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第13篇:读文随笔∣中考“非连文本”阅读与任务驱动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01-28

中考“非连文本”阅读与任务驱动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11期全文转载了钱荃、陈沛两位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6期上的一篇论文《任务驱动: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评价及其启示》。从任务驱动的角度研究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这是很有新意的。

作者首先梳理了任务驱动在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的整体概括。通过对近五年中考试题的分析发现,非连续性文本已经与口语交际、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各个领域进行了结合。在这些题目中,任务驱动类题目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两年已经超过50%。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还不是主流,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主要出现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尤其是带有说明性的文段中。在其他地市的中考试题中,非连文本也主要出现在说明文等实用文体考查中。古诗文、名著阅读、现代文中,非连续文本的考查还没有占主要地位。但在一些教育发达省市的中考试卷中,非连续性文本与任务驱动型的考题已经比较常见了。在这些试题中,不论是题型还是考查重点,与过去侧重于说明文、议论文文体知识的考查,都有很大的差异。

其次,作者概括提炼了任务驱动在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中的三种具体呈现方式。第一种是创设生活交际情境,以指令性任务考查信息提取能力。作者提出,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如地图、药品说明书、列车时刻表、调查报告图表等非连续文本形式,都可以用来设置生活交际情境,通过具体的指令性任务来考查学生从复杂的、不连续的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宁波中考试题中的第10题,即“社团招新”题。题目给出了一本招新宣传手册,其中包括一张社团招新的海报、一篇招新的卷首语、一篇对“新蕾”戏剧社的介绍以及介绍招新的具体部门及内容。命题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题目,选择题是依据材料内容进行信息提取。第二题和第三题就设计了典型的指令性任务:前一道题目提供了戏剧社拟录用人员的信息表,然后根据手册中的各个部门的性质、分工与职能,要求考生将甲乙丙丁四位人员推荐到最适合个人的一个组;后一道题目是请学生结合其它文字内容,说明那张招新海报的内容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要求则是配图文字、排版与宣传手册的语言风格相统一。这样的题目形式新颖,关键是考查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材料是说明文内容吗?不太像。更不像是议论文,而是学生有可能接触到的日常生活材料。学校社团要招新,命题者就给出了一些文字材料以及宣传海报,题目不再考查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手法之类的知识点,而是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辨识、分析等能力,这才是实用类文本的命题指向所在。从题目形式上看,命题者问的问题不再是直接型的,而是设计了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并给出了十分明确的任务,考生要结合材料完成这些任务。

第二种是丰富民俗文化情境,以运用型任务引导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这是近几年不少省市中考试题的亮点。我省的中考试题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2019年的南京市中考试题,整份试题就是围绕南京本土文化展开的。其中“身边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入了“南京美食地图”“非遗小卡片”“牌坊造型笔架”等非连续文本材料,让学生边做题边感知本地优秀的民俗文化。第6题设置了让学生在理解“牌坊造型笔架”的基础之上介绍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那么考生不仅要理解材料内容,更要求将材料内容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作者认为:“运用型任务的设置要求学生不得不在简单提取信息的基础上去理解、梳理乃至运用这些与传统文化、民俗相关的内容,有利于将抽象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理解与积累”,事实也是如此。运用型任务的奥妙就在于迁移,将材料内容迁移到材料之外,要想顺利实现迁移,不仅要透彻理解题目中材料内容,还要理解文段外的材料。

第三种是模拟多元复杂情境,以反思型任务强调高阶思维的发展。在布卢姆的任何目标分类学体系中,评价和创造处于认知的顶层,建立在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能力的基础之上。近年来中考试题中非连续文本阅读板块出现的反思性任务,就是考查学生的评价、创造、综合、批判等能力。具体表现就是:通过“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等设问形式要求学生阐释自己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经过怎样的思维过程来解决测试任务、回答测试问题。这类试题在江浙一带的中考试题中尤为常见。例如2019年宁波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关于薯片的网络阅读》,通过文字、网页、图片等多则材料组成了一个网络阅读的现实情境。除了信息提取类题目外,命题者还设计了让学生帮助主人公小涛解决现实问题的反思性任务,即在小涛进行网络求医的现实情境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推测小涛做出选择的原因。解决反思性任务,需要运用元认知等学习策略,这一点在命题中是较少出现的。印象中有一个地市的中考试题要求考生在写完作文之后,用一段文字向阅卷老师推荐自己的作文,阐述自己写作的过程与亮点。这样的命题,确实是可圈可点的。

在作者看来,非连续性文本在命题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测试材料从“类型化”转变为“多样化”,测试内容从“简单的信息获取”转向为“系统的阅读素养”。也就是说,学生接触到的文本类型不再是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而是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材料,考查的重点早已不再是固定的概念性知识,而是信息提取能力基础上的阅读素养考查。即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文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指令性任务,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提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接触多样化文本的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