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五行理论在历法上的应用与阴阳五行十节历是北斗历而非太阳历

 阿牛哥8mi3kbb7 2020-06-08

阴阳五行理论在历法上的应用与阴阳五行十节历是北斗历而非太阳历

|黄饮冰

站在历法的角度看,河图就是阴阳五行十月历。洛书是“四时八节”历法。


河图洛书

1、河图的阴阳五行之理论

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所以河图五行相生,万物相生之理。土为德为中,所以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

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这就是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这就是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这就是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这就是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这就是太极四象。所以河图阴阳之用,易象之源。易卜就是阴阳三才之显。

阴阳五行十节历,应该是伏羲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创造的历法。阴阳五行理论,是伏羲在发现“阴阳五行”图(河图)之后,悟出的哲理——天地运行之道,谓之“天道”。阴阳五行的推演,就是伏羲“八卦”;阴阳五行在历法上的应用,就是“阴阳五行十节历”。

2、阴阳五行基本理论在历法上的应用:阴阳二气消长推动季节变化

阴阳二气消长推动冷热季节性变化,就是气温最冷到最热,最热到最冷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阴阳二气是一种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在古代气的观点中,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中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气由阴阳二气组成。阴阳起自幽明之占,应用于对万物起源与运动的解释。

五行分五时(五季):五行代表太阳在东西南北中的五个方位,这是把“五衡四间”中的“五衡”化作“五方”,抛弃“四间”。五形指金、木、水、火、土。阴阳对五行再分成十节形,形成一年五形(季)十节(月)。所以阴阳五行历才是传说中的十月(节)历。

《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之义配日月”。《春秋繁露.阴阳始终》说“天之道,终而复始”。阴阳变化在历法上的应用是季节循环,季节的循环又代表太阳运动的循环,这是一种哲学演绎。

《管子.乘马》说“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气候的变化是阴阳二气作用的结果。阴气为冷,阳气为热,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变化,反映在一年季节变化上。夏季炎热,纯阳;冬季寒冷,纯阴。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消减,阳气达到最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渐减,阴气达到最盛时就是冬至,此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一个周期交替。

五行以木火土金水为象,指的是物质的五种状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所谓的“行”,是“顺天行气”,是运动的状态,不是静止的物质本身。在历法上的应用,就是太阳的五方运动状态。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阴阳二气的状态也不同,气候的冷热程度也不同。五行在历法上是指一年中的五个时节。认为五个时节与太阳运行状态有关。木行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季;火行是一年的第二季;土行是一年的第三季;金行是一年的第四季;水行是一年的第五季。每一行又分阴行和阳行,形成阴阳、五行、十节历。

阴阳五行历,实际上与太阳运行并无关联,也就是说阴阳五行历并不是太阳历。

3、阴阳五行历原始版本是燧人氏历法:阴阳“十二年一纪”历法

根据我的考证,燧人氏至少在距今60000年前就生活在上古中国北方乃至于更北的地区。原始的阴阳五行历,是居于北方的燧人氏(华尼安人)创造的历法。燧人氏造出十天干用来纪日,把十天干分成阳干和阴干,阳干和阴干五五相配,形成“25”日,以“25”日为一“年”,以“12”“年”为一“年纪”,一个年纪是“300”天。燧人氏时代就是这样纪日,这个纪日办法一直流传到伏羲出生之时。这个我在《伏羲黄帝孕育之谜和伏羲黄帝时期的历法探讨》一文中论述过。问题的来源就是“成纪”。华胥氏作为燧人氏的一部也在使用这个历法,所以有“华胥孕12年生伏羲”的传说,体现的就是以阴阳为基础的“十二年一纪”历法。

古代传说“燧人观辰,心而出火”,可能是用大火星(心宿二)的晨出方位来确定一年的开始和结束。《尸子》云:燧人上观辰心,下察五木,以为火也。《尚书大传》云:“遂人以火纪。”燧人氏将天上的大火星与人间的用火联系起来,故《路史》云:“昔者遂人氏作,观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别五木以改火,岂惟恵民哉,以順天也。”

用大火星来确定一年的开始或季节的方法可能一直流传流传了下来。《左传·昭公》记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或许参星也有这个用途。

