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五) 安葬

 古陵憨子 2021-01-23

第五节.安葬

一、棺罩

与成服同时,主人家的大门之外,租赁来的“棺罩”也搭设起来了。棺罩是把逝者连同棺材运往坟地的载具。棺罩里边和四周灯火辉煌。“棺罩”的模样就像电视剧里高官坐的骄子,但体积要大得多,也更宏伟些,大小要求容纳下整个棺材还得有余地。好的棺罩前后有龙头和龙尾,四角有四只小凤凰,顶上有一突出的大金顶,顶的四角也有四条小龙,小龙的口中垂挂着四盏彩灯,顶部边沿还有各色小灯串,一闪一闪地很是好看,称作为“金顶御葬”。“棺罩”原先是木制的,后来由钢条铁管拼接而成的,再由前、后、左、右四幔布围成,幔布带有黑、红、金、粉等各种刺绣彩花,或者绘有美好而吉祥地图案,如“关中八景”、“百鸟朝凤”等。起灵前在“棺罩”龙头两侧拴上主人家事前准备的数丈长的白布,长度视孝子多少而定,一般短的也有十多米,是准备给男孝子们送葬时用的“纤绳”,把灵柩送往墓地时孝子把“纤绳”搭在肩上走在前面,俗称“扯纤”。“棺罩”的底盘四角各有两根木抬杠,用结实的绳索链在底盘突出的横梁上,是送葬的乡党们抬埋用的,一个角两个抬杠四个人抬,俗称“十六抬”。“棺罩”也叫“龙床”,寓意逝者“乘龙”到天堂去。“龙床”的内部顶上装有一盏花彩转灯,周边再装上其它小彩灯,把“龙床”里照得五彩缤纷;“龙床”的内部两侧,则要设置木偶人像,一般是“八仙过海”、“十乐女”、“二十四孝”等人物,底部象征性的设置着床铺、枕头、被褥等,寓意逝者进入天堂与神仙同乐去了。

    过关:棺罩设好后,村中人丁不繁的家庭,如果有新生儿,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会把新生儿抱来,从棺罩里反复过三遍,俗称“过棺” 关),寓意孩子已经度过人生难关,以后可以顺利健康成长了。另外过去还有一种风俗,村里谁家如果久未得子,妇女就会偷偷把“棺罩”里设置的小“偶人”偷回去一个,祈求能够喜添贵子。生育之后,再把小“偶人”恭敬地送还给“棺罩”主人,同时奉上一段红绸子以表谢意!

    二、起灵:

等转饭人等吃完饭,就开始起灵

当礼仪先生宣布开始“起灵”,男女孝子就从灵棚里哭着来到门外,男孝子依次按辈分跪在纤布的旁边(孝子多的会分为两列)。女孝子被安排在棺罩的后方,等待乡党们把灵柩从屋里抬出来放入棺罩。抬灵柩时,由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分列棺材两旁,执客头一声喊“起”,大家齐心协力把棺材从屋里抬出来,从棺罩的后部进入,小头朝前(龙头方向),正向放在棺罩的底盘上,用粗壮的绳索捆绑紧实,然后把四面幕布重新放下来绑好,恢复“骄子”的模样,再安装上龙尾。

棺罩整理完毕,按照礼仪先生安排,放炮人员、锣鼓队、乐队、持花圈的纸扎队伍排在整个送葬方向的最前边,一位德高望重的乡党在放着灵柩的棺罩前焚烧纸扎车马,意为:送逝者上路,祝逝者一路顺风。接着,男孝子们将纤布搭在自己的肩膀上,用一只手象征性地扶着,四角十六位乡党将抬杠放上肩头,执客头一声大吼:“起灵”!棺罩抬起,炮声震天,锣鼓轰鸣,唢呐奏哀,与男女孝子哀哀痛哭声响成一片。男孝子在老谓家长辈引领下扯纤前行,灵柩启动走向坟地。这个过程就叫“起灵”,意味着逝者开始永远的走了。

三、墓穴:

