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兹举:好的诗歌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老鄧子 2021-01-27

好的诗歌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文|杨兹举


礼刚老师是我多年的同事,知道他写诗,但不知道他写了这么多,而且写得这么好。当他拿出 《琼园诗稿》 并嘱我为其作序时,我很惊讶,也颇惊喜。这本 《琼园诗稿》,内容丰富,佳句迭出。诗稿所记录的是作者“北上南下”数十年的人生踪迹,“十年一觉京华梦,负箧南归鬓已皤。燕赵风霜淬筋骨,沧溟浩瀚送行舸”便是这种时空大跨越的真实写照。我对旧体诗知之甚浅,拙于品析,作序的确勉为其难。且把赏读中所触所感之零碎凑成粗砖一块,抛以引玉吧。

《琼园诗稿》 时空跨度大,题材丰富,情思格调变化多,整体呈多向性特征。对其归类略显粗暴,但肯定是一种易行有效的办法,所以我觉得把它归类为行吟诗,或许能够比较

清楚地梳理其鲜明主线,也更有助于我们比较准确地把握其特点。行吟诗既是作者时空游历的现实记录,更是精神主体漫游的诗性印痕。《琼园诗稿》 中很多篇什正是以一个游历

者的视角,来描摹历史与现实,进行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比如 《归元寺千手佛与聚宝盆》 等诗,即有如此“神游”的境界。

多彩多姿,情随境迁,是行吟诗的特点,也是 《琼园诗稿》 的特色。所谓行吟,是诗人的所历、所见、所虑、所思。它呈现不同的风物和不同的人生阶段,如音乐的节奏,有高

低错落之美。《琼园诗稿》 前半部分作品有豪迈的,也有忧郁的,后半部分则含有更多人生哲思,更加凸显理性。也许是因为人生的智慧增长了,所以礼刚老师后期的诗作于嬉笑

怒骂之中,常常带有一种幽默轻松。“皆言落日何曾落?静夜分明照桂枝” (《步醉眼迷离 〈咏落日〉 原韵》),感伤中有豁达,豁达中有幽默,道家一体两面的思想跃然诗中。“干枝处处皆根茎,倒插横栽一样生” (《咏榕树》),同样于幽默中,礼赞了榕树的品格,也从侧面礼赞了海南的自然环境乃至人文环境。一个普通的物象,在诗人主观的观照之下,便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给人一种主体性的冲击力,这是我所喜欢的。

“长沙羁旅未经年,人世沧桑已几番。贾傅遗风浑不见,歌楼舞榭绕城垣。” (《长沙寓所题壁三首·其一》) 这首诗应当是稍早的作品。诗中有一种失意、孤独、忧郁的情绪,感觉作者好像经历了很多事情,虽有一种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味道,但这个“强说愁”是属于青春年华的一个正常的情感流露,也是一种文化的自省。难得在物欲障目的时代,还

留有一份清醒,我觉得也是蛮感人的。“多情最是湘江月,依旧殷勤照落花” (《长沙寓所题壁三首·其二》),还好,湘江未变、月未变、落花未变,诗人从中算是找到了一点慰藉。

一抑一扬之间,让人发出无限感慨,诗之美亦由此而生。

“幽燕雪,诗意更阑珊。故国楼台如画里,红尘紫陌等闲看。神思越千年。” (《忆江南·幽燕雪三首·其三》) 这是作者初到北京工作遇到的第一场雪,让作者很是兴奋。第一首写出了北国之雪的气势:“直下苍穹如卷席,云山漫漶地天间。”第二首写出了北国之雪与江南之雪的不同:“不似江南柔柳絮,霰飞如击节歌吟。”而第三首说了什么呢?似什么也

