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学——血证(一)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1-01-30

1.患者鼻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疗宜选

A.白虎汤

B.玉女煎

C.泻白散

D.茜根散

E.化肝煎

2.鼻衄,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者,首选

A.大柴胡汤

B.泻心汤

C.黛蛤散

D.龙胆泻肝汤

E.滋水清肝饮

3.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喜饮,口臭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治法应选用

A.滋阴清火,凉血止血

B.滋阴润肺,凉血止血

C.清肺泄热,凉血止血

D.清热润肺,凉血止血

E.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胃热炽盛证的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2、【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肝火上炎证的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胃热炽盛证的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要点五 血证
 

(一)辨证要点


首先辨病证的不同。如从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与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与血淋之别;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痔疮之异。应根据临床表现、病史等加以鉴别。
 
其次辨脏腑病变之异。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例如同属鼻衄,但病变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别;齿衄有病在胃及在肾之分;尿血则有病在膀胱、肾或脾的不同。
 
再次辨证候之虚实。一般初病多实, 久病多虚;由火热迫血所致者属实,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甚至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
 

(二)治疗原则


对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另要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药。应针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虚实及病情轻重而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以下分别叙述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七种血证的辨证论治。


 
1.鼻衄鼻腔出血,称为鼻衄,它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但也可因阴虚火旺所致。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
 
(1)热邪犯肺证
 
证候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证机概要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丹皮、白茅根、旱莲草、侧柏叶。
 
加减: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清泄肺热;阴伤较甚,口、鼻、咽干燥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肺。(2)胃热炽盛证
 

(2)胃热炽盛证


证候: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证机概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石膏、知母、地黄、麦冬、牛膝、大蓟、小蓟、白茅根、藕节。
 
加减:热势甚者,加山栀、丹皮、黄芩清热泻火;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泄热;阴伤较甚,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养胃生津。
 
(3)肝火上炎证
 
证候: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证机概要:火热上炎,追血妄行,上溢清窍。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苓、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
 
加减:若阴液亏耗,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可去车前子、泽泻、当归,酌加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凉血止血;阴虚内热,手足心热,加玄参、龟甲、地骨皮、知母滋阴清热。
 
(4)气血亏虚证
 
证候: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晚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阿胶、仙鹤草、茜草。
 
对以上各种证候的鼻衄,除内服汤药治疗外,鼻衄当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①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②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③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


 

(一)辨证要点


2.齿衄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宜。以阳明经脉人于齿龈,因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
 
(1)胃火炽盛证
 
证候: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机概要: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丹皮、水牛角、大黄、黄连、黄芩、连翘、当归、甘草、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
 
加减:烦热,口渴者,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2)阴虚火旺证
 
证候: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茜草根、黄芩、侧柏叶、阿胶。
 
加减: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藕节以加强凉血止血的作用。虚火较甚而见低热、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知母清退虚热。


 
3.咳血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1)燥热伤肺证
 
证候: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证机概要: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桑叶、栀子、淡豆豉、沙参、梨皮、贝母、杏仁、白茅根、茜草、藕节、侧柏叶。
 
加减:兼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银花、连翘、牛蒡子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津伤较甚,而见干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咳出,苔少,舌红乏津者,可加麦冬、玄参、天冬、天花粉等养阴润燥;热势较甚,咳血较多者,加连翘、黄芩、白茅根、芦根、三七粉(冲服)。
 
(2)肝火犯肺证
 
证候: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常用药:青黛、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海蛤壳、甘草、旱莲草、白茅根、大蓟、小蓟。

加减:肝火较甚,头晕目赤,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清肝泻火。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3)阴虚肺热证
 
证候: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药: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当归、白芍、贝母、甘草、白及、藕节、白茅根、茜草。
 
加减:本证可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反复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收敛固涩。


编辑:六月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