以前由于资料有限,我说不清这个原始的阴阳五行历法的具体运行规则。困惑主要是以25日为一年、12年为一年纪,得出的一年纪天数是300天,似乎不可能。如果结合阴阳五行,再考虑天地因素,可以联想到也许燧人氏的历法一年是由天年和地年组成,300天是天年。在河图中,地数是30,阴阳两个地数组成地年,地年是60天。天年加地年合计360天。这当然是猜测,但似乎也说得通。因为燧人氏在末次冰期生活于北方,人能够在野外活动的天数可能是300天;人龟缩在洞穴里过冬的时间可能是60天,所以年有天地之分。天地之分也就是阴阳之分。

根据我的考证:在距今18000年到13000年,气温升高,生活于南方的一部分华尼人再次北上,进入北方生活,因为这个时期已经习惯于低温而不适应高温的燧人氏(华尼安人)向高寒地带(青藏地区)和高纬度地带(亚洲北部和欧洲乃至北美)大量迁移,北部人口空虚,为南人北迁提供了空间。燧人氏(华尼安人)深入到青藏高原和亚洲北部,不少人还通过欧亚大草原进入到欧洲、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到北美。由于燧皇的祭祀之地不能迁移,所以燧人氏(华尼安人)的直系(贵族)依然留守中国北方,以守燧皇的祭祀。

从南方北迁的是华尼人风姓族,首领和上神是弇兹(yǎn zī)氏,她们以女娲神为尊。这一支华尼人原居于西海(四川盆地形成的古湖泊)渚(岛)上。她们在距今30000年前就发明了搓绳子,单股绳、双股绳、三股绳都会搓。单股绳是“玄”,双股绳是“兹”,三股绳是“索”(素)。后世之人则尊称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

“胥”实际是一回事,所以华胥实际上是弇兹的后裔所化,或者华胥就是弇兹

北迁的风姓族带去了南方的“二分二至”历法。风姓族与留守的燧人氏在北方形成互为婚姻的关系,即风姓族的夫婿之族是燧人族,燧人氏的夫婿之族是风姓族,以燧皇为尊。

既然以燧皇为尊,那么风姓族自己的女娲神就只能处于隐蔽的状态;在历法上,风姓族也应遵从燧皇历法,风姓族从南方带来的“二分二至”历法也处于隐蔽的状态。大洪水后,华胥之后伏羲女娲代替了燧皇的统治地位,燧皇文明才退出上古中国历史,进入女娲神统治的时代。

北迁的风姓族与燧皇族,形成了上古中国历史上的古夏人。我把古夏人称作华尼夏人。古夏人的族徽是“夏”,就是“人面鱼纹图”。在大地湾文化遗址,在距今13000年前,已经有风姓迁入的痕迹(就是出现大地湾一期陶片)。13000年后,风姓族逐渐发展壮大(与此伴随的是大地湾陶器逐渐成为主要文化特征,种植也兴起)。风姓族的一支华胥大约在“新仙女木事件”(距今12800年到11500年)作用下向东迁徙,在东部遇大洪水和海浸(距今8000年到6000年)。大洪水(海浸)让风姓族几乎灭绝,也导致迁入商丘的燧皇文明灭绝。燧皇遗民分两支,一支到西北,就是炎帝姜族;一支到东北,就是赤帝玄鸟族。

在燧皇族和风姓族东迁的时候,西部遗留的古夏人在“二分二至”的基础上发明了“四时八节历”,这就是仰韶文化之历法(距今7000年到5000年)。

大洪水(海浸)消退之后(大约距今6000年),对于河南山东地区的新生人类,燧人氏的“阴阳五行历”也好,风姓族的“四时八节历”也罢,都成为上一个文明时代的成就,被大洪水掩埋。伏羲再发现,就属于考古发现了。

由于伏羲的原因,阴阳五行历走上了统治地位。从考古看,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时代起,除马家窑文化外,中、东、南的文化遗址,表现历法的陶器图案或玉器图案就稀少了甚至没有。这与庙底沟文化向四面八方扩展有关。庙底沟文化从距今6000年左右开始,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发展,随后文化中心东扩,并迅速向四面八方扩展,形成中国上古史上的“庙底沟化”现象。“庙底沟化”的结果就是使得上古华夏西到甘青、东至海岱、北到河套东北到辽宁、南到江汉的广大地域都在文化上具有了初步的统一性,在地理和文化上为五帝、乃至秦汉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基础

