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北京暴雨,路段积水,公交中断,铁路停运,航班停飞,让首都陷入了严重的交通困境。暴雨中的北京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舆论风向也从曾经的“帝都看海”之调侃,逐步转向了自发的互助营救,传递着京城的爱心。然而雨中贴条的执著也激发了民意的愤慨,暴雨停息,考验北京的是灾后安置与深刻的反思。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通过北京暴雨事件的十大舆论关注点,以期加强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唤醒舆论的思考。
网络段子之围观
暴雨来袭,不乏网友调侃排水系统的不给力,如“知道了为什么私家车要交车船税了”、“今晚身在北京的人们都是北漂”等。甚至有网友表达了对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置模式化的不满,猜测北京暴雨次日必会出现的情况:1.“在北京看海”成为恶俗段子;2.专家学者纷纷谴责城建基础差;3.各网民抱怨航班延迟汽车被淹;4.涌现一批爱岗敬业的先进集团和个人;5.某部门宣称以上几点都因暴雨“××年一遇”。
网络围观效应伴随着近年来的热点事件发展和传播,体现了自媒体时代的浮躁与情绪化心态,但同时也是变相表达了民意诉求的不满情绪,当然不排除一些人不分场合的恶搞。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一方面加强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另一方面,引导舆论积极理性去表达自身诉求,加强有效的官民互动,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气象预警之固化
尽管气象部门早在21日上午9点30分就陆续发出了应急响应,并连发5个预警,但显然其实际效用不容乐观。针对突发预警,有网民呼吁拓展预警发布渠道,通过短信方式送达市民。对此,相关人士表示,由于基站数量有限,暴雨预警短信难以做到全面覆盖,手机预警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而电信运营商却纷纷回应称,全网发送短信没有技术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