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皇者华.创世先祖》:华夏之源——燧人与华胥

 澴川黄饮冰 2021-01-23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五部  创世先祖

第一章  华夏之源——燧人与华胥

                             文| 黄饮冰

华胥氏圣像

 “三皇”的传说,是围绕华胥氏展开的。他们的血缘联系是:华胥生活于“燧皇”燧人氏之时,履大迹而生伏羲;“羲皇”伏羲氏是华胥氏的儿子;“农皇”神农氏是伏羲氏的后裔。也有记载说:燧人氏与华胥氏生伏羲。从传说中,可以窥见华胥与燧人氏同时期,或者说是华胥生活于燧人氏时期。

“三皇”表达的是中原史观,华胥是“三皇”之本,也是“三皇”之源。

一、华胥生于燧人神袛之时

1、燧人氏是发明“人工取火技术”的人,被后世尊称为燧皇,即火神

“燧人氏”见于古代传说,是“教民取火”。传说中有“钻木取火”,有“燧人观辰,心而出火”,有“燧人取明火于日”。

从文字分析,“燧”是指取火用的工具,现代一般指互相摩擦可以击出火星的燧石;在先秦时代主要是指钻燧取火的燧木。

燧石好理解,因为石头相碰就会冒出火花,能够用来引火的石头,就是燧石。远古人在旧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细石器,在加工细石器的过程中,撞击出火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燧木不好理解,因为木头撞击难以冒出火花。但是在传说中的确有一种木可以钻而生火,可钻而生火的树木就是燧木。《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晋王嘉《拾遗记》:“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鴞,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所以燧木在传说中是存在的。

火在远古先民中与吃、与住两大生存需要密切相关,随着火在人类生活中的不断应用,仅靠从天然火中取得火种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火的需求,人工取火就成为必然。

但是,无论如何,人工取火,总得有第一个人发明人,这位点燃第一株人工火苗的人就被当时的人尊为“燧人氏”,使用人工火的族群,就是燧人族群。

作为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人——燧人,应该是男性,因为远古人发明钻木取火的技术,应该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是在数代人探索和经验积的累基础上发明出来,只有处于生产劳动第一线的人,才有可能学习到前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发明出人工取火技术来,无论在猿人时期、无伦人时期,还是在姓族、氏族和后来的国家时期,男人一直是生产的主力军。所以远古时代的发明家,大都是男性。

人工取火的应用,首先惠及的第一个群体,就是发明人工取火者“燧人氏”所在的族群,这个族群也因为人工取火的发明,迅速地改变了自己族群的生存状态,成为当时最先进和最进步的族群,自然就成了周边族群学习、仰慕和尊重的对象,人工取火技术也逐渐向外传播,人工取火的第一族群,就逐渐演变成为人工取火族群中的领导核心力量。这些人工取火的族群,在那些还不知道人工取火的族群面前,就显得十分优越和神秘,她们自称“燧人”,外圈族群也十分崇敬地称她们为“燧人”。

燧人代表的时代,是人类使用人工火的时代。在人类还没有认识“火”之前,生活于大山丛林中的远古人群,是很难逃脱突然而至的山火的伤害的,所以,火是最有威力、对人类伤害最大的自然灵,在远古人的心中,“火”是人们第一畏惧和崇拜的自然灵,是从原始人群就拥有的普遍的崇拜对象。人类认识火后,开始了利用、使用、控制自然火为人类服务的艰难历程。

在北京周口店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北京人使用火的证据。这些证据包括灰烬、炭块和烧过的骨头和石头。由于有的灰烬成堆出现,说明北京人已经会管理和控制火了。

有了火的帮助,人类可以取食的东西变得更多,人类的食物来源被极大地在自然界中扩展,生存能力有了飞跃性进步。

火的使用,满足了人类照明和驱逐黑暗的心理需求。与追求光明相对应,由于远古人类还不认识“黑夜”,对黑暗的来临有着深深的恐怖。在发现火后,人类就开始利用天然火取得火种,以满足追求光明和驱逐黑暗的心理需求。

