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为教育的春意添一抹绿彩 ——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

 江湖一刀 2021-01-22

阅读,为教育的春意添一抹绿彩

——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

山东省荣成市第27中学  王迎军

读了谢云老师的《阅读照亮教育》,特别喜欢其中的“思考着的教育”,读到谢老师对教育的“悟”“行”“思”,让我回望自己的从教经历,心有戚戚焉。

一、想得美,才能活出美

“想得美才能活得美”,谢老师的“想得美”不再是老话里“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痴念,而是代表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向上的意念,而无论生活还是教育,积极意念都是梦想实现的种子。

著名作家林清玄小时候家境贫寒,很小便跟随父母下田劳作,一次父亲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他说,长大后不想上班也不想干活,只想每天在家里等人寄钱,父亲笑他白日做梦。上学后他从课本里看到了金字塔,告诉父亲长大后要到埃及去看金字塔,父亲又笑他异想天开。可是林清玄大学毕业后成了记者、作家,真的每天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报社为他寄钱,他用寄来的钱到埃及去旅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

记得七十年代,大人们总说最美的日子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向往;九十年代初,当有人骑着大摩托开着夏利在自行车海中穿行,我们羡慕。什么时候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心心念念,必有回响,现在这样的生活还是奢望吗?

教育亦然。作为衡量教师专业成长指标的优质课,对乡村中学来说,能拿个县市级就是烧了高香,何谈省级优质课?可是学校把省级优质课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年度目标,校长曾在学期初的工作计划中,不无憧憬地鼓励所有教师:“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指标是教师成长,今年我们努力突破,力争拿下四节地市级优质课,冲击一节省级优质课的殊荣!”当时很多老师脸上满满三个字——不可能!怎么可能?乡村中学想走到省级优质课比拼的舞台,难于上青天。

有了想法,学校不再原地等待,而是对青年教师进行了重点培养和打造,学校正式启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课题,开展青蓝工程,设计了“青年教师培养手册”,发起“同读一本书”活动,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成长论坛。“想得美”,更“做得细”,不料痴人说梦似的规划,却真真切切美梦成真。在年度省级德育优质课评选中,学区初中、小学各捧得了一项省级优质课大赛的荣誉。省级荣誉的取得,固然有政策向乡村学校倾斜的原因,但政策发布之前没有敢于做梦的勇气,没有踏踏实实去追梦,机会大门能够为你洞开吗?

日本量子物理学家江本胜博士以水为载体,作了一系列的实验,让水听音乐、读文字、看图片,接受人的意识,并在零下5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水在接受不同信息后结晶的照片。得出的结论震惊世界:当水接受积极正面的信息的时候,水结晶的照片非常的美丽,而当水接受负面消极信息的时候,水结晶的照片非常的丑陋,根据实验的结果,江博士写出了一本全球畅销的科普读物《水知道答案》。

可以想见,身体含水量高达70%的我们,当我们对生活“想得美”,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多么积极的影响;当我们对工作“想得美”,一定会跳出原本琐碎、平凡、狭隘的思想框框,做出美好的追求和规划,行走出不一样的风景;当我们有意识引导学生“想得美”,也就向孩子们传递了积极进取的能量,一定会让目标指引成长的方向,让梦想初萌一抹嫩绿的生机。

想得美,才能活出美!

二、路可异,但道须同

谢老师认为,“教育之路,几乎就是人生之路,或浓或淡,或艰辛或甜蜜,大体上说,各有千秋,也别有意味”“虽走着各自的路,却又在同样的教育之道上”,也就是说“教育之道大体相同,教育之路却各有所异”。谢老师从广义上谈教育之“路”和教育之“道”,而实际教学中,不仅“教育之路”有差异,教师个体的“教育之道”也有不同。

在学校集体教研的推动下,每个学科具备基本相同的课堂模式,教师经过集体备课,设计教案、导学案、课件,布置作业,讲授的内容几乎一致,可是课堂呈现千差万别,教学效果也是等等不一,折射的就是“教育之道”的不同。这里的“道”是教师个体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当人的理念思想各异,教育行为就截然不同。

同样讲一个易错字,有的老师强调记下结构,记下意思,检测错误就再巩固5遍10遍,也许大部分学生可以记下来,一时的考试成绩也不差;而也有老师,会由这个字从字形,讲到意义,从意义延伸到形似、音同字,一环一环下来,学生知道了字形差异,懂得了适用的语言环境,知道了造字故事,一字多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两位老师处理一个知识点的不同,其实映射的是“教育之道”,即个体教育理念思想的不同。前者是把学生作为记忆的工具和容器,自己也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和灌输机,而后者则启发学生的思维,将知识教活教新,久而久之,学生的发展就有了差异。

教育之“道”,是教师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外显,更是学生的发展之道,是生命成长之道。当每一个教师个体的“教育之道”大抵相同,当我们所有的教学行为着力于激扬生命活力,着眼蓊郁生命成长,那我们的教育就可以少些生硬的灌输,多了生命的灵动和活力。这才能实现谢云老师眼中的教育:万“路”归“道”——所有的小路都将归向大道,即教育之“道”。

路可异,道须同!

好的教育启人心智,好的书籍启人思深。谢云老师提倡教师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营造局部的春天,其实谢云老师的书籍也为每一个读者酿造了教育悟读、品读、行读、赏读、忆读的春意。昭示我们生活时时有教育,处处有教育,要做教育的有心人,为教育的春意再添一抹绿彩。

选自《教育文摘周报

作者简介:王迎军,荣成雪梅读写团队成员,荣成市第27中学教师。最喜欢的格言:“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