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观点:评课为什么要把教师评哭呢?

 老胡聊科研 2021-01-20

前段时间,在听完某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后,该校的教务主任对我说:“XX老师,您随意说吧,没事,我们过去把有的老师还评哭过呢!”该主任边说边招呼语文学科的老师们尽快落座。我想,大概是因为该主任担心我不能“尽心尽力”,不好意思“批评”刚才的授课教师,算是给我一个“善意”的提醒吧!

在评课过程中,我首先与该教师进行了一些交流活动,尤其是就一些课堂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充分交换了看法。非常“遗憾”的是,我不仅没有把该教师“评哭”,反而该教师还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再听听她的课。随后,其他的部分语文老师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在整个评课过程中,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该老师由最初的紧张到后来慢慢的放松了下来,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顺畅。在一片祥和、坦诚、愉悦的氛围中,评课活动结束了。

一节课后,评课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日本著名教授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学校改革最为重要而且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之间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可见,教师勇于开放教室,接纳他人听课,并且能够直面问题,坦诚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当然,我们的一部分教师在上完课后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但也有相当多的教师恰恰难以做到这一点,因此评课也就成了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有时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授课教师总是在众多“专家”或者老师的评课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如同一匹被待宰的羔羊一样无助和痛苦。接受完“批判”后,“个中滋味更与何人诉说”,其中“哭泣”是评课过程中的一种极端体现。久而久之,许多教师不愿意甚至忌惮“专家”或别的老师听课。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越是不愿意被听课,越是经常被动的接受听课;越是课堂上紧张而不能正常发挥水平,越是遭到更多的批评和诟病。

评课能把教师评哭,这种现象并不常见但却客观存在着,其主要体现在:一是讽刺挖苦。评课“专家”说话时的语气太直白,太露骨,如,“这都不会?这些都不懂?天天都干嘛呢?都咋当老师的啊?”等等,言语中充满了“火药味”和“血腥味”,让人难以接受。二是缺乏交流。评课“专家”不给授课教师发言的机会,不与授课教师交流,也不容许授课教师反驳,而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观点(即使不对)也要强加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往往觉得很憋屈。三是不留面子。一些授课教师本来心理素质就比较脆弱,加上参加评课的人也比较多,有时评课“专家”往往不分场合,不分对象,评课时言辞犀利,不讲情面。尤其是部分年龄大一点的教师,评课时有一些年轻教师甚至“徒弟”也在场,这时往往更难以接受“批评”。

事实上,该主任 “善意”提醒的背后,是一种评课理念的认识问题。我们认为,评课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更好地备课和上课,而不是其它,包括打击、讽刺和批评等。作为课堂教学而言,“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堂,包括名师的课堂,也有一定的瑕疵,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陈大伟说得好:“就专家的表达,这位专家对教学的理解是很有见地的,我们也绝不怀疑他期望帮助一线教师的良苦用心。但仅有良善的动机和对教学的见地是不够,还需要研究人,理解人,从人的角度需选择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师看成理性需要的人,还要把教师看成情感需要的人。观课议课首先是把教师看成有情感需要的复杂人,而不仅仅是接受正确意见的理性人。”因此,就评课者而言,其评课过程中一定要满怀真诚和善意,既要指出课堂中的问题,同时也要褒扬课堂上的亮点。在指出问题时,无论是语气、语言还是表达,都应以商量的口吻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切记出现挖苦、攻击性的语言,始终铭记教师是有“情感需要的复杂人”。评课时,必须让授课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感受到,你是在帮助他、鼓励他和促进他。而且,通过评课,能够真正改变他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与改进课堂某些方面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了评课的目的。

“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教育是一门艺术,评课也是一门艺术。评课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好的评课,对教师来说如沐春风,醍醐灌顶,能够真正起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评课者与授课教师之间,应该是“民主的、建设性的、平等对话的伙伴关系”,彼此交流,分享思想,从而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