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

 芝润斋 2021-01-30

关于“斗彩”的历史记载

第一个问题我先讲一下斗彩的定义还有它与青花五彩的区别。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造的瓷器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就是颜色釉瓷,另一类就是彩绘瓷。今年可能香港商务印书馆会出版10卷本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精品集》(英文版),它主要是可能要推广到欧美地区的这套书十卷书,陶瓷是两本,都是我主编的,其中一本就是颜色釉瓷,一本是彩绘瓷,我们就这么分的,两本,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套书。

彩绘瓷我们简称彩瓷,主要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这个粉彩现在一般的人都建议恢复它洋彩的名称。其中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属于釉下彩,粉彩、珐琅彩是属于釉上彩,而五彩我们注意它既有纯釉上五彩,就是全部都在釉上画的,还有一种就是釉下青花,给釉上诸彩各种彩相结合的叫青花五彩。由于斗彩也是属于釉下青花跟釉上各种彩相结合的彩瓷,因此我们如何给斗彩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呢?使之与青花五彩区别开来,把它俩区别开来,因为这两种东西都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结合,所以我们要它区别开来,这是研究斗彩瓷器的一个前提。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和五彩有什么区别

青花釉里红

那么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已经为世人所公认,但是斗彩这个名称大家注意,在明代文献当中你是找不到的,斗彩这个词在明代文献当中找不到,明代一些记述瓷器的书籍都把斗彩称作五彩,或者是青花间装五色。比如说明代天启年间刊行的谷泰撰的《博物要览》,这儿我申明一下,我们这个中国陶瓷史上也写错,这个《博物要览》很多人写文章写论文的时候也引用,都写成谷应泰撰,这是错误的,谷应泰跟谷泰是两个人,谷应泰写过《明史记事本末》。所以说这两个人名字因为差一个字,所以有的人就把他搞混了,也不知道最开始谁是始作俑者,后来人就这么跟着写。《博物要览》是谷泰撰的,不是谷应泰,这个一定要清楚,我们陶瓷史上也是搞错的。

这本书就提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较宣杯妙”。甚你看五彩葡萄,咱们今天都知道那肯定是斗彩,但是明代的《博物要览》就把它叫做五彩,它又说“五彩宣庙不如宪庙”,就是宣德时期的赶不上成化时期的。它说“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就不太好,这个彩比较厚,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它画得比较薄彩,也不那么艳,就是颇有画意。这是《博物要览》有这么一段话,它里面讲到成化的这种。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和五彩有什么区别

五彩葡萄杯

我们今天所谓的斗彩它当时叫什么呢?五彩。再比如说晚明人沈德符他有一部很著名的著作叫《万历野获编》,他里面提到说是“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间装五色, 为今古之冠, 如宣品最贵, 近日又重成窑, 出宣窑之上”。万历以前明代的人在收藏古董的时候,最开始主要是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这些窑收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关注明代早中期的景德镇窑厂烧造的这种瓷器,最开始都是关注什么呢?永乐宣德,尤其是宣德最贵。到了万历这个时期开始一直到清代,成化瓷器的价格超过宣德,成窑瓷器是最贵的,从万历开始有这么一个转变。它这里叫青花间装五色,它也不叫斗彩。

那么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宫廷档案当中仍然查不到斗彩这个名字,宫廷档案记载瓷器也很多,查不到这个名字。档案当中涉及成化斗彩的时候,使用的是成窑五彩,你看里面都是提到成窑五彩,比如说这是我们经常说的简称叫《活计档》,说5月13日,“雍正七年五月,十三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四月十六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交来成窑五彩瓷罐一件。”你看它不叫斗彩,成窑五彩瓷罐一件,说无盖没有盖。传旨,雍正皇帝下命令了,说做木样呈览。让做一个木的样,照着这个罐子做一个木头的样子拿给皇上看。钦此。于四月十二日做得画五彩木样一件,这木样上该画了五彩的图案。郎中海望呈览,拿给雍正皇帝看。奉旨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年希尧当时是内务府总管,他住在淮安关监管景德镇窑厂,他是督陶官,所以要叫年希尧添一盖,叫年希尧添一盖就是让年希尧交到景德镇窑厂来添一个盖,说照此样造几件,照这个样子造几件,说原样花纹不甚好,可说于年希尧往精细里改画。就是他认为原来那个成化斗彩罐上这个样子花纹不是很好,画得不是很细,所以他说让年希尧往精细里改画,于四月二十五日将成窑五彩罐一件并木样一件交年希尧家人郑旺持去,就拿走。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和五彩有什么区别

