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二十) 鄱阳湖血战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1-01-28



陈友谅这次大举进攻朱元璋,竟然没有直指南京城,而是一直攻打南昌(当时叫作洪都)。

南昌自然是一个军事重镇,但是陈友谅的这种玩法,显然有些节奏太慢,因为南昌距朱元璋的大本营南京,足足有一千多里。

朱元璋胜利后,为了贬低陈友谅,就一再说陈友谅缺乏战略头脑,所以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总而言之,如果陈友谅当时直指南京城,朱元璋就死定了;可是陈友谅竟然一直攻打远离南京的南昌,所以给朱元璋赢得充足的准备时间。

传统史书在评论这段历史,也大都采用这种观点。总而言之,陈友谅太蠢了,所以才会失败的。

就我理解,这不过是在居高临下在的评论历史罢了。

我还是自己一惯的观点,陈友谅不是普通人;陈友谅所率的团队,也不是普通的团队。他们身经百战,崛起于乱世,就算他们会犯错误,就算他们会失败,但是他们所作的每个选择,都是众多高手,反复权衡利弊做出的的。

我不敢说,众多高手反复权衡利弊做出的选择,肯定就是最优的选择。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他们失败了,就认为他们的选择很幼稚、很愚蠢,那我们看历史,通常也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廉价的优越感罢了。

因为我们总用这种思维看历史,难免会感觉,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常常又蠢又笨,所以才会失败;如果换我们上去,就不会失败了。

其实呢,真把我们放上去,恐怕连人家丢的那点也没有。

陈友谅大举进攻南昌,是公元1363年4月的事;而朱元璋大举救援南昌,则是同年7月的事。

许多人基于这个历史事实,难免会认为,陈友谅如果不在江西南昌耽误这么久的时间,肯定早把朱元璋打残了。

问题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大约都忽略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第一、南昌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都远逊于南京城;陈友谅率领倾国之兵,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连个南昌都无法攻克;大举进攻南京城,会是什么结果呢?想一想,也没有什么乐观可言。

第二、双方在进行战略决战时,如果可以选择决战地点,自然得挑选一个,远离对方军事、政治、经济资源集中的地区。因为在这种地方决战,你才更容易拥有兵力、后勤保障上的优势。

从这层意义上,陈友谅成功迫使朱元璋在南昌和自己展开大决战,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战略应用。陈友谅在这种地方,都无法打败朱元璋;那到南京城附近,就更没有什么乐观可言了。

第三、陈友谅没有直指南京,而是去攻打距南京一千多里的南昌。很大程度是在向张士诚表态,总而言之,咱们联手消灭朱元璋吧!我夺取他南昌为中心的地区;你夺取他南京为中心的地区。

再总而言之,这样干耗下去,天下何时才能统一呢?现在天下,唯我陈友谅,与你张士诚是英雄。咱们俩联手把朱元璋清理出局,然后公公平平打一场天下争霸战吧。

总的来说,陈友谅必须得张士诚相信,联手灭掉朱元璋后,张士诚不会陷入毫无胜算的格局之中。如果张士诚背后捅朱元璋一刀的结果,就是替陈友谅作嫁衣裳;而且接下来,就是张士诚毫无悬念的被陈友谅干掉。

那张士诚就是傻子,也不可能去背后捅朱元璋啊。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就陷入了两难之中。

朱元璋可以亲率军事主力,救援一千多里外的南昌,但是南京呢?如果张士诚响应陈友谅,也是率领倾国之军来狂赌,南京城恐怕随时都会沦陷的。

朱元璋可以继续把军事主力留在南京一线,但是南昌为中心的地区,就会被陈友谅渐渐收割殆尽的。

这是朱元璋的战略困境!

我们可以想象,处于这种战略困境中的朱元璋,肯定也会反复犹豫,反复权衡利弊。

所以,足足拖了两个多月时间,朱元璋才终于亲率军事主力大举救南昌了。

等朱元璋的军事主力到达南昌一线时,坐镇南昌的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已苦守南昌85天了。

在这85天时间里,南昌几度距沦陷,只有一线之隔。

率军进入南昌战场后,朱元璋内心非常急切。因为朱元璋知道,这场战争,必须得速战速决;否则,张士诚难免会参与进来的。

所以,朱元璋进入南昌战场后,当时就把所有的筹码都推到了赌桌上。

总而言之,赢了天下我有,输了,大不了一无所有。

朱元璋进入南昌战场后,直接就把陈友谅的后路掐断了。

总而言之,你不是想和我决战吗?咱们今天就在这里,痛痛快打个够,谁认怂,谁就是王八旦!

