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有度:读书之妙,贵在“三要”】

 昊晟堂 2021-01-31
读书贵在抓特色

“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又难。”这是民国时期名医陆士谔发出的感叹。正因为难,必须苦读;正因为难,又必须巧读。巧读者,讲究读书的方法也。巧读的诀窍,最关键的就是一句话:读书贵在抓特色。下面谈谈我反复阅读《医学心悟》的心得——《医学心悟》的四大特色。

1.有的放矢  切中时弊

《医学心悟》首卷以“医中百误歌”为先导,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医中之误有百端,漫说肘后尽金丹,先将医误从头数,指点分明见一斑。”
针对有些时医妄用温补治实火,滥施攻泻治虚火的毛病,程钟龄又写了“火字解”篇,并在凡例中强调说:“虚火可补,实火可泻,若误治之,祸如反掌。”
针对“时医更执偏见,各用一二法,自以为是,遂至治不如法,轻病转重,重病转危,而终则至于无法。”程氏又对“医门八法”进行了详尽论述。而阐发的重点,均是针对“用之不当”的时弊。例如清法,就分析了误用的四种情况:“有当清不清误人者,有不当清而清之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分内伤外感以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证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又如汗法,也指出误用的五种情况,对于其他各法都分别指出种种误用的弊端。
2.汇通各家  取其精华
对于金元四大家,程氏认为虽然均有重大贡献,但又都有偏而不全的缺点。如“河间论温热及温疫,而于内伤有未备”,而“东垣详论内伤”,但对“阴虚之内伤,尚有缺焉”。因此,他主张汇通各家学说,取长补短,如将东垣之补气与丹溪之养阴合之,则对于内伤的论治就比较全面了。

程氏善于吸取各家之长,不仅在《医学心悟》中论述全面,而且临床疗效也大为提高。正如他的学生吴体仁所说:“吾师钟龄先生,博极群书,自《灵》、《素》、《难经》而下,于先贤四大家之旨,无不融会贯通,以故病者虽极危笃,而有一线之可生,先生犹能起之。”

3、看似平淡  确有效验

程氏遣方用药,看似平淡无奇,用之确有效验。例如所创名方止嗽散,迄今仍为最常用的治咳良方。据报道,以止嗽散为基础方,治疗外感咳嗽280例,包括上感、支气管炎及肺炎,结果治愈273例,占97.5%。程氏创制的其他方剂,如治瘰疬的消瘰丸、治痰湿眩晕的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疗效均颇确实。
程氏尤其善于借鉴前人的验方,加以创新,灵活变通而用之,常能取得更高的疗效。如程氏加味香苏散,即由《和剂局方》香苏散加味而成,程氏柴葛解肌汤、程氏蠲痹汤、程氏萆薢分清饮、程氏透脓散等方,只要用之得当,疗效皆佳。这些方剂都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所以程氏的受业门人指出:“大抵方药一衷诸古,而又能神而明之。”
4、提纲挈领  执简驭繁
程氏认为,治病首先需要推求病因,所以特别提出“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阳虚、阴虚、伤食。总而言之,十九字不过内伤、外感而已。”纲目何等分明,示人执简以驭繁。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学术的精髓。程氏认为:“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寥寥数语,将辨证论治概括无余,何等精要,执简驭繁。

总而言之,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很有特色,尤多创见,倘能细心领悟,用于指导临床,幸莫大焉!

