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白说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寒地冻,唯有一道煨得正好的红烧肉,可以解相思。 但吃完后那种油腻感,又觉得特别负罪。喝一泡清新爽洁的白牡丹,能清心又清胃。 架子上的《鹊桥仙》,是村姑陈对抗油腻的宝藏白茶。喝了一周,已经快要见底,只余些许碎叶杂着大把掉落底部的单针似的芽头。 称了5克干茶,拨进烫洗过的盖碗内,冲入沸水,旋即快速出汤,沥干茶汤。 冲出来的莹白色茶汤,晶莹剔透,夹带着些许碎叶,悠悠然像树叶纷落,不一会就自动沉入公道杯底部。 倒出茶汤,端的是"玉碗盛来琥珀光",盈润如绸缎,还没等尝入口中,只是肉眼看着,也是极好的视觉享受。 列位看官们心里或许在暗想,咦,这碎茶叶末,难道不影响口感滋味? 啜一口稠滑香汤,汤水里深厚广袤的花香,浓郁丰厚,且不妖娆,香气高雅,淳正清新。 一口毕,一杯毕,满口皆香,齿颊留香。 好白茶自带光环,些许碎叶,却又何妨? 《2》 白茶易碎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含水量极低,干度极干。 之前的文章写过,白茶加工很简单,比较推崇原始,原生态。加工的要领是尽可能保留下白茶养分和香气滋味,同时,将干度做到越低。 然而,干度做得特别低的好白茶,很容易碰碎。 开箱抓茶时,一大把牡丹或寿眉散茶被抓起,叶片间彼此摩擦碰撞,会发出蚕宝宝吃桑树叶般,沙-沙-沙的声响,一不小心,就会略微有碰碎的叶子掉落箱内。 茶叶的干度,国家标准规定是含水量不高于8.5%,但是S师傅通常将白茶成品做到含水量低于7%,或者低于5%,甚至更低,像是白茶出口的含水量就要低于3%。 含水量特别低的茶,拿到手上越是容易碎,像是一块酥饼,拿到手上时,不自觉就会掉下碎屑,实在是太干太干了。 木强易折,茶叶干,则易碎! 另外,白茶的烘干过程,也比较容易让茶叶略有碎片。 烘干白茶比较费工夫,要有人专门盯着,观察温度,偶有翻动,让茶叶均匀干透干爽。 否则,将一堆茶放在那一烘,就再也不管不顾,底层早早烘干烘过头烘到快焦了,摊在上层的茶,却仍旧含水率超标。 这个过程中,干茶们上下挪移,翻动、移动位置,必然会对白茶梗叶的完整度带来影响,茶叶略略产生部分破损,极为正常。 《3》 白茶易碎的第二个原因,和运输有关。 白茶加工完毕,经过装箱后,被搬运到仓库内,做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悄悄陈化着。 在这个装箱和搬运的过程中,茶叶会经历一次捧起和放入,从烘干后摊晾的干净白布上被捧起,再装入套了三层包装袋的纸箱中。 这一捧一放,干度达标甚至超标的白茶,自然会有一定的破损。 而当一箱又一箱的茶叶装好,密封好,运到仓库的时候,会经历一次短途的运输,这个过程中,难免摇晃,有了力的作用,箱内中心位置的茶叶,受力后,会有一定的破碎。 等需要发货时,先将整箱整件的茶从山下调运下来。接着,经过分装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从福鼎作为始点,发到河南河北,发到山西陕西,发到黑龙江内蒙古。 物流如同接力赛般,一站站传递,将一箱茶送达天南地北。 这一路上,路迢迢水长长,磕磕又碰碰,每搬卸一回,整箱茶就要历经一次大地震,干茶们来回晃荡,会挤碎和碰碎,造成损耗。 为减少运输过程的破碎损耗,只能反复跟物流公司强调“易碎物品,轻拿轻放”。 但路途遥远,各种碰撞、搬动、移i正常的,在到达客户手上之前,茶叶箱子还会经历多次位移,在力的作用下,箱内中心部位的茶叶略有点碎,很正常。 《4》 白茶易碎的第三个原因,和包装有关。 整箱整件装的白茶,从仓库里调运下来,会进行一次分装。 比如,用铁罐装。 罐装的茶叶,考虑到存茶防潮防跑气的需要,罐口设计通常不会太大。 将白茶装进罐子时,梗叶虬髯,狂放不羁的寿眉“茶在罐口下,不得不低头”,一不小心,就会梗叶分离、叶片断裂。 比如,用小泡袋装。 有些客人难得称茶,想拆包就喝,于是,我们效仿岩茶,把白茶分装成小泡装,按一小包一小包装后,再整齐码放进大盒子内。 历经多道包装工序,干燥得像薯片般的白茶散茶,自然会有碎叶出现。 比如,用小箱子装。 从整件大箱里,把茶称出三斤五斤,分装到小箱子里,寄到客户r手上。这个过程,需要用手把大箱中的茶叶,捧到小箱里。 一捧,一放,捧时用力,放时有重力加速度。 这个过程,茶叶略有点破碎,正算正常。 《5》 那么,有看官要问了:为什么市场上有些白茶,不容易碎呢? "我之前在某某家买到的一款茶,品相就非常漂亮,干茶拿到手上,还是完完整整的。" 过于完整的白茶,干度,可能堪忧。 轻捏这些品相极度漂亮、完gkih整度极高的白茶,会发现,它的梗与叶,韧性极佳。这白茶没有传说中那样容易碎,手感不是薯片般焦脆,相反极有弹性的样子。 只要不是暴力故意去揉、捏、挤、摔它,这款白茶完全能保持惊人的完整度。 当然,这样不易碎的茶,并不能说明品质好。 这样的白茶,纤维也不粗糙而树龄未必老,且产区还不一定是高山。 别因为外观,从而脑补它的品质优势。买茶必定要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皮囊看真相。 要知道,有的同行做白茶,极为任性。 家里没有测量茶叶含水量的设备,自认为,我这一批茶,晒也晒过了,烘也烘过了,反正尽人事听天命,做茶任务已经完成,差不多就可以拿到市面上去卖。 至于这茶叶里,含水量究竟有多少,我不管,反正已经是烘过了。 但若将这款白茶拿去测试干度,就会发现,原来里面根本没干透,含水量超标。 当你因“品相好不易碎”这一优点,入手这样的白茶,存着存着,一年以后,会发现茶叶里多余的水汽,纷纷扩散出来,整批茶受潮,发出酸梅味,巧克力味。 买到这样“定时炸弹”般的白茶,在存茶路上,可会彻底跌跟头! 《6》 排除掉箱底自然形成的碎茶,若一款白茶拿到手上,略微有些碎叶,恰恰是干度达标的标志之一。 越干燥的茶,含水量越低,叶片韧性更差,更容易碎。 叶片蓬松的白茶,要是一丝碎叶也无,看起来漂漂亮亮的,反而会藏有猫腻。 试想,一个已经八、九十岁的老婆婆,脸上却没有一丝皱纹,这样怪异的情况,实在可怕。 干度达标,才算好白茶。 好茶有一些碎叶,也不会影响茶汤的口感。 须知工艺与山场的硬件,足以抵消碎叶的不良感。 微瑕,不掩瑜。 看完这篇文章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作者 | 村姑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