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一天什么也没做,过得很快,很有可能你已经被自动化了。我也一直致力于养成各种好习惯,后来我发现真的万事都用自动化解决,虽然可能像机器一样高效,但也可能难有太多突破,更要命的是很可能形成路径依赖,不愿意花时间去试新的方法,因为“新”意味着打破习惯,很可能会浪费时间,这在职场上可很可怕。很多效率达人,到一定阶段未必会有大的成就。格雷琴·鲁宾《好习惯的秘密》中说过,习惯会加速时间流逝,而习惯也会让时间停滞不前。习惯淡化了某些事物的存在感,习惯让麻木变得无比简单。此外就算是曾经认为的“好习惯”,在一段时间后,随着年龄、经历的变化也可能变成阻碍你的坏习惯。而且习惯会让你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因为当每天都过得差不多时,经历便同质化了,这样你对每天的印象也会变得模糊。相比较而言,一旦习惯被打破,时间便放慢了脚步,因为此时我们的大脑必须对新的信息进行处理。这就是为什么你会感觉做新工作的第一个月比第五年更漫长。我们去一个新地方旅游,会觉得一天能看很多地方,但如果就宅在家里或在熟悉的地方,一天过得非常快。为了抵抗这种自动化,就必须要定期审视自己的习惯,是需要培养,还是需要更新,要检查现在的习惯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生活目标。参考格雷琴·鲁宾、博恩·崔西、戴维·艾伦等这些习惯研究专家们的著作,我们大体可以发现我们希望养成的好习惯大概在以下基本类别: 2. 理财:更明智地进行储蓄、消费(定期储蓄、清偿债务、合理消费);5. 简化、清洁和整理(定期扔东西,不断简化生活);6. 建立更加密切深入的人际关系(关爱身边的人);定期审视这几个维度的习惯,看看是不是自己固化地执行了错误的习惯。尽量用产出结果衡量习惯,而不是过程衡量效率衡量习惯。设立阶段性的成果目标,比如阅读,不光要用一天读了几页书,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来衡量自己的阅读习惯,可以设立读书笔记或分享给他人的次数和质量检验自己的阅读习惯。所有的觉察离不开记录和反思,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生活习惯上的打磨,随波逐流时是进步最慢,方向感最弱的时候。要从中挑一个突破口来加强对时间的掌控感,这时就要对每天做了什么有感知。当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自己又觉得没有太多印象时,说明时间利用有问题。漫长的一天,如果出现了与平日不同的事,要为时间打上标记,多用记录方式记录回顾每日行动和思考。然后对习惯清单中选择突破口。有意识做一些不同的事,规定自己每周、每月做不同的事。养成不断寻找新工具和新方案的习惯。每天留一点“非效率时间”,用不同的方式通勤回家,去不同的餐厅吃饭,用不熟悉的另一只手刷牙等等。经常有意识和背景、年龄不同的人交流,从中获取完全不同的经历。Stephen Covey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说到,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有5%是非习惯性的,而其它95%的行为都是源自于习惯。那等于说,是习惯影响了我们一生,既然习惯很难改变,我们就要对自己的每天无意识的行为有意识察觉,争取养成对我们人生有益的好习惯,让不断进阶的好习惯自动化我们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