朱元璋这样一玩,就等于把陈友谅的后勤补给线掐断了。

也许,这是陈友谅最大的一个战略漏洞,他率领倾国之兵,试图一战把朱元璋打废了,那他可用的后备兵力就几乎没有了;关键是,前线的物资消耗,每天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掐断了他的后勤补给线,在时间上,陈友谅也就有了紧迫感。

此时的陈友谅,自然可以率军,先打通这道封锁线再说。

问题是,陈友谅这样一玩,让谁也感觉,这是他害怕了,想逃走了。

如果陈友谅这样一玩,士气难免受损的。

当然了,陈友谅也是绝世狠人,所以看到朱元璋这样玩,也是一副赢了天下我有,输了,大不了一无所有的架式。

总而言之,想和我一战决生死,咱们现在就一战决生死。

朱元璋知道,自己必须得速战速决,否则,在后方虎视眈眈的张士诚,随时会成为他无法去除的噩梦。所以,在这场战争中,朱元璋始终亲临第一线。

陈友谅也知道,面对朱元璋这种疯狂的玩法,他也只能速战速决,否则,拖下去,后勤就会把他拖垮的。

在这场大战中,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有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一次,朱元璋被人追得,战船搁浅,亲兵大都战死;在命悬一线之际,援兵终于过来,朱元璋算是躲过一劫。

另一次战役中,朱元璋差点让箭射中。

还有一次战役中,朱元璋差点让敌方大炮炸死。

陈友谅到底有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陈友谅在这次战争中,被箭射中,当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且陈友谅的弟弟陈友贵、陈友仁,在陈友谅之前,就战死在了前线。

一个人不努力,就没得混 通常是因为许多人,比你聪明多了,但是人家比你还努力,还玩命。

一个人不努力,就没得混,通常是因为许多人比你有钱有势,但是人家比你还努力,还玩命。

在这种背景下,你不努力、不玩命,就想站在最前排,谈何容易?

更主要的是,你努力、你玩命,还得命好啊,否则,突然飞过来的流矢,把你射翻了,那啥也不用说了!

朱元璋、陈友谅,都称得上绝顶聪明之人。

1363年时,朱元璋、陈友谅都称得上有钱有势,但是在关键时候,他们依然都冲在最危险的第一线。

人生也充满了际遇了。

比如,朱元璋在这一战中,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如果有一次被死神撞住,后来的历史,恐怕就没他什么事了。

当然了,历史并不会因此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因为陈友谅取得这场胜利,天下还是会继续朝统一的方向发展;关键是,最后建立的国家,也没会有本质的区别。

毕竟,朱元璋是绝世狠人;陈友谅也不差啊。

朱元璋兼并陈友谅后,会趁势一统江南啊;陈友谅兼并朱元璋后,也会趁势一统江南啊。

关键是,陈友谅统一江南后,面对深陷内讧中的北方,从大概率上,也是可以统一天下的。

朱元璋统一天下,会通过清洗功臣加强中央集权,陈友谅上位后,从大概率上,也会这样做的。

毕竟,当时建立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条件已成熟,谁上位,也会这样玩的。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继续说血战鄱阳湖血战。

这场大战持续了36天。

最后阶段,陈友谅渐渐处于下风。

如果仅此,朱元璋还不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问题是,陈友谅在这个关键时候,竟然被一枝流箭射中死了!

这种结果,恐怕是张士诚始料不及的。

张士诚现在变招,已是为时太晚了。毕竟现在朱元璋,已拥有了绝对的主动权。

现在的陈友谅一系,因为损失惨重,而且是幼主上位,所以暂时丧失了主动进攻朱元璋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张士诚再大举进攻朱元璋,就只能和朱元璋单挑了。

也许,张士诚根本没有想到,朱元璋、陈友谅这两个庞大的军事集团,竟然在短短的36天时间里,就决出了胜负。

现在,朱元璋拥有了绝对的主动权。

现在,朱元璋终于不用害怕张士诚进攻了自己,因为张士诚敢进攻自己,朱元璋就可以放手与他开战。

关键是,如果张士诚不敢主动进攻自己,朱元璋就可以从容的收割陈友谅残余力量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