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女子死后得不到安宁,半夜复活变成僵尸,最终死在寺庙门前

 随手谈诗 2021-01-22
在古代,流传着许多跟僵尸有关的传说,通常是人死后因外界因素干扰,突然复活,但此时已经失去人性,还十分嗜血、具有攻击性。我小时候就沉迷于中国香港拍摄的《僵尸道长》系列电影无法自拔,越看越怕、越怕越看。
有关僵尸的故事,国外也有很多,如《生化危机》、《釜山行》等丧尸片,大致上来说,国外的丧尸约等于中国的僵尸,都是没有灵魂和人性的干瘪尸体,复活后喜欢吸人血。
虽然恐怖,但这些题材的作品都十分受欢迎,甚至还渗透到游戏领域,僵尸成为吸金招牌,《植物大战僵尸》等游戏作品广受好评。
这些当然都是迷信传说,但僵尸题材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契合了现代人类心中对恐怖和未知的诉求,在与僵尸的斗争中,感官上会非常刺激,内心的压力和欲望得到发泄和释放,在人类战胜僵尸后,又会产生一种正义感爆棚的满足感。
《聊斋志异》中,就有一篇写人死后短暂复活的故事——《尸变》

01
故事梗概
《尸变》一篇,讲的是四个客商到异地做生意,晚上到旅店投宿,恰巧旅店客满,只剩一间客房,停留着店主人刚刚去世的儿媳妇儿的尸体,四位客人满不在乎,住进去了。到半夜,女尸突然“复活”,害死了其中三位,只剩下一个客人,跟女尸发生了一场追逐大戏,他逃到一座寺庙求救,但那和尚胆小怕事,不敢加以援手,无奈之下客人只好跟女尸绕着一棵杨树转圈圈。后来,女尸竟然抱着杨树再次死去,客人也被吓晕了。天亮后人们报官,知县彻查之后,旅店老板把女尸扛回去,同时放客人归乡了。


02

无良老翁

信阳某翁者,邑之菜店人。村去城五六里,父子设临路店,宿行商。
故事开篇,信息量非常大。
首先,说明了地点,这里的信阳是清代山东北部的一个县城,大概位置在今天山东滨州地区。
在信阳城外五六里的菜店。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以“店”命名的村落,店的本意就是店铺、旅舍,以店为地名,顾名思义,就是此地以开商铺或旅店为主要营生。一般来说,店都在城镇外十多里左右的交通要道上,往来客商云集,或来不及赶到城镇中,或为了省点住宿钱,就在店中休息一晚,第二日天明再进城,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商机,开设的店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小村落,就直接以XX店命名了。和店类似的地名还有铺,通常以距离城镇的里程数来命名,如十里铺,就说此地距离城镇还有十里远的距离。
《尸变》原文中就非常明确交代了这一点,菜店距离县城只有五六里,有父子二人在此开设旅店,让过往行商住宿。

有车夫数人,往来负贩,辄寓其家。一日昏暮,四人偕来,望门投止。则翁家客宿邸满……时翁有子妇新死,停尸室中,子出购材木未归。翁以灵所室寂,遂穿衢导客往。
接着,故事人物出现了,先是有经常在这里住宿车夫数人为后文客满铺垫,然后又来了四个客人,这小店生意还不错,都住满了,后来的四个客人没有房间可以住。但天色已晚,书中说了“一日昏暮”,四人来不及赶到县城中,便央求店主人通融通融。
店主人沉吟了一会儿,说他儿媳妇儿刚去世,尸体停放在一间房中,儿子除去买棺材还没回,客人要是不怕的话,也可以将就一下。
蒲松龄写文章,总喜欢在细微处讽刺人性,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大,这老翁家儿媳妇刚刚去世,尸骨未寒,只草草停在房中,还照常做生意,读不出一丝悲伤难过,为了多赚钱,甚至连儿媳妇儿停尸房都不得清净,还安排人住宿。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代,正是女性地位最低的时期,由此可见一斑。对于普通人家的女儿来说,嫁给了别人,只是一个工具,她死与活和夫家没有多大关系,她死后留下的空缺,很快就会有另一个女人来填补。
如果她知道了自己死后的境遇,想必会充满怨气吧?