《南窑笔记》 张九钺

你看刚才讲到宫廷档案当中,也没有斗彩这个名称,我们现在查一下斗彩这个名最早大约成熟于雍正乾隆年间,我们中国陶瓷史上也是写的无名氏,过去好多人都讲是无名氏,实际上现在可以查到这个人,就是《南窑笔记》这个作者,他叫张九钺,大家记住。我们好多书上都是写无名氏撰《南窑笔记》,实际上他现在可以查到的,张九钺这个人生于康熙六十年,就是1721年,卒于嘉庆八年,1803年。《南窑笔记》不是很厚,但是它也是一部很重要的古陶瓷研究方面可以参照的文献。

这本书当中,彩色这一条当中提到说“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就成化、正德、嘉庆、万历都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它解释了“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说填者,什么叫填彩呢?“青料双钩花鸟”,用青花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它所谓的填彩就是整个图案都用双钩轮廓线了,上釉上完以后,再在釉上按轮廓线填完彩,它把这种叫做填彩再烧,再彩烧叫填彩。它说五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它所谓的五彩它讲了就是说在白瓷上面都是用釉上彩来画、填,钩线、填彩画出来的这种叫五彩。也就是说,《南窑笔记》张九钺认为的五彩就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纯釉上五彩他才叫五彩,明白吧?

那么晚清民国时期的谈瓷的书对斗彩的解释常常是以音相呼,望文生义,莫衷一是。除了斗彩这个名称以外,又出现了写成豆子的豆,黄豆的豆,豆彩,也有写成逗趣的逗,逗彩。比如说清末陈浏,就是寂园叟写的《陶雅》当中提到,说“何以谓之豆彩”。你看他写成豆子的豆对吧?说“豆者豆青也”。他解释豆是什么意思呢?豆青,颜色。“谓釉色之青如豆青者也”,他说釉色之青是豆青者也。咱们想像一下成化斗彩那个釉它哪是豆青?它是白色的,或者青白或者乳白。所以这个解释是不对的,而且说“豆之青者有深有浅,厥色亦至有不齐,大氏淡于康窑硬绿也。”那么“纯色曰豆青”,这还他继续说,“杂以他色曰豆彩”。这些解释都是没有根据的。说“康窑之仿明人物”,仿明代人物。“颇多绘画豆彩者,大氐杂彩花纹,独以豆青一色占其多数,故别其名曰豆彩。”而且他说“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遂有曰豆彩为逗彩者”,就是写成逗趣的逗,“言其彩色碎点如姘逗而成者也”,这是它的一种解释。 “亦名之曰斗彩”。写成斗争的斗,“言其杂彩鳞比,若斗者之争激烈也。”这些解释实际上他都没有根据。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和五彩有什么区别

《饮流斋说瓷》许之衡

还有民国初年刊行的许之衡撰的《饮流斋说瓷》,也是一部好多人经常引用的一部文献,它说“何谓豆彩?”也写成豆子的豆,说“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花纹当中以豆青色的为多,占十分之五六,所以叫豆彩。“或称斗彩”,写成斗争的斗。“谓花朵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逗彩”,写成逗趣的逗。“谓彩之骈连有同逗倂。实则市人以音相呼,辗转讹述,殊非正诠……”他也认为人们都是以音相呼,辗转讹述就是这种以讹传讹,殊非正诠就是不是属于正规的这种解释。这个许之衡也注意到这一点了。

那么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出版的《陶瓷大系——清代的官窑》一书,对斗彩的解释仍然是沿用了《陶雅》、《饮流斋说瓷》当中的观点,这本书当中说“斗彩,始自明成化时期,这是一种柔润,实有光泽的五彩,其淡绿色彩与蚕豆相似,故亦称豆彩。”所以说他也沿用了一些《饮流斋说瓷》和《陶雅》的解释,还是不够科学。

