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金生水,肺生肾,所以肺肾关系很密切,调补肺肾的方式称为“金水相生”。 以前我们介绍过有关咳喘的防治,说过“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比如感冒、年轻人的肺病,多从肺调养,因为疾病轻、时间短。而长期、慢性、老年性的肺病,则要加上肾,因为“肾主纳气”,是气的沉降故为“根”。不然就像飘在水面的杂草,到处飘荡,气的浮的。 其实除了呼吸(气)的问题,还有另一个关键——水液(阴)的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气阴两虚”,如果没有听过或者反应不过来,我们可以想象“气血两虚”。气能够生血,就好比糖加入水里,需要搅拌才能溶解,气行则血行,溶解吸收的了谓之“生”。血也能生气,能量分解就是“气”了,就好比吃完饭就有“干劲”。除此之外,血能载气,就好像可乐是“汽水”,人体的氧气也是通过血液运输的。很容易想明白,没有血则气就没有依附很容易飘散。 因此气血关系非常密切,气虚会有血虚(不吃饭面色差),血虚也会有气虚(失血如月经/便血/吐血会有明显气短、疲劳)。这就是为啥补气要加点补血药、补血要加点补气药,双管齐下效率更高。 上面这段话明白之后,气阴两虚就不难理解了。阴液包含津液、血液、精液,特殊时期的乳汁、月经也算。血液的问题我们可以单独称为气血,精液的问题我们可以另外归为精气。 所以气阴两虚,非常狭隘的理解,多指“水”不够了。比如眼泪少、口水少、尿少、便秘(肠道干)。 如果呼吸道“水”少了,就会出现口干咽干鼻干、干咳少痰。如果震动剧烈,久咳自然声嘶力竭,没有水的缓冲,就会咳血或痰中带血。 我们总结一下肺肾阴虚的表现: ①病因:短期高热伤阴(如肺炎),短期直接失水(如严重腹泻、剧烈呕吐、大量利尿),长期慢性损耗(如久病不愈、房事过多、秋燥)。 ②肺的表现:久咳/干咳(少痰或无痰或带血)声嘶。 ③肾的表现: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④阴虚表现:口干咽干、骨蒸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 应对的方式,滋阴清热、补肺益肾。推荐一个代茶饮 人参6g、麦冬5g、生地5g。 人参大补五脏之气,益气生津,这是常规操作。人参还能安神益智,阴虚会有热则烦躁是神不安,出现肾的问题多半还有精神恍惚、健忘神疲需要益智。 麦冬专注补肺阴、生地专注补肾阴。 麦冬还入胃经,除了缓解口干咽干,还能解决胃阴不足导致的食欲不振。 生地清热凉血,除了应对潮热盗汗,还能解决热则迫血妄行的咳痰带血。 使用注意: ①沸水冲泡15分钟后温服,每次两杯,也可以少量频服。 ②夏季出汗量多伤阴、秋季干燥伤阴,这两个季节可以多服、常服,可以换用西洋参。如果有大便不成形的,可以换用党参。 ③久咳的可以加五味子5g、腰膝酸软厉害的可换用熟地。 足三里是最常用的保健穴,气阴两虚补阴可以配合代茶饮,气虚强壮的要穴便是足三里。 古语有云“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就是对补虚强壮的肯定。 更有“三里者三理”之说,就是人体上、中、下三部的疾病都可以用三里调理。肺、肾,一个在上、一个在下,所以选此穴最为恰当。 最方便的是自己揉按,每次5分钟,每分钟100次、用力适中,局部酸胀则为起效,每天2-3次。 可以艾灸,但注意控制时间,不要大汗出,注意补水,可以配合代茶饮。 |
|
来自: 昵称34392700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