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题研究质量与材料多少正相关吗?

 老胡聊科研 2021-01-20

“你的结项报告字数一定要多,过程性资料一定要丰富,内容要充实,相关不相关的图片只管往里放,多了才显得你做的扎实。”你怎么看?

山花烂漫时,课题结项日,播种季节里,收获更充实。历经一年的课题要结项了,回顾这个过程,恰如一个两手粗糙、面带红光的老农,看着自己满地金黄的庄稼,静待收仓。

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从3月份开始着手整理资料,写结项报告,准备过程性资料。回顾这个过程,从问题出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数学知识只是个载体,最重要的是知识背后承载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较少,甚至一些老师没有这个意识,针对本问题成立课题,接着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践,通过数据分析、学业质量评价等渠道证明,我们的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面临的问题,虽然还有不足的地方。就在我整理资料时,跟一个老师沟通相关事宜,她告诉我,你的结项报告字数一定要多,过程性资料一定要丰富,内容要充实,相关不相关的图片只管往里放,多了才显得你做的扎实。

当时我当作一句玩笑话,回应说:“你整点不相关的不耽误人家评审老师的时间啊,有点数学老师的思维没,要追求条理清晰、最优化。”但是静下心来想一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还记得有一次一个检查疫情防控档案的工作人员说:“档案不嫌多,多了显得扎实。”好一个扎实!

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从过程性资料的意义、代价思维与最优化原则三个方面斗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课题研究必须有过程性资料

课题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要有系统的方法、理论与储备与实践,要有效果的检测与实践策略的改进等,必须要有过程性资料做支撑。这个过程性资料既是课题研究的证明,也是宝贵的科研材料。任何一项科学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都需要很多资料来传承。

因此我们必须在课题研究过程过程中保存关键材料,比如一些成果、发现、案例、特别是一些可推广的资料、策略等。这些不仅有助于课题研究的完善,更有利于后续的可持续研究。以个人的课题为例,我们课题组针对进行了问卷调查,那么这些问卷调查题的设计、反映的结果要呈现。我们进行了课堂实践,实践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效果要呈现。我们总结了在小学低年级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相关的系列材料,如何提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材料要呈现。

(二)过程性资料并不是越多越好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外出旅行拍了很多照,但是等到家里,我们就会对所拍的照片进行筛选,留下一部分,删掉一部分。留下的除了是自认为好看的,还有自认为很特别的。我觉得整理过程性资料也是这个原理。

每个人都是有时间成本的,沟通也是有代价的。我们要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和最简明的资料让对方更明确我们的意思并作出准确判断。比如:我们的课题组上了1节研讨课,这节研讨课经过了5次磨课,我没有必要在过程性资料里放上5的N倍的听课记录与听课照片,这写除了证明自己这件事没有其它价值。如果只研究设计而不研究教学观察的情况下,上传听课记录也基本没有意义,教学设计更能说明问题。上传大量的听课照片是一种时间成本的付出,现在想找听课照片,打开微信,随便找个老师的朋友圈,都有很多相关的美篇、公众号文章等,对于的课题并无意义。作为课题人,做这些事情时需成本,作为评审人,看这些不影响结果的图片也需要时间,暂且不说有些图片跟本课题根本无关。

(三)到底应该准备哪些过程性资料

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但是我认为有一个基本原则:有代表性的和值得推广的,我们要证别人用最短的时间就可以理清我们课题的要害。所谓的代表性,不一定是非常好的,但是是值得思考的。比如在某次研究中发现了有了新的发现,比如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课对于落实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与新授课效果更好,因为知识不会迁移,但方法可以,练习课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点可以组合重建,更有利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推广性的资料,比如策略的研究、方法的总结等,一些论文、课例。

此外,还有关于结项报告的字数问题,我曾经有幸到华东师大听王建军教和专门讲教师专业成长。我把我洋洋洒洒1万多字的结项报告发给他看,他打趣说:“按字数付稿费吗?”,幽默地指出我结项报告中一些重复与客套。他说:“研究就要有研究的样子,直击问题,突出研究的核心。理清思路,语言不重复,可有可无的话就让它无。”在钦佩王教授犀利的同时,也反思自己,不仅是结项报告,平时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很多思路混乱导致的重复和啰嗦?

思路要理清,资料要整精。抓住核心,突出要点,做个精致的结项!

主编|老胡科研工作室

图片|作者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