03

女尸复活

入其庐,灯昏案上,案后有搭帐衣,纸衾覆逝者。
进入房间后,只有一盏昏暗的油灯在桌案上,桌子后面搭着帐衣,尸体上盖着纸做的被子。这就是一个简易的灵堂,按照古时的丧葬礼仪,人刚刚去世时,家中来不及准备,就把尸体停在灵床上,前面设桌案,上面放着牌位,两侧燃灯,并摆酒祭祀,在桌案与灵床之间,以帷帐相隔,就是文中所说的帐衣。
同时,在死尸身上要用黄表纸或白纸覆盖,文中称纸衾。盖好死尸后才向亲友报丧,民间称“接亡”或“落柩”,这一丧葬习俗流行于山东一带,蒲松龄是山东人,故事也发生在山东信阳,再加上对这些习俗的详细描写,让故事真实性倍增。
屋内陈设简单,重点落在“灯昏案上”四个字上,一来,昏暗的灯光表现出店主人家对儿媳妇之死的淡漠,另一方面,越是昏暗的光线,越能体现出恐怖,通过环境渲染气氛,这是作者的高明处。
四个客人来访房中,可能是因为一路奔波太过劳累,其中三位根本来不及害怕就睡下了,只有一位辗转反侧,朦朦胧胧怎么也睡不着。他万万想不到,就因为这次失眠,让他经历了难得一遇的人生奇事,还救了他的性命。因为接下来,女尸要复活了,故事也进入了最精彩的部分。

四客奔波颇困,甫就枕,鼻息渐粗。惟一客尚蒙眬。忽闻灵床上察察有声。
朦胧之中,客人听到了灵床上有察察的声音,欲写尸变,先写听觉,“察察有声”可谓神来之笔,与前文“纸衾”呼应,试想如果女尸盖的棉被,必然不会发出声音,客人听不到,恐怖感就减少了,而这察察声,因为有了前文铺垫,即使想骗自己都骗不了,那必定是纸衾摩擦发出的声音。
盖在尸体上的纸衾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尸变还没开始,气氛已经诡异到极致。再睁开眼睛一看,那女尸已经揭开纸衾,下床了!只见她面色淡金,额头上系着一块生绢。
她走到客人的床前,俯下身去,对那睡着的三个客人吹气。醒着那个人非常害怕,偷偷地用被子蒙住头,屏住呼吸听女尸的动静,没多久,女尸就来到自己的床前,同样对着他吹了口气。再过一会儿,又听到纸衾发出的察察声,他探出头来偷看,女尸已经回到灵床上僵卧如初。

客人被吓坏了,又不敢出声,只能偷偷用脚踢那几个同行人,但他们都一动不动。客人坐起来刚要穿衣服逃跑,又听到察察声,不得已只好继续躺下,用被子蒙头,女尸来到他床前,连续吹了好几口气,然后又听到灵床作响,便知道她又回去躺下了:

觉女复来,连续吹数数始去。少间,闻灵床作响,知其复卧。
那三个露头熟睡的人没什么好担心,妥妥的一吹毙命,但对这个蒙着头的人,女尸表现得十分谨慎,所以她再次来到窗前,连续吹了很多下才放心地回到灵床上睡下。
这一部分描写女尸,真是波澜起伏,先以听觉把人引入故事,再用视觉感受女尸面如淡金,与常人不同,接着女尸对人吹气的描写非常有趣,一般我们接触到的鬼故事,鬼怪都吸人血、吃人肉,或者吸取人的六魂七魄,但为什么这个女尸不吸反吐,书中并无答案,我们只能自己猜测:难道这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女尸,难道是想把自己的阴气吹到活人身上,以此来发展同类吗?
当我们还在疑惑的时候,突然发现已经有三个人被害,来不及继续疑惑,又一把把人抓紧了恐怖中,紧接着气氛又出现了缓和,客人准备穿衣逃走,也许可以远离这是非之地了。还没来得及把心彻底放下,女尸又来了,而且比前一次来得更凶。


