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培养真正的人(上)——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世界

 老胡聊科研 2021-01-20

在苏霍姆林斯基博大精深的教育世界里,其中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其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一再教诲人们,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真正的人。而事实上,他本人就是一个做人的楷模: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和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生,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做到的。他毕生所有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其最终目的都是指向人——培养真正的人。因此,他认为自己的教育信仰就是:“我的教育信仰就在于使人去为他人做好事,并发自内心深处去做,在于建造自我,在于成为好人的这种愿望的表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劳动,是精神力量的极大付出。在这里,我们同教育的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是相近的: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有登上高尚道德精神高峰的决心,应有自己的飞腾、自己的高度激情,应有一颗像丹柯那样火热的心。使每个人拥有这一切,便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1.教育的最高目的,就在于人的培养本身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毕生的教育生涯中,都是围绕人的培养进行不断地尝试理论和实践探索,紧紧抓住了“人”是教育中最核心最本质所在。他认为:“人生下来只是能够成人的生物,不是完美的人。完美的人是造就出来的。”“产生一个有血有肉和协调谐美的人,要依靠父母的智慧,依靠一个民族自古以来沉积在知识、道德价值和世代相传的永恒财富里的经验和素养。”“我们的任务就在于,把大自然提供的这些人的毛坯全都造就成真正的人。”“我们称之为‘教育’的一切,正是在人身上再现自己的一种伟大创造。”“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能发现新的东西,对新的东西感到惊奇,能看到形成过程中的人。”

“人的力量的充分发挥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和真正的自由王国。”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毕生追求并为之奋斗的教育价值观。他认为,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能够自食其力的谋生者,而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他引用教育家别林斯基的话说:“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个问题!”因此,他认为培养真正的人,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我们的天职是营造人的幸福大厦,这就是进行教育,这就是塑造心灵。”“不管学生将来成为什么人,是学者,是农民,抑或是石匠……(都应)怀着巨大的内心力量和一个真正的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可遏止的意愿,步入我们的时代。”

因此,他认为,我们的教育终极目的,就应当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人”、“好人”、“真正的人”。

2.真正的人要有一种精神——人的精神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精神有三层境界,并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比喻人的精神变化。骆驼代表精神第一层境界,即刻苦耐劳,负重前行。当今社会多数人的精神境界处于这一层次,即自身过分追求物欲和肉体享受。狮子代表精神第二层境界,即充满了力量,敢于突破传统和客观环境的枷锁去追求自我价值观实现。婴儿代表精神第三层境界,即新的轮回、新生命的开始。这层境界的人通过自我理想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不断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尼采认为,前两层境界,基本上体现了当前大多数人们的生存状态。然而,当多数人苟延残喘地活在当下时,总有人在遥望星空,以高瞻远瞩的姿态,以不辱人类的教育使命,探索真正的人的价值目标实现——第三层境界——他,就是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你作为一个人生了下来,但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真正的人要有一种精神——人的精神。这种人的精神会在信念与情感、意志与追求之中,会在对待他人和自己本人的态度上,会在分明的爱与憎,在善于看到理想并为之而奋斗方面表现出来。”“我认为教育上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使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就能体验到人对义务顶峰的追求是一种魅力和美,教育的理想就在于每个人去追求自己的顶峰,不要迷失通往顶峰的方向,更不要从旁而过,只有精神力量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真正的精神力量,则表现在人的善良、敏锐和宽宏大量上,只有善良、宽宏大量才能使人成为坚强的人。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认为:“什么是人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自我意识在‘知、意、情’,也就是知识、意志和情感三个方面,所建立起来的‘真、善、美’。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理想的追求和价值实现”,就是培养人的一种精神力量,就是要培养“真、善、美”的人,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 一个真正的人,是热爱劳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一个广泛的、多面的概念。它集中了体力的、精神的、意念的和道德的力量,人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表现自己、确立自己的意向”。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他重点探讨了“思维和劳动创造了人脑”、“劳动创造智慧”、“劳动使人逐渐成熟”等教育理论,并形成了其丰富的教育实践成果。他认为,“劳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它可以揭示人的思想、情感、智力、美感、心理状态、创造精神……这里既有劳其心智,乏其肌肤的努力,也有意志和精神的紧张,并在此过程中展露个性,确立自我,决定自己在抑恶扬善斗争中的立场。”此外,他特别阐述了手脑并用的价值,指出手脑并用对人的理智发展的促进作用:“劳动在广泛的意义上说,是把精神的振奋和手的能量融为一体的活动……双手越是在创造着、做着、改造着什么,智慧就应当越丰富,智力兴趣就应当越深刻、越广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创造着智慧的头脑,而且“是道德素养的本源,也是精神素养的基础”,人在劳动中“逐渐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逐渐学会克制自己,不仅成为有意识地安排自己生活的理智的生物,而且成为有个性的人”,“年轻人用自己的双手为别人做的好事越多,他的心灵就会变得越纯洁、越高尚。”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在劳动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本身。

“用手工工具和极简单的机械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是‘医治’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好药方。”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培养真正人的一个经典案例。在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教师们公认为“不可救药”的难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拉着他的手,把他带到葡萄苗圃,让他跟着自己劳动。经过这样多次的一起劳动,这个孩子逐渐产生了某种劳动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样的一天到来了:一个难以教育的、‘不可救药’的孩子向人们献上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从这一瞬间起,在他身上便诞生了一个真正的人。”(待 续)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