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观点:学习,不仅仅是考试和分数

 老胡聊科研 2021-01-20

(一)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有目标就有方向,有目标就有动力”,这是某学校某学生“学习目标卡”上第一条最醒目的一句话。在目标下,该生对自己的每一次成绩都有目标分数。如,某一名学生月考目标是:语文100分,数学100分,英语100分,物理(政治)70分,化学(历史)70分,生物(地理)70分,然后把自己的班级目标名次定25名,年级名次定为30名。而该生的期中考试分数目标有所提高,如语文,数学,化学(历史)一样,而英语目标分数为105分,物理(政治)目标分数为75分,生物(地理)分数为75分。班级名次和年级目标名次没有变化。在我的竞争伙伴一栏,大多数学生都写的是自己的同班同学,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的竞争伙伴写的是自己的名字。在最后一栏“最激励自己的一句话里”,学生写的内容各不相同,如努力就有收获;没有等来的成功,只有拼得美丽;大学等我;改变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你的梦想,世界闪闪发亮;等等。

(二)
显然,“学习目标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学习的一种激励方法,是对学习的一种自我加压和动力,当然也是学校和老师的期望。尽管有一些学生的目标可能难以实现,但正如学生所言:“因为你的梦想,世界闪闪发亮”。当然,这种“学习目标卡”只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希望以此让自己能够好好学习,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大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追求和梦想并没有错。
然而,当我们的孩子们把学习等同于考试和分数,把分数当成唯一追求的目标时,这样的学习就值得反思了。学习,不仅仅是考试和分数,也不仅仅是考一所理想的大学。我们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培养人,包括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而考试和分数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得好:“健康比分数更可贵,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应该成为教师和家长乃至学生的共识。
学习,不仅仅是考试和分数,这是教育常识,我们要尊重教育常识。

(三)
什么是学习?
百度百科认为: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技能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关于学习,中外一些名人也有一些精辟的论述: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革命导师列宁说:“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说:“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
由此可见,学习是获得知识或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每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学习是神圣的,学习是崇高的,学习是伟大的,学习是不可亵渎的。
那么,什么是学生呢?不言而喻,学生是指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人,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高等院校学生(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
那么,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如果从幼儿园算起到高中毕业,大约需要15年时间。也就是说,童年和少年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

(四)
在如此漫长的学习期间,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几乎都是一样度过的,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学习,已经远离了其本质意义,甚至沦成为一种基本的“技能”,就像我们学习游泳、篮球、踢毽子、跑步等等,这显然是对学习本身的异化和削弱。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2018年9月9日)——《李镇西:教育的幸福》栏目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深刻反思。

记者:为什么?
李镇西:就是12年的教育就两个字,刷题,他的创造力被扼杀,他的天性被扼杀,他的自由,他应该享受的少年的童趣,青春的快乐都没有了,就是为了刷题。这样的教育我实在是不愿意去做,要让我去做这样的刽子手,我觉得太痛苦了。其实我知道现在很多老师也不愿意这样做,可以说99%的老师都不愿意这样做,没办法,而且找不到谁是罪魁祸首。你怪校长吧,校长上边有局长,局长说怎么怪我呢,厅长,整个社会,你问家长,家长说学校这样做,学校说家长让我这样做的,你现在给学生减负,首先问家长,家长说你们要考,现在中国教育最可怕的是,都在骂教育找不到谁是该骂的对象。

如果过度追求考试和分数,将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呢?
从学习内容来看:学习变成了做题,或考试。学生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几乎被“智育”取代,而“智育”被“知识”取代。学生除了“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的在学校中的比例严重缩水,甚至缺失。学生都学习一样的内容,考试也一样,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不能随意发挥,因此学生如同工业“产品”的零件一样。
从学习主体来看:学习本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家长和老师只是起到引导、教育和监督的作用。而现实中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也是老师的事情,更是家长的事情,甚至是全家人的事情。也就是说,学习主体已经不仅仅只是学生了,而是泛化为身边的老师和亲人。
从学习目标来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大都在“片面”追求高分,从而无限制地压榨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也是学生唯一的追求目标。教育,把“育人”变成了“育分”,只看见分数而看不见人在哪里?
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本身是一个探索、发现和实践的过程,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而现实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被严重压缩,动手环节严重缺失,只求学习结果,淡化学习过程或者没有学习过程,即使生物、化学、物理实验课大都是“纸上谈兵”,或者仅仅是验证结论。
从学习空间来看:一方面,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被学习无限制地挤占,每天有刷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写不完的作业,补不完的课,很少有自己的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校内的课堂上,而且已经拓展到校外大量的补习机构。
从学习成本来看:现实中,学习成本也越来越大了,其中包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经济成本、资源成本等。学习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学生自身的负荷,甚至也已经成为了整个家庭的重负。
从学习感受来看: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愉悦的事情,是探知新生事物和发现未知世界的过程,因此充满了渴望、激情和魅力。而现实中的学习却是老师和学生的“痛苦”:老师压力大、任务重、时间紧;而学生学习任务重,毫无兴趣,辛苦和痛苦相伴,催生了大量的“学困生”,即使是“学霸”也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哪里。
从学习结果来看:学习的目的本来是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智慧、有体魄、有涵养、有毅力、有礼貌、有孝心……的完整的人,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而如今的部分孩子,除了会考试,会做题,其它方面都是极度缺失的,包括感恩、孝敬、勤劳、节俭、人际交往、毅力、吃苦精神……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恰恰越来越多了。
……

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对分数有这样的看法:“我们认为,不可把一切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结论:分数好,孩子就好;分数‘不合要求’,就等于学生‘没有达到水平’,这种奇怪的、教育上无知的观点,看不见人是许多种特点、品质、能力和喜好的和谐统一体。”
不难看出,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一言中的说到了我们目前基础教育的痛处:即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以分数掩盖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多样性。
最后,请铭记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导:“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