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兆玮元旦日关注气候

 苏迷 2021-01-18
《苏州日报》2021年01月16日 B01版

  陈益

  转眼间,我们迎来了2021年。回望一百年前的1921年(民国十年),人们是怎么度过元旦的?一些学者在这一天又关注些什么?这也许能给今天的生活带来启示。

  近日阅读《徐兆玮日记》,发现这位学者、藏书家元旦之日关注的是气候。正是农历庚申猴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天又暖,蒙蒙微雨,下午雨渐大,天亦渐寒,风起甚狂”。或许由于天气变化的感悟,在日记中,他抄录了刊登于《小时报》上的一篇文章《磨兜坚斋杂记》,主要谈及江南梅雨的时间。

  曲园《俞氏续抄》云,宋袁文《瓮牗闲评》云,今人谓梅雨为半月,以夏至为断梅日,非也。梅雨夏至前后各半月,故东坡诗云:三旬已过黄梅雨,则梅雨为三十日可知矣。明郎瑛《七修类稿》云:《碎金集》云,芒种后逢壬入梅,夏至后逢庚出梅。《神枢经》又云,芒种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梁章钜《农侯杂占》又云,芒种后逢壬立梅,夏至逢壬断梅。又云,芒种后逢壬日或庚或丙日进梅。其说愈多,不如竟以夏至前后各半月为准也。

  黄梅时节家家雨。雨季的时间,尽管众说纷纭,差异并不大,大致在夏至前后,多则一月,少则半月。然而,1921年的梅雨似乎让敏感的徐兆玮预料,会异乎寻常。江南一带暑热难当,连绵暴雨酿成严重水灾。他的日记中连续多天记叙暴雨,雨情和水情甚至还出现在标题上:“上午大雨,下午又大雨。溪流盛涨,石河内水距岸止半尺耳。夜雨犹不止,低区虑湮没矣”“予本拟夜船入城,傍晚邱松来,言水涨未已,不能行矣。夜闻雨声浪浪不止,为之心碎”“晨起雨犹不止,予家后场尽淹没”“夜大雷雨,拔树折枝,风力甚猛,一时喧传以为龙阵也……”

  水灾汹汹而至,必然导致种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徐兆玮是常熟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留学日本,学习法政,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担任常熟代理民政长。1912年,当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员。这一年元旦他关注梅雨,却没有预想到,当年十二月十二日,自己被推举为常熟水利工程局局长,将全权负责白茆塘南段的疏浚。他自然懂得水利的重要,也很愿意为家乡安澜、百姓安宁出力,然而,由于与太湖水利局有关官员看法不一,使工程方案迟迟难以确定,加上施工资金严重短缺、技术人才严重不足,让他感到焦头烂额。

  白茆塘,是阳澄地区重要的通江引排河道,汇流面积达583平方公里。在暴雨成灾之际,如何及时疏浚治理,避免生灵涂炭,不仅成为常熟县的头等大事,更涉及太湖流域(包括太仓、昆山、嘉定、宝山等)许多县乡民众的安危。

  经过多方努力,白茆塘工程项目终于获得批准,并从江苏省发行的七百万国债中分取到了两万元,为工程开工奠定了基础。徐兆玮决定聘请他的同龄人、曾任昆山县民政长、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民国三年大浚白茆时主持其事的昆山人方还担任工程部主任。但由于政权机构的不稳固不完备,方还即使三头六臂,也难以把控参与其事人员的利益纠纷,致使水利工程一波三折。

  用今天的目光看,白茆塘治理的曲折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矛盾斗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