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杂谈:室外活动游戏化应保证运动量

 老胡聊科研 2021-01-20

下面是某幼儿园的一小时课外活动镜头:

操场上,不同班级的孩子们分别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不同的活动区域进行室外活动,其中包括走独木桥、踩高跷、攀爬、钻山洞、跳圈、绕障碍跑、荡桥、攀爬网、攀爬障碍桥、毛毛虫爬网、图形障碍网、蜘蛛爬网、沙池游戏、爬网、走钢丝、手脚并用、有趣的弹跳球、有趣的乌龟壳、高难度平衡桥……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活动。不同的活动形式,锻炼孩子的不同能力,包括锻炼平衡能力、锻炼胆量、锻炼协调能力、锻炼跳跃能力、锻炼灵活性等等。看到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兴致勃勃的样子,不由得感叹道:孩子们真是幸福啊!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游戏化的活动显然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室外活动兴趣,加快孩子的体质发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各种各样的活动,孩子们乐此不疲、兴高采烈,直到老师摇铃多次催促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活动区域。显然,这种游戏化的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非常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多情况下老师没有更多的干涉,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进行活动中,但也有的活动老师在旁边给予了一些示范或指导或做好防护措施。

无独有偶,在小学甚至中学阶段,我们也发现了相当多的学校室外活动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活动游戏化。我们以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为例:为突出学校特色,部分学校有足球大课间活动、排球大课间活动、跳绳大课间活动、空竹大课间活动、轮滑大课间活动、结艺操大课间活动、垒球大课间活动、安塞腰鼓大课间活动、啦啦操大课间活动……各种大课间活动应有尽有,眼花缭乱。当你作为一名观众,看到操场上几百名学生整齐划一的进行足球大课间活动,确实很“养眼”,也很震撼。不可否认,这些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活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当然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但我们仔细分析发现,部分室外活动游戏化可能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运动量要打折扣了。学生的体质发展,是需要一定的运动量作为保障条件的,这是不掺杂任何水分的。也就是说,我们部分活动关注了学生运动的趣味性,关注了运动形式的整齐划一,关注了学校的特色彰显,而学生的运动量却降下来了,运动危险系数也降下来了。显然,由于学生运动量的下降,就会直接造成学生的体质下降。

对于幼儿或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活动游戏化是比较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身体素质发展的。但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尤其是中学以后,部分活动的游戏化显然已经不适合了。我们不反对学生室外活动的游戏化,但我们反对以降低运动量的活动游戏化。我们不能以增加活动趣味性、以增强活动的欣赏性、以所谓的彰显学校特色品牌而降低学生的运动量。从学生的体质发展来说,有很多的体育活动项目不宜游戏化,如长跑、单双杠、跳箱等等。我们见过部分学校的室外大课间活动,由于场地的限制,每个大课间只有一部分学生到室外运动,其他学生要么在室内坐着进行手指或眼部活动,要么就自由活动,追逐打闹。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学校大课间的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半个小时左右的大课间活动之后,学生连大喘气都没有,连汗水都没有,这样的大课间活动显然运动量是很难达标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质焉有不下降的道理呢?

在室外活动游戏化的同时,部分学校也悄悄取消了一些所谓的“危险”运动器材,如单杠、双杠、高低杠、攀登架、跳箱、标枪等等。有的学校为了规避风险发可能发生,限制高风险运动项目的开展,简化跳箱、双杠等教学内容,或者减少运动时间,让学生多上理论课。还有的学校缺少体育专业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代替上体育课,任由学生自由“撒欢”…… 为了规避风险和不影响文化课学习,我们的部分学校体育室外课居然出现了“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的“七不三无”的“温柔”体育。

近年来学生体质越来越差,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部分学校能否认真的反思一下,我们在进行活动游戏化时是否降低了学生的运动量。若然,我们还是不宜提倡活动的游戏化,而切实要做到的是让学生运动量达到标准甚至超过标准,这样的体育活动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作者胡远明  郑州市教科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