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展飞——《闲谈几句语文的核心素养》

 莱西一中 2021-01-21

      我很少在文章里谈语文教学,虽然这是我的本门功夫。写得少,倒并非因为我不关注,而是心中每每升起一丝绝望,让我惮于提笔。

      今年教语文,已经是第十五个年头了。自我评价,我可能是一个好班主任,但算不上一个好语文老师,尽管我的语文课比我的班会更受欢迎。

      十五年了,不光是语文,高考也经历了“又双叒叕”的改革,我早已经习惯了各种冒出来的新名词,也一直坚持我自己的态度: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你吆喝你的,我教我的。

       不过今年冒出来的一个新名词,我倒是蛮喜欢的,我觉得算是总结了我这些年来教语文的一个态度。这个词叫——核心素养。

       听到这个词,让我感到,似乎终于有个明白人,把最核心的那点东西说出来了。

      我父亲是一名老会计,也算是比较有名的会计。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珠算,那一堆口诀,我实在搞不清楚,算盘打起来也是一塌糊涂,于是就受到了老师的讽刺:你爹还是会计来,看你算盘打的!我回家跟老爹说了,老爹笑笑,去他的口诀,来,我教你。

       期末考试时,我是我们班算盘打得最快的,珠算满分。直到现在,我还是能打一手好算盘。然而我依然不会一句口诀。

      参加工作后,父亲偶尔会跟我谈起会计工作的一些诀窍,他告诉我,当会计的最重要的是通了“账理”——按照我的理解,应该就是当会计的“核心素养”。他说,通了账理,你就知道哪些地方会有漏洞,哪些地方你要下功夫。

      正式教学后,有两三年,我是处于稀里糊涂的状态的,对于语文教学,其实并不清楚应该怎么个教法。有时想起来,就觉得特对不住第一届学生,他们给我当了一回小白鼠。好在我本身语文素养还是不错的,跌跌撞撞地还是把他们教下来了。

       直到教完第一届高三后的某日,我突然顿悟,原来语文应该如此!从此便有了我自己的主心骨,不再动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老师的都知道这句话,然而授人以“渔”的前提,一定是你自己本身就是捕鱼高手,否则,你教的捕鱼之法,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的。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有时真的很虚伪。虚伪到我们自己都不敢承认我们的老师能力有欠缺,虚伪到我们连敢承认学生确实有天赋的差异的不敢,只会一味的把学生的成绩归于是否用功。

       这个话题我不展开,以后另开新题阐述。

     言归正传,一名语文老师,要教学生,让学生有语文的核心素养,那么首先就得明确,语文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自己具备这种核心素养吗?

     先说下,课程标准认为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课标》认为:“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课标说的很详细,而在我看来,语文的核心素养,其实最基础的素养不外乎“听、说、读、写”四个字。

     听、读,属于输入,听要听得懂,既要听懂言内之意,更要听出弦外之音,读也是如此。

      说、写,属于输出,话要说得辞能达意,清楚明白。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自己是否具备这最基础的四点。

     我认为,语文老师本身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是不限于文学的,更多的是文史哲乃至自然科学知识。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知识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础。民国时候的一些大师,包括现在一些有名气的老师,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无所不包。这种能力靠什么来?自然是读书。

      一名好的语文老师,思想一定是有深度的,见解一定是深刻的。要达到这个目标,就一定要深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感性的认知都是蒙眬的,要学生真正理解,获得清晰的认识,就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统的语言,形成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我们自己的理解都不深刻,又怎能引导学生深刻?

      第三,我觉得语文老师自己要写作,不写作,或者不会写作,你怎么去指导学生写作?自己不写东西,空谈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在我看来实在有些心虚。没有切身的体会,单靠一点理论知识,我们教给学生的“渔”,会实用吗?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教师一定要充实自己,研究自己,要认识自己,这叫自信力。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特长在哪里?我从哪一个地方切入,最能发挥长处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逐步成长为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

     可悲的是,在当前的教学中,很多中青年教师很有才华,却被框住了,潜能出不来。因为一个模式定型了以后,已经是死水一潭了。

      写到最后,我觉得如果我们自身的能力不够,那么我们可以设法做到最基础的一点——唤醒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起码让学生爱学语文,而不是雪上加霜,不仅没有“师父领进门”,还在徒弟要进门的时候,狠狠往外踹了一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