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文字眼 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瘀血在少腹不去。 二、组成 吴萸三两、当归 、川芎、芍药各二两,人参 、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三、方解 1、丹皮、桂枝、芍药,有桂枝茯苓丸之义,针对“瘀血在少腹不去”之面色黧黑、舌质紫暗、脉涩; 2、吴萸、人参、生姜(去大枣),有吴茱萸汤之义,针对太阴寒饮水湿证怕冷、小腹冷,白带异常、舌质白厚、脉弦滑、便稀溏; 3、麦门冬、人参、甘草(去大枣、粳米),有麦门冬汤之义,针对“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口干、舌质微黄、小便黄、手脚心热之阳明津亏证; 4、阿胶、当归、芍药、川芎,有胶艾汤之义,针对气血虚弱之疲倦、乏力、懒动(芎归胶艾汤去生地、艾叶) 、面色黄、月经量少、闭经或崩漏。 5、当归、川芎、芍药,针对“瘀血在少腹不去”,三味药物不但养血同时可以活血。 6、桂枝、芍药、当归、川芎、炙甘草、吴茱萸、生姜,相当于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本方含有桂枝汤、麦门冬汤、胶艾汤、桂枝茯苓丸、吴茱萸汤、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痕迹,可以认为本方是这些方剂相合并化裁而来。 四、辨证要点 1、月经不调、月经淋漓不尽、血色暗淡或有血块。 2、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口干。 3、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有腹胀感,小腹冷或是腿冷。 4、口唇干燥,舌质暗淡,脉涩。 5、少腹冷,腰沉重,白带多。 五、体质要求 全身状态:体形多瘦弱或中等,也有壮实不出汗者(加麻黄)。营养状态较差或中等,或有贫血,整体机能低下,有明显的虚弱表现,如精神萎靡不振、全身倦怠乏力、嗜卧、气短懒言、语音低微、头痛头晕、性欲淡漠等。冷证多见,尤以腰以下冷,如手足不温、胸背部、腰腹有冷感,腰腹冷痛,并多在经期加重,午后潮热、烦躁不安,或有汗出。 头面部:面容枯黄无华,多呈贫血貌,或潮红,或暗红,或有黄褐斑;口唇干燥、色淡,或有开裂,不少女性的毛发出现脱落、干枯、发黄,易于折断。还有的女性可会出现阴道炎、阴道干枯、瘙痒。 六、病机辨证 本方为太阴虚寒证(白带异常、腹痛等)夹杂阳明内热(烦躁、口干等)证,是寒热错杂的厥阴加瘀血证(舌下脉络紫暗,脉涩)。 七、临床运用 1、妇科主方:带下、月经不调、月经过少、崩漏(属于厥阴证者)、阴道出血淋漓不尽; 2、皮肤病:慢性皮肤病,久治不愈有唇口干燥、手掌烦热者可以考虑本方,荨麻疹、扁平疣、银屑病等(属于痰湿夹瘀血)全身皮肤枯燥、干燥、脱屑者也可运用本方; 3、口腔溃疡; 4、失眠; 5、脱发; 6、温经汤证但是体质壮实不出汗者,用温经汤加麻黄或是葛根予以治疗。 7、前列腺增生、阳痿、遗精等男科病。 8、乳汁不足:乳汁乃血之化生,瘀血内停,新血不生。 八、临床加减 1、患者出血情况很严重的时候,可以把阿胶的剂量用到20克,往往一剂药就止住血了。要特别注意的是:阿胶是煮好药后,趁汤药还热才加进去,融化了就可以服用了。 2、如果患者肚脐下面的小腹部疼痛,可以加大芍药的量,有芍药甘草汤之义,缓急止痛之效。 3、人参可以用党参替代。 4、如果患者还有便秘,可以加大当归的量,当归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5、遇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或去桂枝换肉桂或重用吴茱萸、桂枝,以增强散寒止痛作用;如遇气滞胀满、饭后胃肠不适者加香附、枳壳以理气消胀;淤血重者加桃仁、牛膝;痰湿重者去麦冬,加半夏、茯苓、白术,有小半夏汤加茯苓与苓桂术甘汤之义。 九、类方鉴别 芎归胶艾汤:由当归、川芎、生地、芍药、阿胶、艾叶组成。用于单纯血虚与血虚导致的出血证,不含阳明证;本方是厥阴证。 十、方歌 温经汤中吴萸三,半夏麦冬半升一。 其余二两各放齐,厥阴瘀血气血虚。 【医师简介】 邓文斌,男,1976年出生。擅长运用广义经方治疗妇女月经不调、月经量过多、过少、月经淋漓不尽、子宫肌瘤、不孕、痛经、黄褐斑、失眠、脱发、怕冷、手脚冰凉等女性常见疾病。 【转载需注明出处,违权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