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3125136050@qq.com 中唐时期,在郑县(今华州区)西溪游春亭的东南林园深处,有座竹林寺,亭子的东北有个水月庵。多年来的战乱灾荒,寺庵的香烟也就不太旺盛了。水月庵的道姑早已云游他方。只是竹林寺的哑巴老道,虽年过花甲,却坚守清贫,成天种菜拣柴维持生计。这位老道还有个习惯,就是不管风雨冬夏,每天早晚要登上游春亭子。他不是登高远眺,观赏西溪景色,而是在低头沉吟,仰天祈祷。诗人杜甫第一次来游春亭就遇见这位老道,看去他身躯魁伟,举止端庄,相貌不凡,但因为他是个哑巴,而无法答问。这天诗人杜甫来到游春亭,正在推敲他一首新作(诗)。他在亭子上踱来踱去。坚守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信条,在绞尽脑汁的苦思着。四处无人,一片寂静,很大的功夫,诗人杜甫猛地兴奋起来,激动地高声朗诵了一句“天地终无情”。他这一声响遏行云,惊得林园的群鸟乱飞叫。正在亭子下拣柴的老道听道这一诗句似有所悟,连手里拣的柴禾也忘了放下,急急忙忙赶上亭子,紧紧地拉住诗人杜甫的手,眼巴巴的盯着诗人,半会儿才艰难的呼出:“杜公!……”。哑巴老道突然开口说话使杜甫大吃一惊,不知该怎样应对才是,老道的嘴只是颤动,而说不出话,只是轻轻地问:“你……?”杜甫忙拉他在亭子当中,二人席地而坐,慢慢地叙谈起来。“杜公,你刚才朗读那‘天地终无情’的诗句解开我十几年的疑团啊!”老道对杜甫说:“我不是哑巴,我是不愿说话啊!我本是西域人。自幼好习武艺,实想报效朝廷,只为说了句实情话,触怒权贵,几乎丧命。幸遇王忠嗣大人究明冤情,才免一死。”诗人杜甫恭听看他的叙说。老道一下激动了,忽地站起来,嗓门也高了:“王大人就是这华州郑县人,他南征北战,耀武北漠。几年的功夫就担任了河西、陇右两节度使,又兼河东、朔方两节度职,身佩四将印,劲兵至地,控制万里啊!”老道越说越有劲,“王忠嗣是多么智勇双全的大将之才啊”。话语停了许久,他又坐在诗人杜甫的身边。“天宝初,皇上想取石堡城,王大人奏明圣上:以数万之命换取石堡,得之不足制敌,不得无害於国”。这全是实话,这…… 却不合上意,奸人从中挑唆,王大人命在旦夕之中,可他……”老道说不下去了。诗人杜甫听到这里,回忆起他在困居长安时曾听到过“王忠嗣怀有二心”的议论,不禁点头说道:“唔,原来如此。人言可畏,人言可畏……”。老道继续向诗人杜甫叙谈着:“王大人在这自身难保的危机关头,又向圣上谏言,安禄山有叛唐之谋”。这话又提醒了诗人杜甫,他想起十几年前和李白、高适同游梁宋,三人畅谈漫游,皆为看出安禄山有叛唐的野心而忧心忡忡。 “杜公,安禄山是大唐皇帝的宠儿,委重任,授兵权,宠极人臣,权倾天下。忠心耿耿的王忠嗣大人,为了保全社稷,不顾个人安危,可结果……”。王忠嗣遭贬这是世人皆知,二人都在不言不语的感叹和极大悲愤中。二人相对无话,许久杜甫轻轻地问:“那你……? ”老道沉痛的说:“自王大人被贬,我就来到他的家乡,在这里当了道士,想着他不久就会回来。谁能料到王大人他仅四十三岁就离开人间”。老道伤心地痛哭起来。杜甫也不知怎样安慰他,想起自己仕途坎坷,因谗言中伤,而被贬华州,也不禁与老道相对而泣。老道说:“我只有每日早晚登亭,悼念王忠嗣大人赤胆忠心的英灵回到他的故里。”老道极其哀伤的向杜甫表白自己的心思。杜甫对这位忠义之士肃然起敬,连称:“义士!义士!”老道谦逊的连连拱手道谢。 诗人杜甫愤怒地向老道劝说着:“自古忠贤工谋於国而拙於身者多矣,自古忠者不见信,而所信不忠,岂不亡乎!”老道恭听着诗人杜甫的议论,不禁频频点头。他二人相见恨晚,促膝长谈,不知什么时候才离开游春亭子。这就是后人传说“哑老道闻诗破戒律, 游春亭二人论英烈”的佳话。流传地点,杏林镇老官台、武家堡一带。讲述人,杨步荣、武西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