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舆评丨舆情研究者应当努力让大连理工大学舆论风波回归正常

 墩墩舆情课 2021-01-26

自12月30日下午开始,大连理工大学因为一起严重交通事故而引发网上激烈讨论,后又因个别账号“热搜词条被压”“人命也能压下去”这类煽动性言论的不断传播而出现了偏离苗头,令整个舆论越来越表现出对抗性,需要及时给予澄清和化解。
我始终认为,研究舆情的公号及撰写舆情文章的圈内人士,除了肩负解构舆情发展规律、精准分析真实民意、提供参考工作路径等专业责任外,还应当额外承担起向社会公众传播和科普专业舆论知识的作用,而不该是增加公众误解、制造舆论对抗。


以大连理工大学的这起风波为例,当有恶意账号有意抓住大连理工大学未能第一时间网上回应这一舆论处置“软肋”,大量散布“相关话题词条已被压被撤”“没想到人命也能压下去”这些恶劣谣言,不断蛊惑围观网民深信大连理工大学“一手遮天”时,作为熟悉舆论的专业人士,应当想方设法用专业常识去告诉被误导的网民,像撤热搜、控话题、压词条这种调控手段,已经远远超出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实际工作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知道,与一般网文相比,舆情文章往往更具有“舆论定性”作用。因此,舆情研究者务必要坚守善意的出发立场,即便是严厉的批评,也一定是实事求是地指出其线下存在的错误和不足,并在基于充分的民意分析和准确的风险评估后,给出一个推动问题解决的参考工作路径。
回顾可以发现,12月30日14时左右事故发生后,经当地微信群、朋友圈等互动环节传播后,引发了公众针对“肇事车辆当时时速多少”“驾驶员是否酒驾毒驾”“驾驶员身份是谁”“学校怎么处理”等关联话题的广泛讨论,并在一些恶意账号捏造“热搜被压”等谣言后,出现了情绪化偏激化舆论声音。
这时候,我们应当用长期研究舆论的专业视角告诉大连理工大学,舆论之所以会形成当前这种对峙对抗学校的态势,除了有此前“校内70码”“我爸是李刚”等舆论客观原因外,还应该与学校没能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权威通报有关,误导公众产生了偏离性猜想,以此指出积极主动回应舆论关切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同时,还应当把“肇事车速度”“肇事人员身份”“质疑是否存在酒驾毒驾”等当前舆论聚焦话题反馈给学校,以帮助通报发出后大连理工大学可以做好跟进释疑,防止因“该回应的没有回应”而加剧舆论质疑,进而诱使舆论走偏走歪。

另外,还要用专业的判断去帮助围观网民识破舆论持续发酵后容易被带离带偏的潜在陷阱,特别是陷入反向议题的传播。比如,在事件舆论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异化偏离时,就大量渲染境外势力在带节奏、突然上热搜都是境外阴谋这些甩锅式阴谋论猜想,这就是十分典型的以反向极端持续激起民意反感,进而达到带偏舆论目的的反向手段。
我相信,这些才是舆情文章的价值所在,也是一名舆情工作者能获得真正认同的根本路径。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浮于表面的点击量,而是能帮助更多管理者真正地走进互联网舆论,进一步做足“舆研”、提升“舆感”、强化“舆商”的深度意识,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感知真实民意、促进对话交流、消解舆论隔阂、凝聚社会共识。
这才是根本宗旨。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