没说,又似包含很多,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间。

“人事千秋常反顾,江河万古向前流” (《重游橘子洲》),这是较新近的作品,开始明显展示豁达的一面了。不仅仅表现在看事,看物也豁达了。“红霞岭上灿红霞,原是梧桐五月花。海角天涯因此著,南溟奇甸炫奇葩” (《亚龙湾红霞岭赏梧桐花》),热烈也是一种豁达,是人生境界的升华,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境,这与苏东坡的“海南万里真吾乡”有异曲

同工之妙,都表明对累赘的放下,对海南这片土地的热爱。

人是需要一种很开阔的胸怀的。可能在某个人生的阶段,甚至是某一个瞬间,他会迷茫,会软弱,会忧郁,会感伤,但当他把自己放在永恒的宇宙和亘古不变的历史长河之中,自然会对那些扰人心绪的事情看淡,就有了一种超越之感。超越感,就是一种飘逸,一种豁达,一种纵览云飞的感觉。历史、宇宙、时间、空间的局限,都被打破,身心感到非常舒爽,就如刚练完太极拳的感觉。诗人是必然地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的,当他感到精神世界很丰富的时候,他就是快乐的,他的快乐便也分享给了读者,这也就是诗的功能之一。当然,忧郁与悲伤同样可以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这一点,也体现在 《琼园诗稿》 中了。

《琼园诗稿》 的可贵之处是体现了诗与人的统一性,体现了诗品人品、诗性、人性的统一性,体现了方圆相兼、刚柔相济的一面,所展示的是整体的人文精神气象。最值得称道的是,诗集中有许多关注底层、关注个体、关注生命、关注环保,乃至关注信息时代的社会变迁、体现社会责任感的章句。“莫笑黄沙足底生,颗颗粒粒志凌云” (《制灰砂砖》),平凡中见非凡,余韵悠长;“芥花如米小,一片白如霜” (《操场秋晨二首》 其二),是对弱小生命的讴歌;“不慕平原地,偏从绝巘生。周围无寸土,足下滚浮云。烈日凌岩烤,寒霜带露侵。千寻崖壁上,九死九还魂” (《九死还魂草》),吟诵的是“九死还魂草”这个生命力极强的古老植物;“人水相争斗,山溪力不禁。巴源一带路,户户立河心” (《舒家河沿途观感》),关注的是生态问题;“难栖林下避纷纭,今日幽人竞入群。指点江山空寂寂,灵魂深处动风云”这首 《微信群赋》,诗意地表达了信息时代人们社会交往的新的特征;“掌中世界终嫌小,巴水源头好问津” (《定子丘中学同学相聚微信群感赋》),认为虚拟的空间毕竟还缺点什么,思考着网络世界必然要服务于现实世界的这个人类主体性问题。作者作为社会工作教育者和社会工作实务践行者,专业意识、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和诗意发现、诗性书写,兼容并蓄,丝丝入扣。

作者是一位比较直率的人,正如其名,有方有刚,如果再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简单”,不遮不掩的那种简单,这种直率和简单会让人看起来显得清爽干净。但实际上这仍然不是作者的全部,读礼刚的诗歌之后,才感觉到其内心是那么细腻和丰富。刚与柔的杂糅,在 《琼园诗稿》 中多有体现。读者也只有把这些矛盾的东西放在一起来读,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理解。

好的诗歌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并由此生发开来。那种力求表达得一清二楚,并希望读者也把握得十分到位的创作,对于创作者来讲,是没有留白,缺了诗者表达的机智;对阅读者来讲,无再想象余地,多了无再创作的遗憾。好的诗歌是要让读者进入一种精神的层面,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可能最初是涓涓细流,但通过我们的一种想象、生发,或是经过情思炉火的锤炼,就开始炽热喷发,给人一种冲击力。同时,另一方面这种炽热的东西,通过诗人理性的过滤,又可以戛然而止,方的、硬的东西,因此变得圆,变得软,变得有韧劲。这既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同时也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高超的技巧和方法。诗歌不是直直白白地表达,但又不能留下太多的刀削斧凿的痕迹。这正是 《琼园诗稿》 带给我的启示。

是为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