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题材砚

 一鉴斋 2021-01-28

早在夏、商、周时期,官员的选拔制度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即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至两汉,实行的是察举制。即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即常说的“举孝廉”。至东汉末,黄巾军大起义之后,社会秩序混乱,人士流移,政府无法查考乡间,察举制名存实亡。

曹魏代汉时期,经曹魏尚书陈群建议,实施九品官人法。最初九品官人法实施的意图在于对官吏资格审查评级,将汉朝旧官僚势力吸收入曹魏官僚集团。这之后得以固定下来成为固定政策。

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官人法发生了变化。由于对官吏资格审查评级的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于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等级森严的局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士族与庶族完全不平等的官员选拔制度。

至隋代,为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士族的垄断,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度。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使得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在古代,相对来说是非常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萌发于隋朝,成型于唐朝,发展兴旺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制度让中下层的读书人得以有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科举入仕,为读书人之向往,但也要经历十年寒窗苦,艰辛异常。砚是文人通过刻苦学习参加科举考试的重要学习工具之一,因此与科举相关的题材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到许多砚饰当中,以寄托文人向往科举成名的美好愿望。

砚饰中,与科举相关的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如科举考试之前,表达通过科举入仕、出人头地美好愿望的砚形有蝉形、茧形砚。蝉,从幼蛹蜕变成展翅高飞的成虫,从地下升到高空,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个个生命变化,其整个生命历程象征着一种神奇的变化和重生。这种蜕变与古人期待通过科举金榜题名改变命运的期望刚好暗合。这类含蓄表达科举对命运改变的题材,出现得较早,在宋代就有。

类似的还有“鱼化龙”纹样,“鱼跃龙门”等等,暗喻通过科举考试,从寒门一跃成为人上人。


表现寒窗苦读题材的有“惟砚作田”,表现文人刚毅精神的有岁寒三友(松、竹、梅)等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寓意科举高中的题材则更多。

月精式(“蟾宫折桂”):金蟾(神话中的三脚蟾蜍),传说中的月之精灵,称之为月精,亦借指月亮。《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 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於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因此,从宋代开始,以“月精”暗喻“蟾宫折桂”的题材在砚形中出现。“月中丹桂”也有此寓意。

“一甲传胪”:通常是一只螃蟹用蟹钳(甲)夹着一支芦苇(胪)或水草,以此表达寓意。古时,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传于阶下,谓之传胪,为唱名之意。明清科考,进士一甲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一甲传胪”寓意科举及第。

“二甲传胪”:一般为两只螃蟹与一枝芦苇,也有简化为两只螃蟹来表达寓意的。古时,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传于阶下,谓之传胪,为唱名之意。清代科考,进士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是后百余人中的第一名,即第四名,俗称传胪。

“三元及第”、“连中三元”:乡试、会试和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又称“连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读书人中获得过“三元及第”者寥寥无几。

另有“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应试考生的祝颂语,表示科举仕途顺利通达。

通过科举获取功名之后,还有要求为官清廉的题材。“莲”音通“廉”,一般采用一支莲寓意“一品清廉”。出仕的文人常常使用此纹饰,借以表达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之意。

在砚饰题材中,科举题材与吉语吉祥题材是最重要的两类题材。收藏的乐趣,莫过于尽最大可能收集全某一类别的东西,并且挖掘出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渊源。这其中的快乐一般人可能难以理解,只有自己知道了!有关科举题材的砚,一鉴斋已经收集有一定数量,2107年高考刚刚结束,因此整理出这样一篇文章,有一定意义!

参考阅读:

极简之美

砚之发墨

想知道如何研墨吗?

寻一方良砚

一鉴斋书房用具(四)—— 砚

如意云纹池算子(条)罗纹歙砚

宋一式鱼子抄手歙砚(一)

宋一式鱼子抄手歙砚(二)

宋二式鱼子纹抄手歙砚

宋二式青鱼子抄手歙砚

宋三式抄手歙砚

青鱼子大抄手歙砚

一字池青鱼子抄手歙砚

蝉形歙砚

鱼子罗纹底眉子蝉形乳足歙砚

茧池乳足歙砚

临池观鱼抄手歙砚

太极池歙砚

科举题材砚 一路连科麻子坑端砚

水波罗纹耕牛双面歙砚

太平有象双面砚

一品清廉紫石抄手砚

麻子坑海天旭日端砚

如意池紫石抄手砚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一鉴斋微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