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二十二)朱元璋兼并浙江、福建、两广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1-01-28



打败张士诚后。

天下,就更是一超多强的格局了。

我前面分析过,陈友谅是江南第一大实力派;朱元璋是江南第二大实力派,张士诚是江南第三大实力派。

而现在,朱元璋把陈友谅、张士诚都兼并了。那朱元璋的实力,对江南其它实力派,就绝对称得上辗压了。

现在,只要没有意外,朱元璋兼并其它实力派,已是毫无悬念了。

兼并张士诚后,朱元璋又把兼并的目标,锁定在浙江的方国珍身上。

方国珍海盗出身,他始终也没有夺取天下的雄心。

当然了,因为他没有夺取天下的雄心。所以在乱世之中,他就一直在玩三个鸡蛋上跳舞的战略。

方国珍割据浙江、称雄海上;但是他从来不拒绝大元帝国的招安,也不拒绝给大元帝国运输粮草;面对朱元璋的招降,他也会积极表示友好,一面进献财宝,一面让儿子过去当人质。

当然了,谁也不能侵犯他的独立性,谁敢侵犯他的独立性,他马上就会换一副嘴脸。

现在的朱元璋,已对他拥有了辗压性的优势,但是他依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独立地位。

因为方国珍的海上力量强大,所以就试图与朱元璋在沿海地区打游击战。

总而言之,你朱元璋来了,我就把力量转移到海上;你朱元璋走了,我再杀回去。

再总而言之,我方国珍与你朱元璋正面相抗,肯定是没有机会的;但是我可以扬长避短;你朱元璋在陆上称霸,我方国珍在海上称霸。

不知道我们大家注意到没有。

在宋代之前,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大规模的海战;也没有依靠扬帆出海,就可以继续与强敌对抗的故事。

但是,宋代开始。依托大海,继续与强敌对抗的事,就开始屡屡发生了。

金军强大,但是宋高宗赵构可以扬帆出海,终于让金军无可奈何。

元军虽然强大,但是南宋残余力量,也依托大海,继续与元军周旋了很久。

现在,朱元璋虽然强大,但是方国珍依然可以依靠海上力量,与朱璋周旋。

后来,清军强大,但是郑氏依托海上力量,与大清帝国分庭抗礼许多年。

许多人总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汉唐时代,是中国历史的巅峰。

其实呢,汉唐时代的这种巅峰,就好像大英帝国当年称雄全球;现在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一样。并不是现在的大英帝国落后了,而是周边地区越来越强大了。

换而言之,中国的汉唐时代虽然牛X无敌。但是在生产力、交通、媒介等诸多方面,显然不能与宋、元、明、清相比的。

最简单而言,海上力量越来越强大,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它是生产力、交通、媒介等诸多方面不断发展的结果。

当然了,这也为后来明、清禁海,埋下了种子。

我们知道,在此之前,中原王朝的所有外患,就是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海外来的力量非常弱小,根本不足以对中原王朝构成任何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中原王朝自然不用思考海洋的问题,一切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但是,从明清开始,中原王朝在思考外患的时候,就不得不思考海上力量了。而最本能的办法,自然就如北方修长城一样,于是海禁政策就自然出现了。

是不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

总的来说,方国珍的整体实力明显不足。所以经过几个回合的简单博弈,方国珍还决定投降朱元璋了。

一切是显然的,方国珍有强大的水师,朱元璋的水师也不含糊啊;因为朱元璋在长江水域,和陈友谅、张士诚争雄多年,也培养出了强大的水师。

因为方国珍在海上,有着绝对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所以方国珍投降朱元璋后,结局是非常不错的;因为朱元璋需要拉拢这个从前的海上枭雄,去安抚大多数沿海的不稳定力量。

因为类似的原因,回首方国珍的一生;也算是风光的一生。

在朱元璋出道之前,方国珍已称雄海上;天下大乱即将结束之时,他投降朱元璋,而且平稳着陆了。

洪武七年,方国珍去世,朱元璋亲自出席他的追悼会。

到此为止,方国珍的一生终于画上了句号。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朱元璋兼并方国珍后,继续兼并福建陈友定。

陈友定是底层农民出身;但是天下大乱后,他并没有加入叛乱的洪流;而是参加民团保卫大元帝国,并且在这条路上干得风生水起,最后称雄福建地区。

因为双方实力相差太过悬殊,所以面对朱元璋的进攻,他很快失败,并被朱元璋俘虏了。

被朱元璋俘虏后,陈友定拒绝投降朱元璋;于是被朱元璋杀死了。

他儿子,拒绝投降朱元璋,也被朱元璋杀死了。

朱元璋杀死他,也许并没有太大的恶意。

因为,有句话说的好,你想死,我就成全你!