我认为晚清民国以来的一些陶瓷著述之所以将斗彩写成豆子的豆,黄豆的豆这个豆彩,进而望文生义将斗彩演义为豆青色釉底杂以他色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可能是由于明清官窑的斗彩瓷器大多深藏于宫中,外边的人难得一见,于是妄加推测、众说纷纭、或者是人云亦云。也有人认为斗彩中的斗字乃拼凑凑合之意,故豆彩即凑彩。这个还是比较有道理的,这个斗字在民间它有这个意思,就是凑的意思。有时候大家在一起斗一斗一个事,就大家在一起斗一斗实际上就是凑一凑的意思,它是有这个斗垄的意思。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和五彩有什么区别

斗彩瓷器

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斗彩中的斗字乃争斗之意,就是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各种彩争奇斗艳,这种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比如说《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当中,在描写吕方与郭盛厮杀的时候,它里面有斗彩中的斗字乃拼凑凑合之意,故豆彩即凑彩。“故园冬暮,山茶和梅蕊争辉。上苑春浓,李粉共桃脂斗彩。”你看它是一种争斗的意思,就是比高低的意思。

我认为以往的谈瓷之书对斗彩的诠释都不够准确,今天大量传世和出土的明清斗彩瓷器摆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深入研究斗彩瓷器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景德镇窑厂遗址大家知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成化斗彩瓷器的标本,有些已经复原了,把它修复起来的。正好跟大家透露一个消息,今年九月底故宫博物院跟景德镇人民政府将联合推出系列展览中的第二个展览,成化御窑瓷器的一个对比展,把故宫藏的成化御窑瓷器跟景德镇出土的对照展出。我们去年搞的明代的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今年要搞成化的一个大展,欢迎大家到时候去观赏这个展览。我现在也正在抓这件事情,还要出版图录,明年我们会搞弘治正德,后年会搞嘉靖、龙庆、万历这样明代的四个系列展览,就会到后年全部搞完,正好给大家透露这么一个消息,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但是我认为不能笼统地讲斗彩瓷器是烧于何时,因为斗彩瓷器存在一个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就是说斗彩瓷器萌发于宣德时期,成长于正统时期,成熟于成化时期。

第一个我先谈一下斗彩技法的萌芽,1988年11月景德镇珠山明代玉器厂遗址出土了一件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红绿黄紫等彩描绘莲池鸳鸯纹的宣德的瓷盘子。这个莲池鸳鸯纹在元代跟明代它有个名称大家注意都叫“满池娇”,那么西藏萨迦寺也收藏有同样纹样的宣德的瓷碗,有学者就是以这种器物为依据,提出斗彩瓷器是烧于宣德时期的观点。

但是据我观察,在彩绘技法方面,这种瓷器它是以,先用青花料在成型好的坯体上画水波和鸳鸯的双翅、还有头、眼、腿等部位,图案的其余部分它是用铁锥划出极细的轮廓线,用铁锥子划出来的轮廓线,不是用青花来钩的其余部分,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以后,再在釉上暗划的轮廓线填上红绿黄紫这些彩。显然这个技法与我们上述对斗彩瓷器的定义有所不同,而与青花五彩技法相似,因此我认为这种瓷器应该属于特殊的青花五彩瓷器。那么它在图案局部已经使用青花双钩轮廓线,以及先在釉下暗划图案线条,再在釉上按照暗划的轮廓线填彩的技法,确实是对斗彩工艺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这一类东西。因为看图片看不出来,看实物可以看出来,它这些线条都是用釉下锥子划出来的暗划线条,施了釉以后再在暗划的线条轮廓线内再填彩,所以它是一种特殊的青花五彩。我们刚才讲斗彩的定义一定是图案用青花双钩轮廓线,必须是。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和五彩有什么区别

“满池娇”

