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议柴窑揭秘(之二)

 天好文化 2021-01-21


再议柴窑揭秘(之二)

作者赵传林(古风堂主)                   

2020年5月16日于拙庐南窗下  

关键词:一是柴窑瓷天青瓷,近汝似汝天青色,为古人定论。二是胎薄如纸的柴瓷是不存在的。三是带"柴"铭款的柴窑瓷多为伪作。四是如何从"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四个标识,去界定柴窑瓷器。

------------------------------------------------------------


论及柴窑,必依古人先贤记述为依据,离开古文献记载,将成瞎子摸象,误入岐途!其诸多片面认识,形成的无根无据之说,就将无从下手,无的放矢。我们理应尊重古人,对其描述的专项标识,去加以研究探讨,才会正本清源,拨弥见日。才会引导我们走出探索柴窑瓷之谜象,达到正确认识柴窑瓷面目。     

最早见于古文献记载的是宋欧阳修的《归田录》,其中欧氏吟诗云:"谁见柴窑色,雨过天晴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另外,同时代的黄庭坚等人也有其论述。《归田录》中说的很明白,当世之人是很少见过那种雨过天睛的柴窑天青瓷,但这种颜色的天青瓷,和汝窑近似。并且说:"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这种稀世珍贵瓷器,私人无可拥有,只能是皇御之用品。大概"官局造无私",即指柴窑重器为国家所有,非私人所拥有。说明至少在宋中期前,柴窑瓷就存世稀少,稀少到大多数人无从见过,也说明柴窑瓷当时已经断烧,如柴窑仍在继续烧制,就会有大量的柴窑瓷存在,不会少到象欧阳修这样的文豪重臣,都会说出近世少见的话。虽然少见,但还是有柴窑瓷被欧阳修所见,并且在和汝瓷天青色比较后,並写出了《归田录》中,有关柴窑天青色近汝似汝的重要识别信息。  

下迄元末明初的曹昭,在他著述的《格古要论》中,说:"柴窑出北地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造,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粗黄土足,近世少见。"  以上欧阳修和曹昭可能算是揭秘柴窑,最早且全面立言著书之人,其两家之言尤为可信。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离五代北周时间最为接近。特别是欧阳修距北周才过去不足百年,到曹昭生活的元末明初也就三百来年,柴瓷虽然稀少,但世间尚有。象曹昭作为史学考古家,都是在实地考察窑址,见到实物柴窑瓷的情况下,才写出传留于世的不朽明著《格古要论》,并且准确说出:"柴瓷出北地郑州",若不又怎能祥细说出"天青色,釉滋润,有细纹,多粗黄土足呢"?並且在古窑口考中说出:"柴窑以烧灯具和小件器皿为主,"等等,这些带有柴窑标识性符号的记述,为我们今天认识柴窑瓷的面目,提供了破识柴窑瓷的依据。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对柴窑瓷的概述,决不是瞎编和杜撰!                      

欧阳修和曹昭相继对柴窑瓷天青色,做出共同结论,这点勿庸致疑。只有天青色的柴窑瓷,是唯一颜色的标识,其它非天青色起码不是柴氏御用之瓷。另外,他们俩人和诸多史学家的文献中,都无记载柴窑瓷薄如纸一说,也没有柴窑底足带铭文款一说。如果有的话,他们会在文献中注明,或记述柴窑瓷薄如纸,以及记下底足有带"柴","大周元年","柴世宗御制"等款记铭文。他们均不会视而不见,如有存在的话也决不会把最主要的标识忘掉漏记,这不是古人和史学家纯朴求实的风范。即使他们沒有看到,按当时的存世量要比现在大的多,那些存在宮中和收藏家手中,若真实存在有款识的柴瓷,虽是个秘闻,但多少会外泄于世,引起人们传说,或可记录在史册中,很可惜,从北宋至元明清以来,诸多金石学家均无柴瓷真实款记铭文,那怕只言片语也缺少记载。                          

