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们排队等1000元一杯的二手奶茶

 Epoch故事小馆 2021-01-25
 

周杰伦的新歌《说好不哭》收割了一波情怀的眼泪后,mv里出镜的奶茶店麦吉machi machi也刷爆了朋友圈。这家由周杰伦本人投资的奶茶店随后开到了上海,盛况空前。“排队要排一整天”、“黄牛价炒到了1000+”的消息一直传来,店家为了防黄牛倒卖,要求奶茶到手每个人都要先喝一口。但架不住仍然有人愿意花1000元,买一杯被黄牛喝过一口的二手奶茶。

奶茶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这样强大的影响?

西西和要好的同事有个小群,几乎每个昏昏欲睡的下午都会有人发言打破局面:“吸?

“吸”被网络文化赋予了新的含义,年轻人对所有令人沉迷、上瘾、精神振奋的东西使用这个动词(指其效果类似于毒品)。在西西的办公室,这个被吸物是奶茶。“要不要一起喝奶茶”被问了太多次以后简化成一个字的黑话。在他们办公室所处的CBD,类似的问话出现在成百上千个青年社畜的微信群里。

根据可查的数据,截止去年,国内茶饮店的数量扩张到超过45万家,一年内增长了七成多;仅仅美团单个平台上,去年奶茶的订单就超过2.1亿单,点奶茶的用户是前一年的3倍。而这几年新式奶茶品牌崛起、走红,越来越多的奶茶店落地开花,是不需看数据就能切身感受的事。

这不是奶茶文化在大陆的第一次流行,但这次重新流行起来的,和以往是不一样的东西。

在此之前,国内的奶茶粗略可以分成港式与台式两种。港式奶茶是殖民时期的产物,英国从东方带回了茶叶,又加入牛奶形成了奶茶,并在殖民时期传回了香港;台湾本身是茶叶产地,加了牛奶和本土的粉圆后逐渐成了珍珠奶茶,也就是最早在大陆开始流行的奶茶。

西西第一次喝珍珠奶茶是在幼儿园,下午加餐时老师神秘兮兮地在班上通知:今天会有不太一样的饮料可以喝。她好奇里面的“珍珠”,还试图用手去杯子里捞,于是到现在都记得那种深受小朋友喜爱的齁甜和手上留下的黏腻。

那是在2000年左右,千禧年之际每个人都期待着更多的新鲜东西,台式珍珠奶茶进入大陆市场大约也是在那个时间段。但那时流行的奶茶基本都是奶茶粉冲泡,没有真的茶也没有真的奶,价格也很低廉,三块五块的物价放到今天,只够往奶茶里多加一份红豆。

鼹鼠在一家著名的台式奶茶品牌上班,两年前随着工作调动一起来到大陆,是时大陆的奶茶市场已经完全不一样。他在台湾几乎每天都喝手摇奶茶或果茶,像喝水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好喝的品牌和分店开得到处都是,大家各有拥趸,很少出现需要排队的情况。看到上海的喜茶最多要排五个小时,黄牛倒卖翻了好几倍的价格他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这么闲吗?真的值得吗?

后来也“真香”了,尽管本身在奶茶公司上班,一班同事还是常趁老板不在时偷点其他品牌的“新式茶饮”。两年里他喝下许多乐乐茶的杨枝甘露或是喜茶的多肉葡萄——那些混合着新鲜水果、芝士奶盖、鲜泡茶的饮料都在挑战他此前二十多年形成的关于“奶茶”两个字的认知。他喝着奶茶长大,奶茶一直是奶+茶的基本配置。宝岛一年四季的湿热让人心浮气躁,冰的奶茶消暑、解渴、润物细无声。大陆的这些新式茶饮对他来说“感觉更像是甜品,而不是饮料”。

说这些新式茶饮更像甜品并不为过,喜茶走红之初,最大的卖点就是那一层厚重的芝士奶盖。奶盖茶这一单品横空出世并且迅速成为潮流,大部分的奶茶品牌都开始效仿,推出奶盖系列。鼹鼠所在的公司进入大陆市场后,也不例外地“把奶茶越做越像甜品”。