好,那么斗彩技法的发展我再谈一下。1988年11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以西明代玉器厂的西墙外的东司岭发现一个巷道,巷道当中堆满了瓷片,其中正统地层出土的一件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红绿黄紫等彩描绘莲池鸳鸯纹的碗,和这种碗的半成品,也就是只绘青花,还没施釉上彩的。传世品当中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这种碗的成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种描绘满池娇的就是莲池鸳鸯纹的瓷器,虽然承袭的宣德御窑瓷器,但是它的彩绘技法已经与宣德时期有所不同。它是先在成型好的坯体上以青花单线画花茎,而除了莲花朵以外的其他纹饰都以青花料双钩轮廓线,它不是用锥子尖来划了。经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补画矾红彩的莲朵,并按其他纹饰的青花轮廓线填以釉上黄绿紫彩等。

那么这种正统官窑瓷器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使我们明确了成化斗彩瓷器上那种最常用的双钩填彩技法在正统时期获得很大的发展,只是正统时期还没在莲花朵和花茎上双钩青花轮廓线,可以说离典型的成化斗彩瓷器只差一步之遥,因此我认为正统时期是斗彩瓷器的成长期,就是这种东西,大部分都是用青花轮廓线,只是这个红的莲朵还没有用钩线,全部都是用釉上彩画的。这是半成品是这个样子,你看就是莲花朵这个地方是空的,它也没有用锥子尖划轮廓线,也没有用青花钩轮廓线,这是它的底部。

第三个我再谈一下斗彩技法的成熟。那么1987年景德镇市珠山明代玉器厂遗址出土了一件成化早期彩绘的满池娇,就是莲池鸳鸯纹的盘,它的彩绘技法完全模仿了上述宣德五彩瓷碗和瓷盘,由此可见,成化早期的斗彩技法尚未达到成熟。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和五彩有什么区别

成化斗彩“满池娇”

那么考古挖掘获得的资料证实,图案完全采用双钩填彩成熟的斗彩瓷器应该说是烧于成化晚期。至于斗彩技法为什么会从宣德时期的釉下暗划图案轮廓,发展到釉下青花双钩图案轮廓?一般认为,是借鉴了元末明初比较盛行的铜胎掐丝珐琅,就是景泰蓝的工艺这种缘故。

那么斗彩技法至成化晚期被完善以后,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还有清代各朝都延续烧造,作为一个品种、产品各具时代特点,其中尤以明代成化斗彩瓷器受到的评价最高。

这是成化早期的画满池娇的盘子,这是景德镇窑厂遗址出土的。右边这一件是传世的,在台北故宫,成化早期的。左边这件是传世的,右边这一件就是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这个台北故宫还收藏这么一件属于景泰款的铜胎掐丝珐琅,所以斗彩技法应该是受了景泰蓝的这种工艺技法的影响。景泰蓝就是在铜胎上用这个铜丝把它焊上去,把这个图案的轮廓用铜丝钩出来对吧?表现出来叫掐丝。

第一个问题我先讲一下斗彩的定义还有它与青花五彩的区别。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造的瓷器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就是颜色釉瓷,另一类就是彩绘瓷。今年可能香港商务印书馆会出版10卷本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精品集》(英文版),它主要是可能要推广到欧美地区的这套书十卷书,陶瓷是两本,都是我主编的,其中一本就是颜色釉瓷,一本是彩绘瓷,我们就这么分的,两本,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套书。

彩绘瓷我们简称彩瓷,主要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这个粉彩现在一般的人都建议恢复它洋彩的名称。其中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属于釉下彩,粉彩、珐琅彩是属于釉上彩,而五彩我们注意它既有纯釉上五彩,就是全部都在釉上画的,还有一种就是釉下青花,给釉上诸彩各种彩相结合的叫青花五彩。由于斗彩也是属于釉下青花跟釉上各种彩相结合的彩瓷,因此我们如何给斗彩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呢?使之与青花五彩区别开来,把它俩区别开来,因为这两种东西都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结合,所以我们要它区别开来,这是研究斗彩瓷器的一个前提。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和五彩有什么区别