火的使用,满足了人类取暖和驱逐野兽的生存需要。在甘肃大地湾遗址和陕西半坡遗址,每个半地穴式原始住房都有一个火塘,而且都当然地设在进门处,这一位置设置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火塘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照明和取暖,因为单为了照明和取暖,火塘的位置就应该设立在房子的中间,设在进门处,说明火塘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防止野兽半夜偷袭。火塘就是最早的门。

所以,火塘的原始位置说明,那时候的华夏先民已经认识到野兽有怕火的天性,可以用火来驱逐野兽。先民们就利用这一原理,或用火驱赶围捕野兽,或者用火保卫自己,从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成熟的用火技术是人们在地面建房定居的技术保障,有了成熟的用火和取火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因此,人类从深山丛林中走了出来。

我相信,在人工取火技术发明之前,燧人族群还处于原始人群阶段,由于人工火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燧人族群的进化,燧人族群,成为华夏大地上最早结束人类无系生育时代、建立人伦理念的族群,也是最早从原始群(无系人群)进入到姓族时代(母系氏族)的族群。

燧人氏是神话中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被当时的人民尊称为“燧皇”,即“火神”。

2、燧人氏是距今9000年以前的北方文明的创立者

燧人氏是以渔猎畜牧为主兼以采集的族群,是几万年前生活于泛滇黔地区的华尼人(古音ha-ni)人的一部分。大约在距今60000年以前,燧人氏在末次冰期的到来前的间冰期内,从西南沿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西缘地带迁徙到渭水上游生活,创造了大地湾距今60000年~距今13000年的文化遗存。燧人氏使用的是细石器,在加工细石器的过程中,燧人氏发明了“燧石取火”技术,为其在渭水流于渡过末次冰期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是一支强大的华尼人,在末次冰川期内生活于北方,成为了华人北方支系。在末次冰期内,他们是真正的冰雪之王,他们是距今9000年以前的北方文明的创立者。伏羲之时出土的河图洛书,可能就是燧人氏文明之滥觞。

3、燧人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在末次冰期内,在人工取火的技术支撑下,燧人氏文明不断向北扩散,对北亚、欧洲、西亚、中亚和非洲的在冰川期内的古文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依靠人工取火技术,燧人氏战胜了末次冰川期内生活于北亚、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原始人群,使他们的文明演化成了中华文明海外支系。

燧人氏对欧洲、西亚和非洲原始文明的影响,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端倪。希腊神话中,希腊文明之“火”是盗来的。希腊神话没有人工取火技术发明的痕迹,只有盗火的传说。而中国的传说是燧人氏“钻木取火”,也说燧人氏“取火于日”,还说“燧人观辰,心而出火”,总之,燧人氏是火之来源。西方人盗火,找太阳是不可能的,但找太阳神盗火则是可能的。燧人氏就是西方人传说中的太阳神族,西方人在燧人氏哪里盗得火种,才有希腊文明。希腊文明之火来自燧人氏,所以我说燧人氏是西方文明之源头。

4、距今13000年开始燧人氏主体族群逐步离开中国北进

末次冰期在距今13000年前开始结束,气温回升。这个距今13000年时期发生的气温回升,引起了古老族群的整体北迁运动。

古人类整体北迁的首要原因是适应温变。长期生活于一地,古老族群都形成了自己适应的温度区,气温升高后,各个古老族群的适宜温度区整体向北推移了,古人自然就会向北移动,一直移动到自己的适宜温度区止步。

