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症仅排第三,“头号杀手”竟是它!教你3招快速识别,远离危险,关键时刻能救命

 养生大国医 2021-01-24

说起致命绝症,大家首先想到的就属“癌症”了,人们无一不谈癌色变,但万万没想到,在“健康杀手”排名中,癌症仅排第三名。

据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发布的《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报告显示:中国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是脑卒中,每年因中风死亡的人数接近200万

我国也是脑卒中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6 倍,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脑卒中不仅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也高,脑卒中后幸存者中约75%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残占40%!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对患者及其家属都造成不小的负担。

正确认识脑卒中

脑卒中也叫脑梗、脑出血、中风,它发病突然,来势凶猛,就像自然界的龙卷风。

脑卒中是指急性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包括出血和缺血)引起的急性或局部病灶性脑功能障碍,且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因此,脑卒中具有死亡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

症状持续时间小于24小时的脑中风症状,称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发作。

1出血性中风

因脑出血(脑溢血)引起的昏迷和瘫痪叫出血性中风,它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卒中的20%,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以男性巨多。

年老或者多年的高血压造成血管壁损伤,或突然急剧升高的血压使通往脑部的血管破裂,从而导致血液进入脑部,或进入头骨与脑部之间的腔隙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常发生于病人清醒活动时,情绪激动或突然用力等导致血压突然升高都可能导致出血性中风。

2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也称脑梗死,是由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造成整个血管壁不光滑,导致血脂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使得血管越狭窄,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继而发生缺血缺氧、软化甚至坏死,引起相关症状。

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史的老年人是易发人群,缺血性中风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其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往往存在一定的后遗症。

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一旦确诊脑梗死,最好在3到4个半小时之内,用溶血栓的药把血栓溶开,超过这个时间,血管再通的可能性大大下降,将造成永久性神经细胞损伤

快速识别脑卒中


脑卒中发病虽急,但其实是有发病征兆的,遗憾的是很多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出现的各种不适属于卒中表现,耽误了黄金救治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快速判断症状是脑卒中救治的第一步,今天专家就带来了一个快速准确判断脑卒中的方法——中风120策略

① 1是指一张脸,观察面部有没有眼歪口斜。

② 2是指两只手,双手平举,观察双手是不是在同一高度,卒中的病人,会出现偏瘫,突然一侧身体麻木或无力。

③ 0是指聆听,观察患者说话语言是否清晰、恰当。

如符合上述情况,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送往医院,记住不要留在家里自己观察,以免耽误最佳救治时机,造成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脑血管崩溃前,还有以下几个信号,如果出现3个以上症状,并伴有高血压等疾病就千万要当心了。

剧烈头痛或疼痛加重,可能还伴有恶心、耳鸣;

眩晕难受,甚至摔倒在地;

一侧麻木,尤其是肢体无力,情况更危急;

眼前发黑,突然一过性的眼前蒙黑,或视物不清,甚至有重影;

舌根发硬,说不清话或吞咽困难;

喝水、进食等过程中,经常莫名的出现呛咳;

哈欠连天,是大脑缺氧的征兆;

握力下降,抓不牢东西;

常流鼻血,如果高血压患者经常流鼻血,半年内很有可能出现脑溢血;

白天嗜睡,非常疲惫、睡不够。

脑卒中最忌这些事


如果周围有人突发脑卒中,这些事情千万不要做!

1
乱吃药

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此时如果强行喂药,容易使药和水呛入肺里,引起吸入性肺炎,十分危险。

2
平躺

突发脑卒中的人容易发生呕吐,平躺会使呕吐物误吸入气管,造成呼吸道梗阻危及生命,还容易使患者的舌根后坠,堵在嗓子眼造成窒息。

正确做法是平稳放置患者,可以侧卧,如果要平躺,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并垫高头部。安抚患者情绪,解开其衣扣,患者若戴有假牙,最好拿下来,防止误吞。

3
掐人中

很多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需要大口喘气,掐患者人中则会导致其嘴部闭合,反而影响呼吸。

4
随意挪动患者

脑卒中发作时,患者可能会有意识障碍或癫痫发作,应做到不拥抱、不摇晃、不刺激。应尽可能地安抚患者,以免情绪紧张升高血压,加重病情,最好由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挪移。

大多数脑卒中在发作之前都有一些预警信号,记住这些危险信号和正确的处理方法,抓住黄金救援时间,关键时候能救命!

精彩内容请点击☟☟节目视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