青花釉里红

那么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已经为世人所公认,但是斗彩这个名称大家注意,在明代文献当中你是找不到的,斗彩这个词在明代文献当中找不到,明代一些记述瓷器的书籍都把斗彩称作五彩,或者是青花间装五色。比如说明代天启年间刊行的谷泰撰的《博物要览》,这儿我申明一下,我们这个中国陶瓷史上也写错,这个《博物要览》很多人写文章写论文的时候也引用,都写成谷应泰撰,这是错误的,谷应泰跟谷泰是两个人,谷应泰写过《明史记事本末》。所以说这两个人名字因为差一个字,所以有的人就把他搞混了,也不知道最开始谁是始作俑者,后来人就这么跟着写。《博物要览》是谷泰撰的,不是谷应泰,这个一定要清楚,我们陶瓷史上也是搞错的。

这本书就提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较宣杯妙”。甚你看五彩葡萄,咱们今天都知道那肯定是斗彩,但是明代的《博物要览》就把它叫做五彩,它又说“五彩宣庙不如宪庙”,就是宣德时期的赶不上成化时期的。它说“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就不太好,这个彩比较厚,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它画得比较薄彩,也不那么艳,就是颇有画意。这是《博物要览》有这么一段话,它里面讲到成化的这种。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和五彩有什么区别

五彩葡萄杯

我们今天所谓的斗彩它当时叫什么呢?五彩。再比如说晚明人沈德符他有一部很著名的著作叫《万历野获编》,他里面提到说是“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间装五色, 为今古之冠, 如宣品最贵, 近日又重成窑, 出宣窑之上”。万历以前明代的人在收藏古董的时候,最开始主要是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这些窑收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关注明代早中期的景德镇窑厂烧造的这种瓷器,最开始都是关注什么呢?永乐宣德,尤其是宣德最贵。到了万历这个时期开始一直到清代,成化瓷器的价格超过宣德,成窑瓷器是最贵的,从万历开始有这么一个转变。它这里叫青花间装五色,它也不叫斗彩。

那么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宫廷档案当中仍然查不到斗彩这个名字,宫廷档案记载瓷器也很多,查不到这个名字。档案当中涉及成化斗彩的时候,使用的是成窑五彩,你看里面都是提到成窑五彩,比如说这是我们经常说的简称叫《活计档》,说5月13日,“雍正七年五月,十三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四月十六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交来成窑五彩瓷罐一件。”你看它不叫斗彩,成窑五彩瓷罐一件,说无盖没有盖。传旨,雍正皇帝下命令了,说做木样呈览。让做一个木的样,照着这个罐子做一个木头的样子拿给皇上看。钦此。于四月十二日做得画五彩木样一件,这木样上该画了五彩的图案。郎中海望呈览,拿给雍正皇帝看。奉旨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年希尧当时是内务府总管,他住在淮安关监管景德镇窑厂,他是督陶官,所以要叫年希尧添一盖,叫年希尧添一盖就是让年希尧交到景德镇窑厂来添一个盖,说照此样造几件,照这个样子造几件,说原样花纹不甚好,可说于年希尧往精细里改画。就是他认为原来那个成化斗彩罐上这个样子花纹不是很好,画得不是很细,所以他说让年希尧往精细里改画,于四月二十五日将成窑五彩罐一件并木样一件交年希尧家人郑旺持去,就拿走。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和五彩有什么区别

《南窑笔记》 张九钺

你看刚才讲到宫廷档案当中,也没有斗彩这个名称,我们现在查一下斗彩这个名最早大约成熟于雍正乾隆年间,我们中国陶瓷史上也是写的无名氏,过去好多人都讲是无名氏,实际上现在可以查到这个人,就是《南窑笔记》这个作者,他叫张九钺,大家记住。我们好多书上都是写无名氏撰《南窑笔记》,实际上他现在可以查到的,张九钺这个人生于康熙六十年,就是1721年,卒于嘉庆八年,1803年。《南窑笔记》不是很厚,但是它也是一部很重要的古陶瓷研究方面可以参照的文献。

这本书当中,彩色这一条当中提到说“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就成化、正德、嘉庆、万历都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它解释了“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说填者,什么叫填彩呢?“青料双钩花鸟”,用青花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它所谓的填彩就是整个图案都用双钩轮廓线了,上釉上完以后,再在釉上按轮廓线填完彩,它把这种叫做填彩再烧,再彩烧叫填彩。它说五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它所谓的五彩它讲了就是说在白瓷上面都是用釉上彩来画、填,钩线、填彩画出来的这种叫五彩。也就是说,《南窑笔记》张九钺认为的五彩就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纯釉上五彩他才叫五彩,明白吧?