04

人鬼追逐

故事还没完,后面还有一场追逐大戏。
乃从被底渐渐出手得裤,遽就着之,白足奔出。尸亦起,似将逐客。比其离帏,而客已拔关出矣。尸驰从之。
女尸再次躺下后,客人学乖了,在被窝里悄悄穿好裤子,瞧准时机一股烟就逃了。女尸也不是盖的,跳下床就追,这一人一鬼就在村里奔跑着、嚎叫着,但村庄里却没有一个人被惊醒,这一路追逐,就来到了县城东郊的一座寺庙前,客人赶紧上去拍打庙门求救,但庙中和尚一看他这样,哪敢开门啊。
就这一耽搁,女尸就追上来了,距离客人只有一尺不到,吓得客人拔腿继续逃。巧在那庙门前不远有一颗白杨树,足足有四五尺粗,一人一鬼就绕着白杨树玩起了躲猫猫。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双方都累了,非常默契地停下来喘气,突然女尸暴起,伸出胳膊从树干两侧去抓客人,那客人被吓得晕了过去,女尸抓不到他,就一直抱着树干,渐渐僵硬。
尸暴起,伸两臂隔树探扑之。客惊仆。尸捉之不得,抱树而僵。

人鬼大战到这里就结束了,很匆忙的样子,但如果深挖一下,就会发现一点细思极恐的东西:白杨树,如果遇到有风的天气,树叶便会被吹得哗啦啦直响,听起来就像有什么东西在拍手,夜深人静,一阵风吹来,听到不绝于耳的拍手声,是不是非常阴森恐怖?因此,在民间,杨树又被称为“鬼拍手”,是一种不吉利的树木,再看庙门前这颗白杨树四五尺的粗细,再结合《聊斋》鬼怪异志的主题,恐怕这颗杨树也是修炼成精了。

女尸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在书中都找不到答案,却也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05

因怨生恨

女尸死了,客人活下来了,接下来开始善后吧,故事最后,人们请来知县大人勘察现场,命人把女尸从树上取下来,结果女尸的手指深深地嵌入树中,许多人同时用力才拔下来,再看树上留下的指洞,像是认为凿出来的一样:
使人拔女手,牢不可开。审谛之,则左右四指,并卷如钩,入木没甲。又数人力拔,乃得下。视指穴如凿孔然。
这一段对女尸最后的描写,恐怖之余,似乎我们也能感受到她心中剧烈的怨气。
为什么会发生尸变事件,女尸为什么要把四个客人赶尽杀绝?这一点,本篇没有直接点明,但在《聊斋志异》中《霍生》中,最后的异史氏曰的一句点评,一语道破“尸变”的缘由:
“死能为厉,其气冤也。”
在整个《尸变》故事中,出现了信阳翁和客商等几个主要角色,无疑列外,他们都没有留下姓名,这也是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一个特色,对于品行俱佳的人,蒲松龄一定会让他留下姓、名、字、号;对于普通人,也会留下姓氏;而对于那些恶劣至极的人,他们不配拥有姓名,如《尸变》中的恶老翁和四个不尊重死者的行商者。
死者为大,这个女子死后,得不到夫家的重视,可见她生前在夫家的地位也不高,而此时四个客人竟然连最后的安宁都不给她,在为她搭设简易灵堂的房间中睡觉,生前的积怨、死后的失望、被打扰的愤怒,都在尸变这一夜完全爆发出来,那三个可怜的客商,就成了女尸的猎物,成了女子夫家众人的替死鬼。


06

小结

《尸变》是一篇既恐怖、又独特的短篇故事。
说它恐怖,因为这是一篇跟民间传说“诈尸”相关的故事,蒲松龄的笔墨,把情节渲染得跌宕起伏,读之令人惊心;说它独特,因为除了一头一尾以外,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任何对话,完全通过主人公的感觉和动作来叙述,就好像在看一出哑剧。这样一来,读者在认知上就会产生缺损感,而这种缺损感又恰到好处地增加了恐怖气息。
古人讲人有六识,是为眼耳鼻舌身意,人对世间万物的感知都来自于此,蒲松龄深谙此道,将读者六识把控到极致,跟随着他的笔墨,读者的心一会儿被悬起来,一会儿稍稍放下,然后又被悬得更高。想让人害怕就害怕,想让人放松就放松,比起女尸的恐怖,我觉得高明作者的笔更加让人害怕。

喜欢记得来一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