古人北迁的第二原因,是气温回升后,冰川融化引起冰融性洪水在西部泛滥,逼迫西部古人类继续北迁和东进。

由于燧人氏长期生活于北方,适应了北方低温,对气温升高反倒不适应,所以在末次冰期结束时期(距今13000年)就开始了适应性的北迁。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导致的气候变化(如雨水增加,空气潮湿或水灾、火灾、地震等的爆发几率增加)和人口繁殖能力增加导致人口增加,燧人氏族群开始了主体向北部地带的迁移的历程,但燧人氏在西部大地湾到中原地区还有遗留人口以奉守燧人神袛的祭祀。西部的燧人遗留人口逐渐被北迁而来的华尼人融合了,形成了新的华尼夏族群(古夏人),华胥姓族是其中的一支。在距今9000年时期,中国北部的冰融性洪水和雨水性洪水一起作用,对遗留于中原地区的燧人文明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到此中国历史上的燧人氏时代就结束了。

5、历史传说和考古可以证明,至少在末次冰期开始内,燧人氏就已经生活于北方

现在的河南商丘有燧人氏的传说,并说燧人氏死后葬于今天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建有燧皇陵。这是燧人氏生活于北方的传说证据。

距今2.7万年~3.4万年的山顶洞人,在末次冰期内生活于北京地区。距今60000年~5000年的大地湾文化居民,从距今60000年开始就生活于甘肃天水渭水上游的大地湾一带。他们都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这些都是燧人氏在末次冰期内生活于北方的考古证据。

“人工取火”是远古人能够在冰期内生活于寒冷的北方的起决定性意义的技术。离开了“人工取火”技术,远古人无法应对几万年之久的寒冷冰期。

6、燧人氏是华尼人北方支系——华尼安人

《尚书大传》说:“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淮南子·地形训》及《楚辞·天向》也说:“华即日,太阳也”。

我在《崇拜与图腾.华崇拜》一文中,对华崇拜的起源和进化有了一个详细的考证。“火”演变成“太阳”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因为远古人首先认识“火”,然后推理出“火来源于日”。在早期的崇拜中有一个“火日”一体时期,那时人们认为火就是日,日也是火。在原始华夏语言中,“火”和“日”都被称作“华”,远古华夏人的火日崇拜统称为“华崇拜”。所以燧人氏是华人,由于他们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适应了北方寒冷气候,定居于北方,成为华人的北方支系。他们首先在天水一带发展,后沿渭水上游向渭水下游及河南发展,形成了璀璨的中原地区大洪水前的文化。伏羲时代出图的“河图洛书”等,是他们文化的遗迹。由于燧人氏族群掌握了人工去火技术,也为他们在末次冰期内开拓北亚、经北亚进入欧洲继而经欧洲南下到西亚、中亚、非洲等地方创造了技术支撑。在冰川期内,燧人氏族群经百令海峡而进入美洲也是可能的。但是在华是火崇拜和华是火日一体崇拜期间,华的古音是ha,所以燧人氏实际上始终坚持的是火崇拜,火与太阳的联系,是对火之源的追究产生的,这样说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燧人氏的崇拜的实质是华(火)崇拜,并没有形成单独的日崇拜,即火日未从华崇拜中分离。

我给燧人氏的命名是华尼安。华尼安进入欧亚大草原后演变成了雅利安。雅利安人崇火,就是对燧人氏的火崇拜的继承。其实,燧人氏后裔诸多族群的火崇拜由于族群的分离的原因也逐渐地产生了分化。如在外西域曾经存在过祆教,这里的祆教就是火教,所以祆教之祆就是火。在中国西北也存在一个古姜族群,是牧羊人,他们信仰炎帝,炎也是火,所以炎帝崇拜也就是火崇拜。在普通话中,炎的发音是yan,但是在某些方言中,炎的发音也有读作yin的。如果把yin看做是炎的古音的话,炎帝也就是yindi。如果印第安人的印第安是印第安人的自称的话,是可以把印第安人与中国的炎帝族群联系起来的,即印第安人是炎帝的后裔。我说炎帝族群是燧人氏(华尼安)遗留于中国故地的后裔,也是根据这个推理来的。我也就得殷商的族源也与此有关联。

