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明地铁的那些歪歪扭扭的站点文字,到底是什么字体?

 拾云南 2021-01-25

每天乘坐地铁的你

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

地铁站上那些看起来歪歪扭扭的文字

其实是中国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书体——爨体

后因“禁碑令”的颁布而逐渐消失

目前只有云南曲靖留有这一脉文化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动荡的时代,也是精神上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后,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美学家宗白华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诞生了中国文字演变的“活化石”——爨体,为隶书到楷书的过渡字体。

爨,读:cuàn,据姓氏而来,爨氏作为南中大姓、豪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亲征云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乱后,“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其中就有“建宁爨习”,官至领军;诸葛亮又“移南中劲卒”充实蜀汉军队,“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至南北朝,爨氏已称雄南中亦有源于军事一说。

“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边用火烧。”说的便是这个“爨”字。

爨体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笔力雄强,结体多变,继承汉碑法度,既有有隶书的遗意,又有楷书的雏形;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毅雄拔,兴酣趣足,意态奇逸。

曾被康有为、潘天寿等大家奉为书体中的“国宝”

图源:中国书法报  爨宝子碑拓片

爨氏政权遗留下两块同时代的石碑,《爨龙颜碑》“大爨”和《爨宝子碑》“小爨”合称“二爨”,也叫“二爨体”,是魏晋时期书法的典范,历代以来颇受书法家称赞。

《爨宝子碑》古拙味较多,憨态可掬,稚拙可喜;而《爨龙颜碑》则多了一份清通之气,阳刚俊毅,书法韵味更为浓郁。

云南人的生活中其实早已融入了爨文化,不信停下脚步你仔细的瞧一瞧:

图源:云南大学公众号

云南大学校园里传承云大精神“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的石刻

满大街的招商银行标志

图源:中国新闻网 《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祖国》电影海报

我们所熟知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祖国》的海报,主题字就取自《爨宝子碑》;

还有乘坐地铁时各个站名的字体,东风广场、交三桥、环城南路……

把爨体应用在生活中方方面面,让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中得以传承。

来源:拾云南
作者:十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