那么晚清民国时期的谈瓷的书对斗彩的解释常常是以音相呼,望文生义,莫衷一是。除了斗彩这个名称以外,又出现了写成豆子的豆,黄豆的豆,豆彩,也有写成逗趣的逗,逗彩。比如说清末陈浏,就是寂园叟写的《陶雅》当中提到,说“何以谓之豆彩”。你看他写成豆子的豆对吧?说“豆者豆青也”。他解释豆是什么意思呢?豆青,颜色。“谓釉色之青如豆青者也”,他说釉色之青是豆青者也。咱们想像一下成化斗彩那个釉它哪是豆青?它是白色的,或者青白或者乳白。所以这个解释是不对的,而且说“豆之青者有深有浅,厥色亦至有不齐,大氏淡于康窑硬绿也。”那么“纯色曰豆青”,这还他继续说,“杂以他色曰豆彩”。这些解释都是没有根据的。说“康窑之仿明人物”,仿明代人物。“颇多绘画豆彩者,大氐杂彩花纹,独以豆青一色占其多数,故别其名曰豆彩。”而且他说“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遂有曰豆彩为逗彩者”,就是写成逗趣的逗,“言其彩色碎点如姘逗而成者也”,这是它的一种解释。 “亦名之曰斗彩”。写成斗争的斗,“言其杂彩鳞比,若斗者之争激烈也。”这些解释实际上他都没有根据。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和五彩有什么区别

《饮流斋说瓷》许之衡

还有民国初年刊行的许之衡撰的《饮流斋说瓷》,也是一部好多人经常引用的一部文献,它说“何谓豆彩?”也写成豆子的豆,说“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花纹当中以豆青色的为多,占十分之五六,所以叫豆彩。“或称斗彩”,写成斗争的斗。“谓花朵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逗彩”,写成逗趣的逗。“谓彩之骈连有同逗倂。实则市人以音相呼,辗转讹述,殊非正诠……”他也认为人们都是以音相呼,辗转讹述就是这种以讹传讹,殊非正诠就是不是属于正规的这种解释。这个许之衡也注意到这一点了。

那么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出版的《陶瓷大系——清代的官窑》一书,对斗彩的解释仍然是沿用了《陶雅》、《饮流斋说瓷》当中的观点,这本书当中说“斗彩,始自明成化时期,这是一种柔润,实有光泽的五彩,其淡绿色彩与蚕豆相似,故亦称豆彩。”所以说他也沿用了一些《饮流斋说瓷》和《陶雅》的解释,还是不够科学。

我认为晚清民国以来的一些陶瓷著述之所以将斗彩写成豆子的豆,黄豆的豆这个豆彩,进而望文生义将斗彩演义为豆青色釉底杂以他色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可能是由于明清官窑的斗彩瓷器大多深藏于宫中,外边的人难得一见,于是妄加推测、众说纷纭、或者是人云亦云。也有人认为斗彩中的斗字乃拼凑凑合之意,故豆彩即凑彩。这个还是比较有道理的,这个斗字在民间它有这个意思,就是凑的意思。有时候大家在一起斗一斗一个事,就大家在一起斗一斗实际上就是凑一凑的意思,它是有这个斗垄的意思。

“斗彩”的起源和发展,和五彩有什么区别

斗彩瓷器

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斗彩中的斗字乃争斗之意,就是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各种彩争奇斗艳,这种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比如说《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当中,在描写吕方与郭盛厮杀的时候,它里面有斗彩中的斗字乃拼凑凑合之意,故豆彩即凑彩。“故园冬暮,山茶和梅蕊争辉。上苑春浓,李粉共桃脂斗彩。”你看它是一种争斗的意思,就是比高低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