读书贵在悟精要
前贤说得好: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做学问,贵在“知其要”,读书籍,贵在“悟精要”。粗读一书,就应抓住其要点,进而细读,更应悟其精要。
笔者反复研读《伤寒论》,对其精要的感悟就是八个字:八纲辨证,八法论治。
仲景《伤寒论》,创辨证之纲领,定论治之准则,组方严谨,遣药精当,理法方药一线贯穿,辨证论治环环紧扣,形成一套独特的八纲八法证治体系。
《伤寒论》的辨证纲领究竟是什么?
《伤寒论》沿用了《素问·热论》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名,且以“辨太阳病……”,“辨阳明病……”等作为篇名,所以古今医家大多认为“六经”是本书辨证的总纲。然而,对“六经”的真义仲景并未阐发,注家自成无已以下,或从经络、脏腑释义,或从经界、病位立说,甚则还从气化大加发挥。但细观本书原文,无一言提及气化,涉及经络者寥寥,惟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者,比比皆是。在397条中,明确标示八纲内容的条文,几达三分之一;其他条文,虽未明言八纲,亦多意寓其中。
仲景沿用《内经》的“六经”分病,其意实为八纲辨证。早在明代《医林绳墨》第一卷“伤寒”章中,即已明确指出:“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近人陈逊斋氏在《伤寒论改正并注》的序言中则进一步认为:“六经者,乃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代名词也。”笔者认为,《伤寒论》的辨证核心,就是八纲辨证。
证之临床实际,对于外感疾病,必须着重运用八纲,才能辨证准确,论治恰当。若仅以“六经”分病,而不着重运用八纲辨证,则论治无从下手。例如,仅定为太阳病,而不辨别其表虚、表实,则无从确立解肌或发汗的治法;仅定为少阴病,而不辨别其虚寒、虚热,又怎能确定扶阳或养阴的治法?!
《伤寒论》运用八纲均着眼于“辨”,而辨证的重点,一是确定病位,二是判明病性。例如,“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或称“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即是辨别病位的在表、在里或在半表半里。“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则是辨别病性的属阴属阳。“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又是辨别病性的属寒属热。而“发汗后恶寒,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则是辨别病性的属虚属实。
确定病位与判明病性,必须相互结合,才能全面反映病证特色,所以书中单一标明“表证”、“热证”、“阳证”等证型者较少,而标明为复合证型者甚多,诸如“表有热”、“里有热”、“虚有寒”、“瘀热在里”、“热结在里”、“寒湿在里”、“阳绝于里”,或“表里俱热”、“表里俱虚”、“阴阳俱虚”等等。此外,更有种种错综复杂的证型,诸如“表虚里实”、“表热里寒”、“里寒外热”等等。
《伤寒论》运用八法,均以八纲为立法依据。表证当用汗法,所以说:“病在表,可发汗”、“表未解也,可发汗”。里证则须根据病位的上下,以及病性寒热虚实的不同,而酌情选用吐、下、清、消、补诸法。邪结胸中的里实证,宜用吐法,所以说:“病在胸中,当须吐之。”邪结胃肠的里实证宜用下法,所以说:“此为实也,急下之”、“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热证当用清法,如“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寒证又用温法,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虚证当用补法,如“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尤须指出者,仲景用方,皆以八法统之,而八法的应用,又与八纲紧密相连,从而使辨证论治一线贯穿,理法方药,环环紧扣。概括说来,表证当用汗法。表寒实证宜辛温峻汗,用麻黄汤为主方。表寒虚证,则宜解肌发汗,用桂枝汤为主方。半表半里证,当用和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里实热证,当用清、下两法,或选白虎汤清气泄热,或选承气汤泻下实热。里虚寒证,当用温法,或以理中汤温中祛寒,或以四逆汤温肾回阳。里虚热证,当用清补之法,或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养阴清热,或用竹叶石膏汤补气和胃、清泄余热。

总而言之,我想强调说明一点:《伤寒论》首创辨证论治诊疗体系,而八纲辨证、八法论治就是这一体系的核心。抓住这个主轴来研究《伤寒论》,不仅能提纲挈领,执简驭繁,而且更易理解和掌握这个证治体系,便于临证运用。