墓穴是由执客头授权以后派人提前来挖的,过去都是土墓葬,墓址一般选择在家族老坟茔的地方,后来都是选择在各村民小组的公共墓地。确定墓地穴位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阴阳先生根据墓地走势等情况用罗盘(指南针)确定方位,画好梯形明厅图。之后孝子在明厅小头位置摆上贡品,上香点蜡拜祭,同时燃放烧纸鞭炮。拜祭完毕,由孝子在明厅图中先掘一锨土扔出,然后将锨交与掘墓的乡党开始掘墓。墓葬形势一般是大头在高处,小头在低处。我们坡刘村大体地形是北高而南低,村北的高塬称作“北蟒山”,南边低处的渭水称作“渭河川”,所以墓穴的方向大多都是南北走向,有“头枕北蟒山,脚蹬渭河川”之说。墓葬形制是明厅加墓室,没有墓道和陪葬坑。顺序是先垂直挖一个梯形的坑,长短宽窄比棺材要大一些,深度按照阴阳先生的推算确定,一般在三米左右,这个坑俗称“明厅”。明厅挖好后,在大头一侧开始挖洞,俗称“开黑堂”。挖好的洞地平与明厅底齐平,顶成拱形,洞的长宽高都要比棺材稍大一些,放进棺材后,还得容得下一个人在里边转身活动,这个窑洞就是墓室,俗称“黑堂”。墓室里的墙壁上要挖一个小窑洞,是放“长明灯”用的,最后把四面墙壁铲削光滑,这样显得美观一些,有些还会在墓室门两侧挖出门框样式,这样墓就挖好了。

也有有钱且比较讲究的人家还在老人健在的时候,就让风水先生来看好位置,用石条、砖瓦箍砌华丽的墓室,称为石箍墓或砖箍墓。其做法称作“大丢剥”,即按主家要求垂直挖一长方形大坑,深度约在4米左右,然后按确定的墓室方位,用石条或砖箍出一个窑洞作为墓室,俗称“箍黑堂”(有了楼板之后,也有用楼板搭成墓室的)普通人家的大小与土墓室基本一致,墓室内侧用砂浆粉刷平整,再挂上白色涂层,底部铺上地板砖,门口用雕刻的花砖和琉璃瓦做成小门楼样式的墓门,然后用染料描绘一些丰富而吉祥的图案,有的还贴有瓷片,显得更加华丽美观。门的两侧留有书写对联的位置,简直就像小型地下居屋,体现“视死如生”的传统孝道思想。等墓室和门头所有的装饰工作都做完后,用土把墓室顶上多余的空间充塞夯实,留下的明厅部分暂时用虚土填实。这样,一座砖箍墓也就完成了。当然,有些意外早逝的人,砖箍墓也可以在逝者刚过世开始打造,只是因为时间短,装饰就没有那么精致了,甚至就是毛胚子。

无论土墓葬的开黑堂,还是砖箍墓的箍黑堂,开始时主家都是要带上一桌酒菜到场,宴请掘墓人,也有给掘墓人封红包的。而平时,主人家要给掘墓人每天送三顿正餐,两次贴晌(加餐),主食一般为白面蒸馍(馒头)、包子、花卷,四个丰盛中吃有鱼有肉有鸡的佐菜。但却是只送馍菜不带筷子,掘墓人只能自己就地取材折根树枝或蒿草干做筷子食用。祖辈相传如此,这是因为古人手抓饭吃,后来以筷子是代替手,谁家的筷子就代表谁家的手,直到现在还有叫拿筷子为“拿手来”的说法,主人家死了人,这代替主人手的筷子也是犯忌讳的,不能给掘墓人带来不利。

四、扫墓室:

起灵之前,由逝者亲戚中的一个女婿或外甥,手里提上一口斗和一把小笤帚,提前赶到墓地,下到墓穴里检查“明厅”和“黑堂”,没有问题就打扫一番,然后把打扫到一块的土放到斗中带回来。意为让逝者干干净净的入住。扫墓者出发后灵柩也就启动了,按照规定,扫墓者回来时必须选一条另外的道路迂回到家,绝对不能与送葬队伍碰面。回家后将斗和笤帚交给礼房。礼房最后再转交给逝者顶门户的子女,放到逝者过三周年时再倒到墓冢上。意为逝者亲属为逝者守墓三年。

    五、摔纸盆:

扯纤的男孝子们基本是按照辈分长幼顺序排队,但第一个人例外,过去都是逝者的长子或长孙(长子的大儿子)排在第一位。后来出现长子过早分家另立门户,就由顶逝者门户(接续逝者的一切关系,包括往来亲朋关系、逝者债权债务等)的儿子或孙子排在最前面。排在最前面的这个儿子或孙子除了持有纸棍以外,还要肩扛招魂幡。他的旁边站着老谓家(如果老谓家无人,由小谓家取代)长辈,手里端着纸盆——原来放在棺材前边的那口烧纸用的瓦盆。起灵之后,这位长辈举着纸盆,象征性的架到排在最前面的逝者儿子或孙子的头上,称作为“顶纸盆”。等到送葬的队伍行进到出了村子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时,持盆人用力把瓦盆摔破在地上,此即为“摔纸盆”。据传,纸盆代表逝者的锅碗,其老谓家长辈摔破纸盆表示砸破了逝者在家里的饭碗,告诉逝者以后不要再回到家里吃饭,给儿子们添麻烦了。

需要说明的是,顶纸盆的必须是男孩,如果逝者没有男丁,则没有顶纸盆和摔纸盆这个程序,纸盆由继承家业的女儿放置在家中,以示她和女婿顶门立户的合法性。所以村中流传一种说法,如果某人得了男孩,别人就会祝贺说“有了顶盆子的人了”。如果某人到老都没有男孩子,则有“连个顶盆子的都没有”的说法,这是个很让人懊恼并感到丢人的事情。这也是很多人不生个男娃就不罢休的原因。

谁顶纸盆过去是很有讲究的。按照古来留下的规矩,老人只要健在,所有的子孙是不能提分家的,谁要分家即为大不孝,是要遭邻里唾骂的。而且,兄弟之间也有“长兄如父”之说,如果父亲早逝,这个长子就要承担顶门立户、抚养弟妹的责任,而弟妹们也有服从兄长的义务。所以一个家庭的老人去世后,就由长子顶立门户。这个顶纸盆就是向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宣示继承家业的合法合理性。如果兄弟们都已长大成人需要分门立户,主持分家的人就是逝者老小谓家的长辈,儿子们必须服从舅爷或舅舅的安排。由老谓家搀扶长子或长孙,并最后摔破纸盆,就是表示承认长子顶替父亲继承家业的合法性,其他子弟不能再争。但世风日渐,不知孝悌的人总还是有的,这就有了争抢顶纸盆的现象,个别家风不好的甚至有为顶纸盆闹得不可开交的。当然,这种兄弟争顶纸盆的情况在坡刘村没有出现过。如果那家出现了,乡党会很鄙视这一家人的。

集体化后,村民的家庭除了房屋外基本没有不动产,而且一般家庭都是孩子一成家就立即分家,这样才能向政府申请庄基,庄基申请下来也是集全家之力为分家出去的孩子盖房,自然最后也就变成了老人多与小儿子生活,“顶纸盆,得家产”的传统变得没有了实际意义,但“顶纸盆”这种送葬的仪式还在继续,只是不一定是长子长孙顶纸盆了。

    六、送葬路线:

坡刘村过去是一座古城,南、北二城各有两个门,北城有东西二门而无北门;南城有南门和东门而无西门,南北二城之间只有一条巷道联通,所以在抬埋送葬的路线上有自己的特殊传统。抬埋送葬可以出北城的东西二门和南城的东门。至于南门,因“南”音“难”,寓意艰难,所以婚丧大事进出南门是犯忌讳的。也因为这个原因,南门又成了专门送埋夭折的小孩子的,所以村里流传“死娃抱出南门”一说。比如南城有需要送到到村西安葬的老人,都是经过巷道走西北城出西门。尽管后来南城开了西门,北城也有了北门,但这样的习惯依然保持。

送葬路上, 放爆竹的执客走在最前面,边走边点燃纸炮扔向空中,名曰“开路炮”。接着是锣鼓队伍,锣鼓喧天,名曰“壮胆鼓”。接着是小谓家的一个长辈,手提一篮子白纸剪成圆形方孔的纸钱,边走边不时地往空中撒上一把“引路钱”;若逝者是死在外地运回安葬,还需有一男孩抱只白公鸡跟随,名曰“引路鸡”。此后是孝义会的代表举着孝义会的旗帜,其后就是一路不停吹奏哀乐的乐人队伍。乐人之后就是拿着纸扎的队伍。坡刘村的传统是除留下一个纸扎的灵堂(龛)外,所有的纸扎都要送到墓地为逝者烧掉。纸扎之后就是扯着白布纤绳悲伤啼哭的男孝子队伍。男孝子们扯着白色的纤布,牵引着沉重的棺罩。然后是抬着沉重棺罩的乡党。棺罩之后是哀哀痛哭的女孝子。最后是拉着铁锨等埋葬工具的牛车(后来换成手扶拖拉机)。