6、华胥生于燧人之时的末期

作为人工取火的发明人,发明人工取火的燧人远早于华胥,所以说“燧人与华胥生伏羲”是不合理的,说华胥生活于燧人神袛之时是合理的。华胥出生的时候,燧人已经是神袛了,北方族群统一崇拜燧人神袛,华胥母族迁来时中国北方正处于燧人神袛崇拜的时期。华胥所在的族群,当然也是崇拜燧人神袛的一个族群了。但是随着燧人族群不断北迁,华尼人不断迁移而来,在遗留的燧人氏与华尼人的融合下,就会形成新的族群,这个新族群就是以夏图腾为核心崇拜的华尼夏族群,即古夏人。所以华胥姓族也是古夏人的一支。

二、华胥是华尼人风姓族的首领,后演变成亦君亦神者长期统领古夏人风姓族

华胥,风姓,是我国上古时期母系姓族——风姓族群的一位杰出的女首领,最后一代华胥是伏羲、女娲的生身之母。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春秋世谱》中说:“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山海经·内海东经·郭注》中说:“华胥履大迹生伏羲”,“燧人之世有大迹,华胥履之而生庖羲氏”。

《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zhì,搔抓)无(xiāo,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头,云雾不(同)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zhì,绊倒)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寤,悟然自得……曰:‘……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这里华胥又是古老的华胥之国。

从上面的传说,可以推测,华胥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华胥是一名女性,是伏羲女娲的生母。二是华胥是首领,出自风姓族,统领风姓族,后演变成华胥姓族,即华胥族。华胥国的国名是由于华胥长久作为姓族首领而来。华胥国也好,华胥氏也好,都是后人的述说,在华胥的时代,只有姓族——母系氏族,而无“氏国”的称号,华胥应该是华胥姓族。

华胥首先是以一名出生于燧人神袛崇拜时期的风姓族的女儿的身份出现,后成为了风姓族的杰出首领。由于华胥杰出的贡献,在华胥死亡后,华胥作为风姓族首领的称号被承袭下来,新的首领作为华胥的“尸”,继承了华胥的职位,也承袭了华胥的称号,华胥成为了风姓族不死的首领和人神,长期统领风姓族,华胥也逐渐地成为风姓族对外的称号——华胥姓族群的对外称号。

最后一代华胥生伏羲女娲,恰逢大洪水爆发。

三、华胥姓族

1、华胥族群来自南方泛滇黔地区

根据考古资料,陕西蓝田县在距今115万年前曾生活过蓝田猿人,在距今65万年前生活过陈家窝猿人,在距今40万年前生活过涝池河猿人,在距公王岭不足3公里处还生活过20~30万年前的猿人,还出土了距今2~3万年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有学者认为蓝田是华胥的始发地。

我多次说过,在没有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之前,远古人类可以利用冰期之间的温暖期在北方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是不能长久的,随着冰期的再次到来,他们不是再次南迁,就是被冻死了,所以就是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存在不同时期的人类生活遗迹,也不能证明他们是同一人群的祖与裔延续。蓝田县存在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并不能证明是同一人群一直就生活于蓝田。人工取火技术是末次冰期内的技术成果,以前的古人类,还不懂得人工取火,北方古人类的历史,只能是从末次冰期算起。

还有一个问题是,人类一旦适应了一定的温度区域,就会形成依赖,对其他的温度不适应,因为史前人类还具有很大的原始性,适应新温度的能力不像现代人一样强。北方人适应了低温,在地球气温升高后,低温区是向北迁移的,史前的北方人自然的选择就是向北迁徙,不会呆在原地不动。当然,在人类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后,如对祖先的崇拜,总要留一部分人在原地奉守先人的祭祀,所以,在末次冰川期结束时期,在人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风俗的情况下,只能是大部分人向北迁移以寻找适温区继续生活,少部分人留守以奉守先人之祭祀。

在末次冰川期结束之前,燧人族群生活于渭水流域,并扩展到了中原。在距今1.3万年的时候,末次冰期开始结束,气温呈上升趋势,渭水流域和中原地区的气温不适宜于燧人族群的生活,大部分燧人族群选择向北迁徙到低温区,少部分留守以奉守燧人氏的祭祀。渭水流域和中原地区人口空虚。

