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产界年中总结

 博志成地产观 2021-01-29

导语:2020年,对于身处地产圈的人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变革与破局,是最伟大的责任。

从高管职位变动、直播卖房、裁员潮、物业上市、新基建、地产“后浪“、地摊经济等热点跌宕起伏,暗潮涌动。这半年,地产人更是波澜不惊。

作者/ 小博君

出品/ 博志成地产观

高管职位变动
高管职位变动频繁,在地产行业并不是新鲜事儿,其中,有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暗含行业的变局。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5月,共有324位高管职位变动,内部换防频繁,有人趁势起,有人随浪沉底。企业的光环加持被弱化,个人能力及价值逐渐被凸显和关注。

与以前不同的是,离职和跳槽不再是这几个月里高管变动的主旋律。更多的是来自房企的委任、升任、调任等,从调整内容来看,不外乎两个关键词:区域合并和人事调整。

比如,世茂福晟、碧桂园、绿地香港等多家开发商企业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伴随而来就是一系列人事调整。

16万亿的市场,房地产行业仍然是“能赚钱“的行业,已经从粗放阶段进入精细化阶段,房企对精英人才的珍视与渴求,也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下半年,来自规模与业绩业绩目标的压力,也将会带来高管人事的变动。

直播卖房
在万物皆可被带货的时代,不管效果如何,拥抱直播至少表明了房企的求变态度。

年初,房企内部从员工到高管,纷纷转战到线上,开启“直播卖房”。继直播带货界的顶流主播薇娅2019年试水直播卖房之后,4月份后,各路明星渐次加入到这场特殊的直播带货游戏中。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万科、恒大、融创、保利、复地等在内的企业,今年已有超过20家房企尝试直播卖房,刘涛、李湘、佟大为、大张伟、汪涵等明星受邀加入其中。所谓直播卖房,其形式多以发放购房优惠券为主。

明星们要流量,开发商要销量,这是直播卖房遇到的尴尬,线上直播更适合标准化的产品,对于“一房一价”的非标准化的房子不是太适合,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房企公布具体的直播卖房转化率。

无论是网红主播还是明星,亦或是电商平台,因其本身拥有巨大的流量,起到的是一个流量中介的作用。“直播卖房”的商业本质,是一个流量转化的过程。

起到的宣传效果不容忽视。

直播带货、粉丝经济、私域流量、KOL投放,未来,地产人需要思考如何把后浪熟悉的互联网套路玩出花样和效果来。


物业上市

目前,物业管理行业仍然处于跑马圈地阶段,行业格局仍处变化之中,大型物业公司通过第三方拓展和收并购等方式扩大自己的管理规模。


房企拆分物业公司上市热度不减,自2018年初由雅生活开启以来,已经两年有余,期间大约23家房企拆分物业公司,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时至今日,这股热潮不仅毫无衰退迹象,反而在资本力量的助推下愈演愈烈。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前5个月,就有16家上市房企计划分拆物业平台赴港上市,其中有3家成功挂牌,8家递交了上市申请材料。

物业分拆上市一方面可为母公司造血,在融资环境普遍缩紧的当下,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进入“白银时代”的房企不断寻求在原有业务上进行创新与突破发展空间巨大。

物业企业上市后,将面临三大瓶颈:住宅业态毛利率低,缺乏新的盈利模式和利润增长点,数据亮点主要靠规模增长;关联业务随着房地产形势变化,支持力度减弱;行业生存环境和从业人员素质,制约创新发展。

上市后,除了扩大规模外,也要加强社区增值服务。其中,建立社区之间的平台是一大方向。通过机器代替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围绕“大健康、大教育、大社交”三大板块,构建生态社区,实现高附着力的服务。

裁员潮

房企裁员的消息一直未停止过。

“不是在裁员,就是在裁员的路上”、"今年的目标是活下去,争取不被裁员。”成为不少地产人无奈的真实写照。

在行业动荡期,房企最喜欢干,对组织架构进行变革,裁员降薪都是为了提升组织效能,这才是关键之所在。

行业正在向拥有规模和管理能力的房企倾斜红利,在周期与疫情共同的压力测试下,领军企业还将具有更多的资源聚集效应。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精干高效的组织、卓越的人才团队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房企要不断对组织架构、人员数量进行调整,以“变阵”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新的组织架构,往往能有效地鼓励区域集团整合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效率和利润水平。

企业内部人员,就要提升自身的实力,修炼内功,同时,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如果经受不住企业的考验,在潮水褪去之后,则成为了裸泳者,而最后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实力派。
地产“后浪”
据不完全统计,已在房企内任职的地产二代人数约40人,男女比例约4:1,且偏年轻化。房企创始人渐渐退居幕后,年轻的地产二代开始掌权。

合生创展集团董事会主席朱孟依之女朱桔榕接棒,年仅30岁。
佳兆业集团主席郭英成之子郭晓群获任为执行董事,年仅28岁。
福晟国际潘伟明之子潘浩然获任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年仅29岁。

年轻的地产二代开始掌权后,房企迎来崭新管理模式。

中南集团创始人陈锦石的女儿陈昱含,带领着一个家族氛围浓厚的企业去走向现代化管理,将董事长之位交给职业经理人。凭借着先进的管理思维,中南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现任中南置地董事长的她,还会带着中南走向另一个巅峰。

碧桂园的杨惠妍,在商业上颇有造诣。在进入公司后不久,就将企业的账面打理地井井有条。在她的带领下,碧桂园旗下的教育和物业板块成功上市。除此以外,她还热衷于公益和扶贫事业,在帮助贫困户的同时为更多人带来了就业的机会。

地产行业25-30岁的“青年才俊”是主力,此后随年龄段增长人数递减,35岁以内的人才占比总计70%,40岁以上的人才占比仅13%。

除房企二代外,不少凭借自身努力获得升任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碧桂园在实行的“未来领袖”计划中,其核心高管层不乏年轻的90后们。

诚然,一代人终将老去,二代青年正年轻。

新基建

从去年开始,“新基建”成为高层关注的重点,3月27日的政治局会议就专门提出了“扩大内需,启动新一轮基建”。

下半年乃至未来几年,通过投资拉动经济也许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新基建无疑是未来投资的主要方向,所谓的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相较于新基建,房地产是“旧基建”。过去一旦经济增长压力较大的时候,刺激房地产都是一个很好的路子,因为房地产的产业链较长,对经济拉动作用会很大。但是由于高房价引发的民生问题越来越显现,国家层面已经逐渐放弃把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而新基建是应时代而生,更具科技性和前瞻性。

“新基建”在业务内容上与地产行业仍有重叠融合的领域,这将是房地产企业分享新基建增量蛋糕的重要突破口。此外,传统地产商借助新基建构建的应用场景,将极大提升企业产品力,助力企业实现业务转型和竞争破局。

地摊经济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以往是“经济不景气,地产来救市”,如今是“经济不景气,地摊来救市”。“地摊经济”一夜之间火遍全国。

今年还有5174万农民工还未返城回到工作岗位上,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874万。

“地摊经济”的回归,切实帮助不少待业人员解决了燃眉之急。它不仅是保就业、保民生的暖心之举,更是各地经济复苏的缩影。

很多情况下,城市越大,对路边摊的容忍度就越低。鼓励地摊经济,并不意味着不进行城市管理。各城市在放开地摊经济的同时,做好精细化管理,不要因为管理有困难而选择“一刀切”,也不要过度泛滥而影响居民生活,要在“放”和“收”之前找到平衡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