送葬队伍中最辛苦的是抬埋的乡党们。依照传统,从起灵那一刻起直到坟地,逝者的棺罩是不能落地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抬埋的人都必须坚持。一路之上,乡党不断地轮换抬杠。轮换时也是罩不落地,人不停步,边走边换。晴天还好说,若遇雨天,大家即使淋得浑身湿透,泥里水里也不能停歇。大家都把安全送逝者到坟茔视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非常辛苦,但绝对没有怨言,没有溜号的。

七、下葬:

棺罩抬到墓地,放在已经挖好的墓穴前边,孝子人等分列两旁,先轮流瞻仰墓穴一番,然后撤退到墓穴下方较远的地方跪下继续哭丧。乡党们在执客头的指挥下拆除棺罩,由一个膀阔腰圆的好小伙子背靠棺材大头,双手在背后抬棺材,这叫“背大头”。另外十几个好小伙子分别在左右与后面抬着棺材,将棺材抬到明厅上面预先放好的两根木梁上,再用粗壮的绳索拴住棺材徐徐放入墓穴中。在棺材下放的时候,讲究的是保持稳定平衡向下,不可倾斜。棺材在明厅放稳之后,再被推入墓室放正。此时,逝者的女婿外甥会下到穴中检查,如果不正就再调整,直到满意为止。之后就给墓室门里分左右放上男女“随葬人人”,在侧面的小洞中放上长明灯和酒。如果逝者生前还有喜欢的什么东西也可以放入墓穴之中。放好后在让孝子轮流最后看一下放在墓室中的棺材。这一切就绪,就开始用胡墼(ji)或青砖密封黑堂门。门封到过半,封黑堂的人会大喊“请女婿、外甥过来看看!”这时逝者所有的女婿、外甥都必须给墓穴中的封墓人礼钱,意思是请封墓人将墓门封严实。实际上,女婿外甥给多给少是个意思,有钱的会多给,人穷的少给,没有女婿外甥给钱,封墓的乡党依然会认真封好墓室的。

    八、峦坟:

等黑堂门封好,前来送葬的的乡党就拿起铁锹和刨耙,轮番上阵,开始往墓坑里填土。填满之后,再将多余的土堆成坟冢。坟冢的形式与墓穴形制保持一致,是墓室所在的一头高大,到墓穴的小头逐渐降低,四周成坡状,有如山头,这就是“峦坟”。峦好的坟冢又称坟山。低矮的这一头就势用胡墼、青砖搭盖成一个拱形小庙,叫做山门。俗称“堂堂”,供逝者子孙祭祀时放香烛祭品。

乡党们峦坟的过程中,乐人会在距离坟墓不远处奏乐唱戏,为逝者送最后一程。同时,孝子们最后一次哭祭。然后除去孝帽,告白,将其与所有的纸扎堆放在一起点燃。男孝子们将拖在背后的长孝布盘到头上,把纸棍也收集起来依次插在坟冢上,然后再插上预留的花圈,峦坟结束。男孝子向乡党跪拜表示感谢。乡党们带上铁锨等工具回去,孝子在山门点燃香烛,摆好献食,绕坟一圈表示与逝者告别后回家。

九、丧葬宴席:

众人陆续返回家中的时候,家中已经在执客头的有序安排下把宴席准备好了,帮忙抬埋的乡党和来宾等可以即时入座。执客头派人拿着礼房先生开据的名单,逐家挨户地去请行过礼的乡党前来入席。如果席位不够,就分拨(批)进行,第一拨必须安排抬埋的乡党和远方的重要宾客等,以后才是行礼的乡党、离得近的亲属,最后是执客、孝子等。席间,重要孝子要向乡党们磕头致谢。磕头时礼仪先生会高喊“孝子谢”!乡党也会回礼说:“免了!”

宴席进行时,“礼房先生”拟好的“期单”贴在家里醒目位置的墙上,告诉亲朋乡党们每七祭祀的时间。执客头会在席间招呼亲戚宾朋离开前查看。

    宴席结束后,在执客头的指导下。执客们会拆掉灵棚,送还借来的桌椅等物。 待这一切结束后,执客头就和“礼房先生”向主人家汇报情况,结算账务并回交权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