同样的原因,生活于泛滇黔地区的人们(包含同一纬度生活的人们),也会向北迁移,最后在渭水流域和中原止步,因为他们的适温区正好迁移到这里。

这就是末次冰期结束之后发生的古人的整体向北迁移运动,此时西部的冰融性洪水刚刚开始,东部沿海的海浸还没有开始,末次冰期结束时期的古人整体北迁完全是古人类为了适应气温升高的自然选择。

2、华胥族群是南方华尼人的一支,她们信奉女娲神

生活于泛滇黔地区的华尼人,认为自己是女娲神用泥土创造的。女娲是她们的最高神,也是她们的最高首领,因为她们的生命来源于女娲,所以她们接受女娲的统治。

在距今13000年前后,女娲姓族群从南方北迁,达到渭水流域,在天水大地湾与留守的燧人氏相遇。在考古上,在距今13000年的时候,大地湾文化开始注入新的文化因素,大地湾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我非常看重距今13000年这个时间点。

女娲性族群一部沿渭水流域向东发展,在蓝田地区形成了新的姓族支系——风姓族。风姓族诞生了一名伟大的女性——华胥,华胥成为了风姓族的首领,并长期担任首领,华胥成为了风姓族分支的君神。

风姓族是女娲姓族群的一支。

蓝田地区的很多华胥的文化遗迹,可以支持我的说法。

传说中的华胥陵位于蓝田县华胥镇以北。在紧靠村子西边是华胥沟,而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与《蓝田县志》中所记载的华胥渚十分吻合。当地流传着一种传说,此地即华胥氏怀孕后栖息之地。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曾经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样,与《宗书·付瑞志》的记述相近。可能某代或几代华胥在哪里生活过。

3、华胥族群沿秦晋高原继续东迁,经河北新乐入雷泽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距今13000年后,冰川融化就会引发中国西部的冰融性洪水,这对西部族群是不利的,液态水增加,降雨量也要增加,西部冰融性洪水和雨水性洪水最后会一起威胁到西部古人的生存,这就是西部族群在距今13000年以后和距今9000年之前持续发生大迁移的原因,这个情况下,迁移的方向是北迁和东进,燧人氏主要还是向北迁,而在距今13000年时期北迁到渭水上游的女娲伏羲母族是向东迁移的。大约在距今9000年前,女娲伏羲母族华胥姓族从渭水上游大地湾东迁到了关中蓝田。

距今9000年到8000年。气温趋于平稳,西部冰川维持在平衡的水平上,降雨也很平稳。这期间风调雨顺,华胥氏在关中蓝田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距今8000年后,气温再次上升,冰融性洪水和雨水性洪水再次一起发威,洪水再次泛滥。蓝田处关中,关中是一个环形的山中平地,因为环境封闭、河道本来就不通畅,在本次洪水泛滥期,雨水和冰融在关中地区形成了囤聚而不能下泄的局面,关中地区最后变成了泽国,直到渭河水道贯通以后关中大地才重新恢复。为避洪水,华胥族群离开蓝田,沿秦晋高原继续向东迁徙,在河北新乐做短暂停留后(这里有仰韶文化遗址及伏羲台),于距今6400年到6300年之间进入古雷泽内的高地生活。这时候西部洪水正好也冲击到雷泽这里,而且也正好进入海浸高发期,所以华胥姓族到此又面临新的洪水灾难,这个灾难让华胥姓族遭遇灭顶之灾。

4、华胥东迁的说法根据

华胥东迁是有根据的。

看关中。半坡遗址的年代在距今6800年~6300年,开始于距今6800年,消失于在距今6300年,可能是因洪水从低处搬迁而来,因洪水搬迁而去。这就是关中地区在渭河水道不贯通的情况下会发生史前大洪水的证据,如果把关中看做是华胥的始发地的话,华胥离开关中是可能的。