这种奶茶让人上瘾,某种程度上也可归因到咖啡因+糖(糖分)+奶/奶油/芝士(脂肪)的王炸组合。糖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兴奋和愉悦,但也令身体更易疲惫和饥饿。这时,大脑会放出信号要求更多的糖来刺激更多的多巴胺分泌。从这个角度来说,糖几乎是一种合法的可卡因,要戒掉这种对于甜蜜的依赖真的很难。

加上人的身体对于脂肪有天然的渴求,奶油芝士的香滑浓郁、植脂末的顺滑口感像一个使人泥足的陷阱,所以尽管不断有医生和营养师出来提示奶茶的健康风险:会增加罹患多种疾病的风险、会导致肥胖、导致皮肤老化、大量摄入糖分身体会产生异味……对于千万喝奶茶的人来说,戒奶茶都是太艰巨的任务,都市白领即使讲究到把白米饭都替换成健康杂粮,也不能不喝奶茶。

“生活太苦压力太大,你看看这座办公楼的白领一个个眉头紧锁的,没有奶茶谁撑得下去。”西西半开玩笑。奶茶文化的风行是伴随着其他青年文化一起的:这一代的年轻人丧气、忧愁、压力巨大、甲方没审美、老板不专业、回家被逼婚、cp不发糖……这时候你和我说奶茶不健康?奶茶至少能让人快乐啊,好喝、不贵、喝了就能开心一点点,靠着这些微小的一点点,大概还能打起精神和甲方多周旋两个小时。

一并被改变的还有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奶茶时代”到来之后,不同社交模式之间立刻泾渭分明了起来。在咖啡馆里啜饮咖啡侃侃而谈更像是商务互吹,一起用吸管戳开塑封膜讲八卦的才是“自己人”。奶茶不需要仪式感,奶茶没有咖啡那些甘酸苦花果香的复杂情调,奶茶甜蜜丰润冬暖夏凉,为强调界限感的年轻人搭起了新的社交距离:奶茶距离。如果同事问你要不要一起喝奶茶,那至少说明,同为社畜,ta对你是友好的。

西西回忆起两三年前自己在香港念书,普通学生的每一餐几乎都是碟头饭(类似于盖浇饭)+一杯港奶的例牌,吃得多了实在厌烦,就和同学相互约着每周过关一次去深圳。那时候喜茶刚在广东地区做大,他们深圳一日游的基本配置就是买电影票(会比香港略便宜)+排队等喜茶+海底捞火锅。排队没有后来最鼎盛时期那么夸张,但往往也要耗上一个小时。几个年轻人也就这么等着,嘻嘻哈哈地聊着天,绝对耐得住性子。

她很怀念那些一边等喜茶一边聊天的日子,喜茶促成了很多倾心吐胆的聊天和相互陪伴的回忆。但等她毕业回到大陆的时候,也被排队、限购、实名登记的新手段惊吓到,“太夸张了,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这样排队,甚至队伍越长越愿意去凑热闹”。

这可能也是时代病的一种,“网红”越是火爆、越是难以获得,就越是有更多人趋之若鹜。2013年,牛津词典收录了新词汇“fomo”(fear of missout),直译为“害怕错过”,形容的是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人们为自己的“不在场”感到焦虑,担心错过新的八卦热点、担心错过新的网红食品、担心旅游时没有打卡网红地点。在网红奶茶层出不穷的今天,“光顾”意味着“存在”:对于很多人来说,为了一杯奶茶参与一个漫长的队伍,才能觉得自己不是一座孤岛;排了好几个小时队以后把奶茶照片po上社交网络并收获点赞的时刻,一切都有意义。

更何况今天的奶茶除了奶茶本身,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符号价值。现代人愿意为了符号价值付出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商业前景。现在市面上的几家著名茶饮店也确实玩出了前无古人的新花样:快闪、概念、酒吧、旗舰、甜品、中式冰淇淋……再到逐步升级的小程序、出人意料的跨界联名、形式推陈出新的推送等等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构建出了属于品牌的奶茶宇宙,清醒的消费者也知道自己在为什么买单。西西有个设计师朋友,是喜茶的忠实拥趸:“因为他们的logo、店面、字体、推送都是我能够分辨得出的优秀作品,我愿意为美的东西消费,我觉得他们的设计团队也确实值得。

有句话被用到烂俗,但或许仍然合适,现代人“喝的不只是奶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奶茶从普通饮品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潮水的流向,有人们切实的需求,从最深到最浅。今天你喝过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