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抄袭”路:每“抄袭”一首,便成一首千古名篇

 昵称48310398 2021-01-23

上学的时候,有一次我问老师,假如一个人把别人影视剧中的情节改编成小说,算不算抄袭。老师想了一下,回答:不算吧。

因为影视剧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啊。影像之于文字是这样,唐诗之于宋词,也大概如此吧?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抄袭”路:每“抄袭”一首,便成一首千古名篇

最近常读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词,发现她有许多词作中的“佳句”,都是“化用”前人的作品。要是换到如今,铁板钉钉算是抄袭了。可是从来没人说李清照抄袭,因为她“抄”得巧妙。

她针对不同的词,根据其本人或者诗作的知名度,采用了各种先进的“抄袭”手法。计有“高级抄袭”、“碎尸抄袭”与“融梗抄袭”等多种。但是抄完了,没有人觉得她是抄,反而觉得她的句子比原作高妙。

一、辜鸿名眼中“最好的送别诗”

唐朝的王之涣是一个神秘的大诗人,他一生中的事迹散见于野史,正史没有记载。但是,他的大名在唐诗中却是如雷贯耳。

全唐诗只存了他六首作品,但是其中有三首,竟然夺得了三个“第一名”。其中有一首,就是辜鸿名眼中,最好的送别诗——《宴词》。

《宴词》——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一首七言绝句,首句从长堤春水逶迤流动入手,写惜别之情。以田陌间万千细流汇入堤水,齐奔江海的气势,表达诗人的万千情绪,与壮阔的心胸。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抄袭”路:每“抄袭”一首,便成一首千古名篇

友人随长堤春水离去,诗人本身无法同行,却把情绪化为田陌间万千细流,随之而去。显得情意深重,却不显哀伤。

作者通过语言直接告诉行人,不要去听那让人伤感的桨声,当行则行。否则“桃溪浅处不胜舟”,最后这一句是全诗中的经典。

为什么溪浅了,就“不胜舟”呢?原来,诗人是怕船行得慢了,听多了欸乃的浆声,离别的伤感情绪会一齐涌上来。这种情绪是“沉重”的,它会“压得船开不动”。

《武陵春·风往尘香花已尽》——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最后的千古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就是由此而来。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抄袭”路:每“抄袭”一首,便成一首千古名篇

对于现代人来说,李清照这两句词,明显比王之涣的诗句容易理解。虽然同样是化“虚”为实,把忧愁这种抽象的东西,写成了有重量的实体,但是王之涣写得比较隐晦,而李清照却写得相对明显。

二、范仲淹的“冷门”词作《御街行·秋日怀旧》

王之涣的《宴词》比较有名,而李清照的化用,也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抄袭,她是直接把王诗背后的隐喻——“愁”字,给点出来了。

与王之涣不同,范仲淹被“抄”的还不是诗,而是他一首“冷门”词作《御街行·秋日怀旧》。

《御街行·秋日怀旧》——北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这一首词的内容,是讲述他在秋天的明月夜独守空房,思念心上人。从石阶处的落叶起手,写到珍珠帘高高卷起的玉楼。再点破时间,正是中秋之夜。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抄袭”路:每“抄袭”一首,便成一首千古名篇

每年这个时间,他都在思念着心上的人。可是那人却远隔千里,肠子都愁得断了。于是他打算借酒浇愁,努力摆脱这种情绪的困扰。然而,酒还没有送到,他已泪流满面。

再看看房间里,油灯忽明忽暗,床榻凌乱,想睡觉也无法成眠。这年复一年的相思煎熬,怎样才能到尽头呢?于是他在词中说:“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事相回避”。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范仲淹这首词相比,只是更换了一些场景而已。比如把“石阶前的落叶”换成屋外的荷叶、荷花,把玉阁朱帘内的场景,换成了“独上兰溪”