时间到了明代中晚期后,一些后继探秘柴窑的学者,在沒有见到柴窑瓷的真实情况下,仅凭不完全的史书记载,加入对柴窑瓷的主观猜测,写出如《玉芝堂谈荟》,《七类修稿》,《长物志》,《博物要览》等著作,其中明代谷应泰在天启年间,刊行的《博物要览》记载:"昔人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柴则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磁,而《格古要论》云,柴窑足多黄土,何相悬也。"而《遵生八笺》的作者和《博物要览》的观点同出一辙,提出了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瓷也?而曹明仲日:柴窑多粗黄土,何相悬也。"记住,是《博物要览》,《玉芝堂谈荟》的作者,对曹昭的早期注述《格古要论》提出疑问,枉生出柴窑瓷"四个标识",只是道听途说的"有云:对柴瓷是胎薄如纸还是釉薄如纸,"沒有提供确切理论根据,可见,明中晚期以后研究柴窑的专家学者,已误入岐途,达到人云亦云,不可复加地步。以至以讹传讹,影响明末清代至今,造成了柴窑瓷胎薄如纸的神秘假象。我坚持认为,柴窑瓷胎薄如纸是传说中的夸大其词,世上根本不存在薄如纸的柴窑瓷。从史若烟海中,我翻遍查阅有关记载柴窑之说,均找不到柴窑瓷胎薄如纸确切记载,有的也是持怀疑态度,说不清是釉,还是瓷胎薄如纸的问题,似是而非,均无定论!       

事实上,古人在《古铜器考中》,曾对柴窑瓷作出过论述:"古人以足载器,器足多取沉重,柴窑每多粗黄土。"不言而喻说出了柴窑瓷厚黄土足,还是让人相信的。因为古人视器尚厚重古朴,返观五代到北宋形成的"五大名窑",诸如官、汝、哥、均窑,各自制出的瓷器胎和釉均不薄,而且悉呈铜口铁足,多香灰胎,呈厚重古朴风茂。而釉也多为碱性石灰乳浊釉,有积釉流泪下垂现象,明显不存在薄如纸的胎和釉。就说同时代有假玉器之称的定窑,湖田青瓷窑,由于受时代生产工艺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能够生产出比较薄胎的瓷器,但要说胎薄如纸仍然达不到,其泥胎物质生成原理,是不会生产出薄纸般的瓷胎。              

时光飞逝,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百业复兴,文博业得以快速萌发,受国际拍卖行业环境影响,我们国内也极大催生文玩产业兴旺,并在市场上出现机器人工防制柴窑瓷,一味追求薄如纸的瓷胎,多为机械注浆胎的柴窑瓷,象雨后春笋般一夜从地下冒出来,而且多为带柴字款铭文的越来越多。花样翻新,不可胜数!其瓷胎质越仿越薄,其釉色也不尽天青色,有的纯蓝,有的墨绿,有的褚红,还有的绛红、娇黄,五花八门,且底足铭文凿凿,更甚用化学铜充鎏金色,光怪路雳,恍人眼目,皆利益熏心之徒所伪造!答案非常明确,这类充斥市场的柴窑伪瓷,全是假大新货,却蒙骗不明真相之人,倾囊购进,悉数收藏。一人号称有几十件柴瓷之多,让蒙骗造假者获利,使不少人上当受骗!                      

试问:"有那家那派,或历史研究柴窑古人,或近代研究权威,从历史浩如烟海中,找出了柴窑瓷胎薄如纸的根据之说。从八十年代上溯到北宋,也无有带柴铭款的柴瓷实物,当然,我这样说,不是全盘否定有带款的柴窑瓷,应该说带柴字铭文的瓷器,理应从色釉,胎质、工艺流程和时代风格方面,更加符合古人记述的柴瓷标识才行。可笑的是,我们有许多研究专家和收藏家,至今连等价黄金的柴窑碎瓷片也沒有见过,何来家中藏柴窑珍宝多件,慎重思考,答案自明!

(版权私人所有,抄写篡改者必究) 

【合作共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