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阴阳的运行规律在古人的思维里,天地与...

 见青黄 2021-01-24
天地阴阳的运行规律
在古人的思维里,天地与人体都遵循一个共同的理。人有呼吸则活,无呼吸则死,天地也是一样,也有呼吸。古人将天地的呼吸称为“天地交感”,正是因为这种呼吸,地球才有了生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老子言“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是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吹火时一张一合,天地也是如此一张一合,其一张一合的大周期为一年,小周期为一天。春夏张,秋冬合;从子时到午时张,从午时到子时合。
天地呼吸的过程古人用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表示,天气下降与地气上升同时发生。当天气下降多于地气上升时,整个气的方向是向地,大地开始变热变实,这个过程就是阳道;反之当地气上升多于天气下降时,整个气的方向是虚空,大地就开始变寒变虚,这个过程就是阴道。即《内经》所谓“阳道实,阴道虚”。细言之,春三月,天气进入大地的量越来越多,同时地气的外出量也随之增多,此三月天气进入量多于地气外出量,故大地逐渐变温;夏三月,天气进入量继续增多,同时地气外出量也随之增多,但始终是天气进入量多于地气外出量,所以天气越来越热;秋三月,天气的进入量开始减少,同时地气外出量也开始减少,但地气的外出量多于天气的进入量,大地开始转凉;冬三月,天气进入量继续减少,同时地气外出量也开始减少,但地气外出量多于天气进入量,大地开始变寒。古人亦将天气称为阳气,将地气称为阴气。春三月与夏三月天气进入大地的量越来越多,地气向外散出量也越来越多,整个过程便是“阳生阴长”;秋三月与冬三月天气进入大地量越来越少,地气向外散出量也越来越少,整个过程便是“阳杀阴藏”。
春三月与夏三月天地之气的大方向是天气下降为主,这个过程为阳道;秋三月与冬三月天地之气的大方向是地气上升为主,这个过程就是阴道。因此就阴阳而分,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三月与冬三月大地温度低,大地所留有的气少,大地呈万物稀少的景象;夏三月与秋三月大地温度高,大地所留有的气多,大地呈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因此就多与少而分,冬春为少,夏秋为多(太)。这样多少与阴阳相配,一年四季便有了四个大象,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详细说明了一年四季所呈现的不同表现。春三月少阳,“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间阳气下降与阴气上升都增多,呈现出万物开始复苏之象,此时万物郁而欲发,这便是天地所呈现的少阳象“发陈”;夏三月太阳,“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天地间阳气下降与阴气上升都非常旺盛,呈现万物繁盛之象,这便是天地所呈现太阳象“蕃秀”;秋三月太阴,“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天地间阳气下降开始减少,阴气上升也要减少,天气已经收敛,地气滞后于天气,万物呈枝叶少而果充实的丰收景象,这便是天地所呈现的太阴象“容平”;冬三月少阴,“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天气下降与地气上升都很少,天地呈一片伏藏之象,这便是天地所呈现的少阴象“闭藏”。
中医为什么没有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的继续分下去,就是因为在阴道与阳道的交界点呈现了两个特殊的象,这两象表里不一,就是阳明与厥阴。这两个象所对应的节气分别是夏至到夏至之后四十五日的阳明象,冬至到冬至之后四十五日的厥阴象,这两段四十五日的节气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必须单独列出来。
夏至之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行,阳气下降减少,理应阴气上升也减少,但却恰恰相反,阴气上升反而更多,天地之间达到了过度繁荣的景象,气温也达到了一年中的最高点,这么旺盛的阴气上升不是发生在阳气下降持续增多的状况下,反而发生在阳气下降减少后的四十五日左右,这段时间就相当于古人所谓的三伏天,这段时间便是阳明。相反冬至后四十五日这段时间即古人所谓三九天,为一年中最冷的时间,这段时间阳气下降开始增多,但大地仍然处于阴道虚的阶段,这段时间便是厥阴。阳明与厥阴机理相同,一个是由阳转阴,一个是由阴转阳,厥阴与阳明为非常重要的两个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