最后,范仲淹词中写的其实是“单相思”,而李清照在自己的词中就升级了一下,并且还做了一个换位思考,写出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抄袭”路:每“抄袭”一首,便成一首千古名篇

然后在结尾处又对范词进行了精加工改良,将“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给拆成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接超越了范仲淹,成为千古名句。

三、晚唐诗人韩偓的《懒起》

这一回登场的是,晚唐的冷门诗人韩偓的《懒起》,而对应的是李清照的经典名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懒起》——唐·韩偓

百舌唤朝眠,春心动几般。

枕痕霞黯澹,泪粉玉阑珊。

笼绣香烟歇,屏山烛焰残。

暖嫌罗袜窄,瘦觉锦衣宽。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这位诗人是李商隐的侄儿,唐昭宗时期曾经官至兵部侍郎。他擅长写“宫体诗”,章法自成一体,名曰“香奁体”。

韩偓的《懒起》是一首五言律诗,大致的内容是讲一位思春的少妇独守空闺,清晨自百鸟热闹的鸣啼声中醒来。因为百无聊赖,躺在床上的时间太久,导致脚肿穿不进绣花鞋。

因为相思令人瘦,所以衣带渐渐宽。这时候重点来了,韩偓诗的最后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抄袭”路:每“抄袭”一首,便成一首千古名篇

少妇想起昨夜那一场风雨,开始担忧庭院中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于是卷帘去看,但是并未从床上起身。因为她不必起身,也知道一夜风雨之后,海棠花的命运会如何,这也预示着她对命运的无可奈何。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曾经赞美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六句连成了一部电影。但是其实这一部电影的故事背景,绝大部分取材自韩偓的这首《懒起》,李清照的创意是添加了侍女和主角的对话。

搁到现在,这种程度的借鉴,就是网络小说作者最爱说的“融梗”了。不过,好在这首词最大的亮点并不在于这件事,而是在于最后一句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诘问与修辞手法。虽然李清照“抄袭”了韩偓,但是却比原作更加高明和经典。

结语

学习写作,大多是从模仿开始。尤其是需要大量练笔的时候,借鉴前人的作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李清照非常聪明,他对待三位前辈作者的原作,采用了不同的“抄袭”方式,“抄”的程度和“技巧”也各不相同。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抄袭”路:每“抄袭”一首,便成一首千古名篇

比如王之涣的《宴词》,这一首名气最大,她“化用”得就比较巧妙,只是用到了诗中最后一句。并且因为诗词属性的不同,她加重了抒情的成分,让人不注意几乎看不出来,属于现代人所说的“高级抄袭”。

对于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她是拆开来“碎尸抄袭”。模仿了一下他的场景转换,通过精心剪裁,把词中最精华的部分重新造句,节奏变慢了,主题得到了突出。

最后一个是韩偓的《懒起》,虽然他是李商隐的侄子,但是普通人基本不认得此人。所以李清照就直接融梗抄袭了。之所以这一首“抄”得比较明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清照创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时候还比较年轻,文笔没有那么老道。

从李清照这三首词的创作时间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她“抄袭”的心路历程。时间最早的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直接“融梗”晚唐诗人韩偓的《懒起》。

中间一点的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她对自己有点信心了,借鉴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她感觉范仲淹的词最后一句没有写好,于是她就自己操刀,重新造句。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抄袭”路:每“抄袭”一首,便成一首千古名篇

最晚的是《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此时李清照填词的水平已臻化境,江湖地位也是十分稳固了,此“抄袭”已非“彼抄袭”了。

从字面儿上,你再也看不出来她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和《宴词》有啥“一样”的地方。她只是“抄”走了隐喻,不懂诗的人一般看不出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清照无论在少年时代,还是在暮年借鉴别人的作品时,每一次的确都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和新技巧。

可见,我们刚学习写文章的时候,不是不可以“抄袭”,但是一定要注意提升自己“抄袭”的境界和级别,不能一直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