急性感染: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明显核左移。
     2、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
  3、数量极度增高时,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
  4、见于急性失血,尤其是内脏破裂、宫外孕等引起的内出血。
  5、见于急性化学药物有机磷中毒,也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中毒。
  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
  1、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
  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抗体导致的白细胞减少。
  4、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如苯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放射线损伤、化学品中毒,如氯霉素、保泰松、抗癌药等引起的各种反应。
  5、其他,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五、白细胞分类(DC)意义
  中性粒细胞(N)总数的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相似。
  1、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
     1)过敏性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2)寄生虫病,如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3)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
  4)急性传染病恢复时,一般在常起病时细胞数减少,当开始恢复时可呈现增多,提示病情好转。
  5)某些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1)当肾上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2)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尤其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1)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
  2)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3、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
  1)初生婴儿、儿童的生理性增多;
  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3)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恢复期;
  4)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减少大多是相对性减少,或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4、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
  1)某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
  2)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现原、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六、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
  1)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
  2)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
  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
  1)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2)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因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3)核变性,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
  4)棒状小体,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淋巴细胞形态变异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
  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
  1)病毒感染性疾病;
  2)某些细菌性感染,原虫、螺旋体感染;
  3)某些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等。
  七、血小板计数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
  1)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
  2)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
  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
  1)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
  2)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八、血小板学形态检查
  
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μm,含嗜天青颗粒。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多数个成簇聚集,若呈单个分散分布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幼稚血小板体积大,胞质蓝色加深。当血小板异常增生时,呈大小不等,形态异常。

  相关推荐:
  教你看懂孕期血常规报告单  


血液的常规检查的基础知识舞蹈样式基础知识

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将准备采血的部分清洗干净,这些部位通常上耳垂、中指或无名指的指尖,等到采血的部位干燥后再进行采血。在寒冷的日子里,可将局部搓热后再采血。
  血常规检查前应空腹,但空腹并非不吃早餐这么简单。检查前一天晚上,就应该避免吃油腻的食物,8点之后更是应该禁食,假如12点还在吃夜宵,到抽血时,就不能保证空腹。体检当天早上,除了白开水,包括果汁、牛奶在内的饮料一律不能喝。如果想要使检查结果更理想,最好从检查前三天开始就基本吃素。
  体检当天,最好穿袖子宽松的衣服,方便静脉抽血时捋袖子,衣服要干净,以防针孔感染。
  采血后应伸直前臂,用另一只手按紧止血棉球至少5分钟。不要屈肘止血,也不要捻动棉球以免皮下淤血。如果针眼周围青紫,24小时后可做热敷。为避免感染,24小时内不要让针孔沾水。

选择儿童保险的注意事项怀孕前的注意事项

怎样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报告单里的秘密,其实是因人而异,如果准妈妈想自己血常规报告,只需要好好学学怎样看血常规报告单,就可以了。后边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遇到不正常。准妈妈该怎么办呢?
  血常规报告单怎么看?
  在孕期血常规检查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数据,准妈妈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知晓准妈妈的健康状况,下边是孕期血常规检查中的一些正常的参考数据。
  情况有异常时的表现
  在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数据是最关键的,也是准妈妈必须认真观察的。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
  
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就是携带氧分子,血红蛋白的正常浓度范围在110~150g/L,如果准妈妈的血红蛋白的浓度大于150g/L时,准妈妈有可能出现血液中的含氧量不足或脱水的情况。当血红蛋白和血红细胞同时减少时,准妈妈有可能出现贫血的现象,如果是轻度贫血,那对准妈妈及分娩的影响不大,重度贫血则会有引起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后果的可能。
  温馨提示
  主要是判断准妈妈是否贫血,其判断标准在国内和国外是有区别的。在国内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100g/L,低于100g/L为轻度贫血,低于80g/L为中度贫血,低于60g/L为重度贫血。而在国外血色素正常值为110g/L,低于110g/L为轻度贫血。低于90g/L为中度贫血,低于70g/L为重度贫血。
  白细胞
  
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消灭病原体,保卫健康的作用,它的正常值是(4~10]×109/L。如果增多准妈妈可能就会表现为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等,但在孕期是不同的,孕期是可以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白细胞的减少,常表现为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白细胞分类
  1、中性白细胞,正常为0.5~0.7,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淋巴细胞,正常为0.2~0.4,增多时着表明准妈妈可能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但减少也不是好兆头,表明中性白细胞增多;
  3、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这种细胞增多意味着准妈妈可能患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4、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075,这一数据对准妈妈的影响不大;
  5、单核细胞,正常为0.01-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白细胞偏高的定义,应该联系中性粒细胞来一起观察。单纯的白细胞偏离没有一个绝对值。如中性粒细胞正常,且没有身体感染炎症的表现,仅白细总数升高有时甚至达20×109/L一般也不能说明有什么问题。
  血小板
  血小板正常值的范围为PLT(100~300)×109/L,如果血小板低于100×109/L,会影响准妈妈的凝血功能。
  准妈妈的正常值范围与正常人正常值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占正常血液的0.3%左右,只要检查达到正常值的范围即为属于正常。

        相关推荐:
        准妈妈,你会看血常规报告单吗?





全面体检项目有哪些?




全面体检项目有哪些?由于性别、年龄、体质等因素的不同,不同的人进行全身检查的项目各不相同,体检必须要因人而异。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身体需要的项目,才能做到健康、全面检查、才能真正做到省时省钱。那么一般情况下做个全面体检都包含哪些项目呢?

全面体检项目有哪些?

全面体检的项目


  1. 一般检查:主要检查身高、体重、胸围差、腹围臀围等,评估营养、形态发育等一般情况;

  2. 内科:主要检查血压、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神经反射等项目;

  3. 外科:主要检查皮肤、淋巴结、脊柱四肢、肛门、疝气等;

  4. 妇科检查:已婚女性的检查项目,根据需要行宫颈刮片、分泌物涂片、TCT(超薄细胞学刷片)等检查。

  5. 眼科:检查视力、辨色、眼底、裂隙灯,判断有无眼疾;

  6. 耳鼻喉科:检查听力、耳疾及鼻咽部的疾病;

  7. 口腔科:包括口腔疾患和牙齿的检查;

  8. 妇科:已婚女性的检查项目,根据需要行宫颈刮片、分泌物涂片、TCT(超薄细胞学刷片)等检查;

  9. 放射科:进行胸部透视,必要时加拍X光片;

  10. 检验科:包括血尿便三大常规、血生化(包括肾功能、血糖、血脂、蛋白等)、血清免疫、血流变、肿瘤标志物、激素、微量元素等检查;

  11. 辅诊科:包括心电图、B超(胆、胰、脾、肾、前列腺、子宫、附件、心脏、甲状腺、颈动脉)、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脑血管的血流情况)、骨密度等项检查。


百度经验:jingyan.baidu.com





相关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