这句话,在许多时候,并没有调侃的意思,而一种尊重对方的意思。所以陈友定盖棺定论,就是一代忠义的楷模。

面对陈友定的一生,我们似可以这样说。他生是大元帝国的人,死是大元帝国的鬼;他的一生,就是忠于大元帝国的一生。

对于许多人而言。荣誉比生命更重要。

陈友定称雄天下近十年,最后让他夹着尾巴度过余生,他实在是难以接受的。

如果接受各种羞侮之后,可以夹着尾巴活一段时间再死,也算回事。

问题是,许多时候,你作为一世之雄,临死前,对敌人乞降了半天,还是会被敌人杀死。

关键是,就算没有被敌人杀死,如果世人不给你最基本的尊严,有事没事就羞辱你,你肯定也会感觉生不如死的。

遥想当年,吕布被曹操俘虏后,如果说他大义凛然的说一通官话,然后慷慨赴死,人们就算非议他,也会说他是一条汉子。

问题是,他临死前,乞降半天;终于还是被杀了。

遥想当年,于禁被孙权俘虏了,如果他大义凛然的说一通官话,然后慷慨赴死,他的一生也会完美 了。

问题是,他在临死前乞降了半天,终于活命了。但是接下来呢?他多活了几年,一生的英名毁了,而且等待他的,还是无穷无尽的羞侮与后悔;最后在屈辱、后悔中死了。

方国珍接受投降的结局,总的来说,算是不错的。

毕竟他乞降成功了,而且也多活了很多年,而且朱元璋也算给他留足了面子,所以他死后,朱元璋出亲自出席他的追悼会。

但是,即使如方国珍这种结局,对于乱世枭雄而言,多少也是难以接受的。因为这就好像,刘阿斗投降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小日子一直过得很不错啊。

问题是,不要说在乱世枭雄的眼中了,就是在普通读史者眼中,刘阿斗也太窝囊了。换而言之,普通读史者看到这种结局,也难免会想,如果我是刘阿斗,我肯定会拼死到最后的。

所以,并不是每一个乱世枭雄,在失败后,都会追求继续活下去。

总的来说,如果我不能骄傲的活着,我宁愿选择死亡。

陈友定接受了死亡,于是一生完美了。至少写在历史书上,拉风极了。

元末所在盗起,民间起义兵保障乡里,称元帅者不可胜数,元辄因而官之。其后或去为盗,或事元不终,惟友定父子死义,时人称完节焉。......时云“闽有三忠”,谓友定、柏帖木儿、迭里弥实也。《明史》

陈友谅出身社会底层,经过跌爬滚打,都算得上称雄一世了。后来,他虽然失败了,但是依然死得堂堂正正。于是他青史留名,而且还是在忠义传中。

如果有什么不和谐的地方,那就是陈友定是一个汉人,他宁死不降朱元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一心忠于大元帝国。这叫什么事呢?

如果说,大元帝国就是蒙古鬼子,那陈友定算什么呢?总而言之,一个狗汉奸,有什么好神气的。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张士诚被俘后,也是选择了宁死不降。

一个乱世之雄,称雄一世,最后选择了投降敌人,然后苟且偷生的渡过余生。你说,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如果对方愿意尊重自己,而最后也能寿终正寝,这也算个事;如果对方只是无情的羞侮自己、无情的作践自己,最后还死于非命了;你说这叫啥事呢?

关键是,就算对方愿意给自己一个不错的头衔,给自己好吃好喝好招待的,让自己度过余生,想一想,也是无穷无尽的窝囊与憋屈啊!

处于类似的背景下,你说怎样的选择,才算实现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呢?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哪种选择更好呢?

就好像,看着方国珍的结局,看着陈友定的结局,你会更羡慕谁呢?

真的很难说。

朱元璋兼并浙江、福建后,就又去兼并广东。

现在的广东,被何真控制着。

何真起家于民团,面对朱元璋的进攻,何真知道反抗是无益的,于是就选择了直接投降。

何真的结局,应该说也是非常不错的。

毕竟,他是广东地区的领衔人物,而大明帝国对于广东,多少有点鞭长莫及之势,如果朱元璋不能成功拉拢他,对于安抚、控制广东,是非常不利的。

洪武元年,何真就投降了朱元璋。

洪武二十年,何真退休。

从这层意义上,何真在大明帝国的前排,也就坐了二十年。

洪武二十一年,何真去世,终年67岁,朱元璋亲自给他写了祭文,命在朝百官素服三日,以侯礼葬京师城南八里冈,复赠侯爵,谥“忠靖”。

 乱世之中,称雄一方,还能落得这种结局,真心说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些从一开始就追随朱元璋的人,最后能不能混到这种结局,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天下争霸战进行到此时,朱元璋所占的优势就更大了。

因为江南已基本实现统一,而北方争霸战,还打得如火如荼,根本看不到结束的迹象。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北伐的难度,相对就非常低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大举北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