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观点:基层学校课题立项难困局如何破解?

 老胡聊科研 2021-01-20

一、案例呈现

案例1:我们先看一组课题立项的数据信息:

经开区XX小学申报市级课题10项,通过2项;二七区XX学校申报课题8项,通过2项;中原区XX小学申报市级课题15项,通过4项;郑州XX中学,申报课题10项,通过2项;郑州XX中学,申报课题18项,通过11项……

案例2:我们再看部分学校领导的反馈信息:

最近,去了许多中小学校,发现学校无论教科室主任还是校长,首先谈论的话题就是今年的课题立项情况,有报喜的也有报忧的。报喜的是今年立项省市区级课题多少多少项,眉飞色舞,一种自豪感由内到外地从灿烂的笑脸上都体现出来了,好像是获得一种巨大的荣誉似的。但更多的学校领导是报忧的,普遍反映说今年的课题立项率低,其中某学校的教学校长这样反映说:“……老师申报课题的积极性很受打击呀,此次课题申报老师们很认真,我们自己也两次把关,XX(相关部门)还给予了细致专业的指导,现在需要帮我们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想邀请您来基地校把把脉,指导指导,调动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二、案例分析

案例1中,从几组数据来看,每个学校的市级课题立项通过率是不一样的,有多有少,最低的立项通过率是20%,最高的立项通过率是6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立项率也合乎常理,因为每一所学校的课题质量应该是不一样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学校能够重视、教科室主任负责并且业务能力强的学校,往往立项通过率相对就比较高,反之课题立项通过率就会低一点。

案例2中,反映了目前各所学校都比较重视课题立项申报工作,尤其格外关注学校老师们的课题立项通过率情况,当然除了市级课题之外,其它如省级或区级课题也比较重视。其中,部分学校之所以格外关注课题立项通过率,主要是因为这些学校非常重视课题立项工作,认真把关,专业指导,而立项通过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比较失望和不解。

对于课题研究,无论学校的领导是喜还是忧,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关注课题研究,这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校目前已经比较在乎课题研究工作了。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我们隐隐约约也看到课题研究工作似乎已经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课题研究工作引起了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广泛重视,对曾经“荒漠”中的中小学科研本身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那么,如何解决因指标的限制而打击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呢?如何让这为数不多的申报指标发挥巨大的引领或者激励作用呢?这是我们每一所学校领导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三、如何破解课题立项难的困局?

那么,学校的课题申报工作,如何既能满足教师的功利性需要,同时也能够兼顾让教师真正做一些课题研究工作呢?或者换一句话说,我们学校怎样让教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功利性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名校长智慧的体现。

我们认为,加强校级课题研究工作,教师全员参与小课题研究,这是一个可以值得借鉴的解决方案。具体操作思路如下,仅供参考:

1.加强各级各类课题申报工作的层次性

从课题研究的层次性来说,从低到高分别是校级课题、区(县市)级课题、市级课题和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就不说了,估计基层学校承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课题申报呈现“梯级状”。我们建议,学校每一年申报上一级课题,都要从上一年的下一级课题中产生,如果上一年没有下一级课题,那么就不能申报上一级课题。

比如,该教师要申报区(县市)级课题,上一年就必须有校级课题;该校教师要申报市级课题,那么他上一年就必须有区(县市)课题,否则就无法申报市级课题。同理,如果要申报省级课题,那么他上一年就必须有市级课题。如此一来,教师要想申报上一级课题,都必须有校级课题,因此校级课题是所有级别课题申报的基础和前提。

2.学校要务必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的组织推荐工作

由于各级各类课题申报的指标限制,每年向上一级申报课题的数量还是僧多粥少、口多食寡。因此,在向上一级申报课题时要做好课题的组织推荐和申报工作,尤其是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也不能出现“加塞”现象,整个组织推荐过程做到阳光操作,公示公开。

课题的组织推荐工作,即把上一年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最好的课题成果筛选出来,最好要有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答辩、公示等环节,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邀请科研专家的参与活动,然后再向上一级进行课题的推荐和申报。这样做的价值在于,教师不仅要有下一级的课题,而且还要保证上一年该课题认真进行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好的研究效果。当然,由于课题的研究质量较高,在向上一级推荐的课题通过率也相应会大幅度地提高。

俗话说:课题研究工作“只有结题,没有结束”。即使已经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课题,也应该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向上一级进行课题申报时,可以根据新的问题进行课题选题。这样一来,就保证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延续性,课题研究向纵深推进。事实上,对于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课题而言,一项课题研究3-5年一般是没问题的。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课题的研究价值就会得到更大地体现,教师也就慢慢成为某一课题研究领域的“专家”,“研究型”教师也就呼之欲出。

3.尽量做到课题研究工作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

在各级各类课题中,校级课题是最低级别的课题。校级课题做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该课题能否向上一级部门进行推荐申报。这样以来,我们的教师课题研究工作也就不敢马马虎虎、敷衍了事,需要实实在在地做一些课题研究工作,就必须让课题研究回归到课题的本源,即基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研究。因为只有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做课题研究工作,才会“瓜熟蒂落”,才可能有机会被推荐。

只有在做好校级课题的基础上,广大教师才有机会得到上一级的课题结项或成果证书,才能满足评职称或者晋级的需要。也就是说,各级各类课题的获奖证书已经成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副产品”,是课题研究工作扎扎实实有效开展的结果。那么,我们的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眼里就不再是“投机”或“功利”,而是要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真正的“投资”了。

四、校级课题研究是一切课题研究之源

众所周知,由于各级各类课题都有指标的限制,因此从学校到区(市、县)再到市级课题甚至更高级别的课题申报,能够立项通过的比例其实并不是太高。为了保证各基层学校课题申报工作的有序性,不至于出现混乱状态,因此各相关部门在课题立项《通知》中就对每个学校的具体申报指标数量进行了分配,并在申报系统上进行了指标的设置。

课题的级别越高,课题的立项通过率就会越低,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我们相当多的教师中之所以“积极”申报课题,显然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即评职称的需要。当然,教师的这种“功利”心理和行为我们无可指责,更不能上纲上线地进行批判或恶意攻击。

我们认为,校级课题研究工作是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起点。离开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那么其它级别的课题研究工作也就失去了课题研究之本。当然,在向上一级进行课题推荐或申报时,可以灵活掌握,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如,可以对原有的课题进行“重复”申报,课题名称不变,对原有的问题进行再研究;可以在原有的课题基础上进行申报,课题名称可以进行调整,对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换新的研究课题进行推荐和申报;等等。总之,我们要善待老师们,尊重他们的意见,只要老师们认真做好校级课题研究工作,就要尽量给他们提供向上一级申报研究课题的平台和机会。

我们经常性在一些学校做科研报告,发现有些学校的老师听报告时特别认真,记笔记,提问题,而且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互动;而有些学校的部分老师听报告时,不是玩手机就是小声说话或者批改作业等等,并没有认真去听。这两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和报告的本身质量有关,另一方面可能部分教师对报告没兴趣,是学校领导“强迫”去听报告的。那么,教师为什么没有兴趣听报告?主要因素可能是他认为报告内容和他无关,或者没有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研报告应该和所有教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但为什么部分教师却没有这种意识呢?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现象。不言而喻,这部分没兴趣听报告的教师,很显然意识中认为报告和他无关,或者是认为“科研无用”。那么,学校领导如何改变这部分教师的观念,这考验着一所学校领导的智慧。我们要让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课题研究观念,就要让学校所有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都是从校级课题研究出发,不能逾越,做真正的课题研究工作。我想,只要我们学校领导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我们相信基层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春天”不会太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