我把庙底沟文化视作是伏羲-女娲-神农文化。这个“庙底沟化”,反映的就是伏羲到神农的统一,最终的结果是伏羲被尊为第一王,神农氏为天子(天下共主)。

4、阴阳五行历真正的天象是北斗天象,所以阴阳五行十节历是北斗历非太阳历

现在根据新的考古发现得知,距今5300年前的青台遗址和双槐树遗址就有北斗天象遗迹,表明在距今5300年以前河洛地区的先民们就认识“北斗”,认识“北斗”就一定掌握了“北斗”运行规律,并进入生产生活的应用。季节不同,北斗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因此,中国古代人民就根据它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季节

燧人氏是古籍上记载的第一个“观辰”的族群,所以在燧人氏时期,燧人氏族群有没有可能已经认识了“北斗”?在末次冰期内肯定不行,因为冰期只有寒冷和温暖两季,所以原始的阴阳五行历是两季划分。北斗绕北极星运动与季节联系不上。末次冰期之后,由于习惯思维,燧人氏很可能不会发现北斗运动与四季的关系。所以我认为这个任务,只有留待伏羲来完成。河图的发现,也可以启迪法系创造八卦,当然也可以启迪伏羲以北斗为象建立新的阴阳五行十月历。

 北斗四季位置图

冠子 有语: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北斗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科学总结。距今5300年前,河洛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开始“斗柄授时”,确定季节。

《史记.天官书》对北斗在礼仪、制度、秩序、天文、历法、宇宙观、哲学观的设计与建构的功用有更全面的记载: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

认识北斗天象,是中华文明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阴阳五行十节历真正的天象是北斗天象,所以阴阳五行十节历是北斗历非太阳历。

5《史记·天官书》“五宫”的划分思想来自“河图”,可以证明阴阳五行思想在伏羲以前已经存在,伏羲受河图是真实的历史

伏羲创立的八卦导出的是九宫,但《史记·天官书》把全天分成“五宫”这五宫的划分非常古老,所以在伏羲之前,“中”的思想就存在,“阴阳五行”的思想也存在了。伏羲时代也没有某些人所创造的那么早。我早说过,第一代伏羲出生年代在距今6800年到6300年,最大可能在距今6300年,伏羲时代(也就是伏羲称号从距今6300年开始,一直承袭到距今5000年前后,被神农称号取代;到距今4500年,被黄帝称号取代。)。

伏羲八卦导出的是九宫,那么《史记·天官书》“五宫”的划分思想必然来自“河图”,这也证明伏羲受河图是真实的历史。

6、阴阳五行十节历是伏羲根据河图创立的

五宫就是“阴阳五行十节历”。《史记·天官书》中,“中宫”是指北极周围的天区,象征以天帝为代表的中央朝廷;而东、南、西、北四宫,是以北斗运行的四个位置为中心建立起来,与四季相对应,象征天帝巡行天下的四季行宫中宫也为一季这就是阴阳五行十节历:五季就是木(东)、火(南)、土(中)、金(西)、水(北),对应的是五宫;每季以阴阳分两节,共十节。木分阳木和阴木,火分阳火与阴火,土分阳土和阴土,金分阳金和阴金,水分阳水和阴水,形成10节;每季72天,每节36天,一年360天。每12天为一个节气,一年30个节气。30个节气是地发气,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小郢至,绝气下,中郢,中绝,大暑至,中暑,小暑终,期风至,小卯,白露下,复理,始节,始卯,中卯,下卯,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寒至,大寒,大寒终。共计30节气,每个节气12天。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古老的“十二年一纪”历法的痕迹。

这套历法《管子》有记载。这套历法不是太阳历,而是北斗历。

注明:

11.2.3节选自黄饮冰著《天文历法之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之“盖天”宇宙观和“归藏连山历”》,本次进行了重新编辑,对错误之处进行了再次修正。

24.5.6节选自黄饮冰著《双槐树遗址当为女娲(伏羲)神农时期古城,属古夏王朝女娲(伏羲)帝都》,本次进行了重新编辑,对错误之处进行了再次修正。

黄饮冰202066日星期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