半坡遗址是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老官台文化又是继承大地湾文化发展而来,大地湾文化呈逐渐向东发展的态势,并在半坡发展出了仰韶文化。这就是考古上西部文化向东部发展的证据。文化的东进就是人口的东进。

《山海经》其实也暗喻着中国古老族群有一个东迁然后又西迁的过程。《山海经》就是人口东进的文献证据。

在雷泽,首领华胥与居于雷泽的雷龙族首领雷神交合,生伏羲。我认为濮阳西水坡古墓就是雷龙族首领雷神之墓。雷泽是雷神居住之大泽,龙就是西水坡蚌塑龙,所以我称这个居于雷泽的族群为雷龙族。

伏羲出生于雷泽,所以雷泽是华胥进入东方的始居地。

雷泽古代说是在鲁西南,今有学者考证在泰山南麓泗水与新泰交界的今华村水库及华胥山和贺庄水库一带。如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认为:“今泗水东有黄山、黄山寨或黄粟山,乃华胥山讹变……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名,山泽名,殆即今泗水一带。”无论雷泽具体在哪里,但大约在冀南豫东鲁西是可以肯定的。

春秋时,华胥山一带曾设华胥国,因山而名,汉置华县。这里还有古华渚,今称大黄沟。华胥山在今泗水县城东北大黄沟乡与新泰交界处,现今多称黄山或黄山寨。在这里,华族、华山,黄族、黄山的存在,也证明华族和黄族也曾经在这里居住。华族和黄族交糅形成中华又一个始祖地。

在距今8000年~6000年之间,有是一个高温时期,海平面一直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海平面上升的幅度达到35米。在距今6300年的时候,海水比现在的海平面上涨了5,海浸把雷泽彻底吞没,冀州以南、豫北、豫东、鲁北、鲁西、鲁南成为大海,鲁中地区处于海中。华胥族群遭到了灭顶之灾,伏羲女娲被置于葫芦,飘到鲁西南的凫山。

雷泽在北,凫山在南,由于古代黄河水道没有形成,中原地区之水沿豫东、鲁西南的低处向南流动最后汇于澎蠡。所以伏羲女娲在葫芦中从雷泽某高地飘到了鲁西南的凫山。

华胥的女儿女娲,与神君女娲此时还没有关系。华胥在远离其他的女娲姓族之后,处于独立的地位,她把自己的女儿命名为女娲,是要把女儿培养成东方的女娲神的,即让女儿成为本性族群的首领,承袭女娲的名号。

因为华胥不具有女娲神而君的地位,华胥只是女娲性族群的支系——华胥性族群的神而君者,在孤立处于东方的时候,华胥需要女娲神的支持。

华胥非一人,而是华胥姓族群的首领的称号,对于女娲神君来讲,华胥是二级神君,其称号也延续了成千上万年,到大洪水时期结束。

华胥在雷泽时期,与太昊族群只有短期的联系,这从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中可以看到。大汶口早期的陶器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有相似之处,但这种影响没有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大汶口文化继续沿自己的发展轨迹发展。说明仰韶文化的华胥族群与大汶口文化的太昊族群没有融合关系,而是各自发展。太昊不是华胥的后裔。

大洪水期间,大汶口之太昊居鲁中、鲁北的太、沂、蒙山地发展,女娲伏羲居鲁西南的凫山一带发展。大洪水结束,女娲伏羲向鲁西南、豫东、豫中一线发展,后回迁到豫西,发展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龙山文化的开局打好了基础。

华夏古人有游居的习惯,如游牧、游耕、游猎、游渔,在一地处久了,不是发生自然灾害,就是导致自然资源枯竭,人们就要开辟新的生活领地。这种游居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殷商时期。

黄饮冰2014112首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本文是2009-08-20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的《华夏先古族群——由燧人到神农概述 》一文一部分改写而成。2017115星期日再次修改。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江汉形成说》(题目待定)。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和一点资信开设黄饮冰专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