读书贵在巧运用

读书抓特色,读书悟精要,都是为了巧运用。在我研习中医的近60年中,阅读次数最多的书籍就是《医学心悟》。此书虽小,但对我的帮助却很大。

该书独具匠心,将《医中百误歌》放在首卷,作为开篇之作,发人深省,启发我深入思考,分析医中致误之因,探讨防止医误之道,进而联合几位同道反复研讨,讲医理,举案例,终于写成独具特色的《医中百误歌浅说》,深受读者欢迎。

我细细品读该书《医学心悟·咳嗽》一节,程氏称“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而“肺有火,则风邪易入,治宜解表而清肺火”,实为精辟之论,这又启发我以“寒包火”咳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开发出特色独具的专治寒包火咳的新药“麻芩止咳糖浆”,卓有疗效,深受医者和病人欢迎。

 附方:麻芩止咳方

来源:马有度教授经验方
组成:麻黄10g  黄芩15g  苏叶10g 防风10g 鱼腥草30g 连翘15g 桔梗10g 法夏10g  杏仁10g  紫菀10g 粟壳5g 甘草10g
适应症:本方散寒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主治 “寒包火”咳,症见咳嗽,气喘,痰粘稠,色白或黄,恶寒发热,身痛,口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滑。适用于感冒咳嗽、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而有“寒包火”咳见症者。
使用方法:以上为成人剂量,水煎煮,每日温服三次。本方已制成中成药“麻芩止咳糖浆”,每次服10~20毫升,每日3次。
临床疗效:多年来以汤剂治疗“寒包火”咳,屡用屡验,继而由重庆华立武陵山制药有限公司采用现代制药工艺制成“麻芩止咳糖浆”,药理实验证明,确有显著的抗炎、祛痰、镇咳、平喘、抑菌等多种功效。又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观察。本糖浆治疗证属“寒包火”咳的急性支气管炎总有效率为93.3%;治疗证属“寒包火”咳的慢支炎急性发作总有效率为95.05% 。
典型病案:李某,卫生局长,患咳甚剧,经静脉输入抗生素和口服多种止咳药仍剧咳不减,其临证表现属“寒包火”咳,后闻讯此药正在试验,便索去服用,咳出大量痰液,咳嗽顿减,喜出望外,在新药初审会上他还以典型病例到场现身说法。
按语:麻芩止咳方的由来,一是仔细分析古今医家治咳名方的精华,一是经过自己多年治咳成败的亲身体验,反复筛选,创新而成。
全方分为四组药物。第一组药物,针对在表之风寒,以麻黄为首,辛温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辅以苏叶、防风之后,散寒宣肺之力更强,使寒邪不再束肺,肺气得宣,不致上逆,咳喘自缓。这是遵循中医药理论治疗“寒包火”咳的第一要着,着重一个“宣”字。第二组药物,以黄芩为首,辅以鱼腥草和连翘,清肺解毒之力更强,肺热得清,肺气亦清,咳嗽自减,这是治疗“寒包火”的第二要着,突出一个“清”字。第三组药物,选桔梗宣肺祛痰,配法夏燥湿除痰,合而增强排痰之力,并能化解痰与火热相结,防止痰热阻肺,这是按照中医治咳先治痰的原则,体现一个“化”字。第四组药物,用杏仁、紫菀和少量粟壳肃肺止咳,体现一个“降”字。前三组药物,散寒宣肺,清热化痰,针对病因病机,重在治本。辅以第四组药物降逆止咳,兼治其标,奏效更佳。

先生对清代普明子《心悟》一书独有情衷,获益不少其家传秘方,验其临证,多获奇效,重复论证,付之科研,开发产品,功效惠民。 【麻芩止咳糖浆方解】 麻黄之轻虚入肺,以治肺管积塞喘哮而中空通心脉使道而可汗排毒。 黄芩泻心安肺,利咽膈治热嗽为妥。 甘草桔梗治少阴咽急慢痹而化脓可用。 杏苏为治凉燥犯肺咳嗽之常品。 紫菀桔梗防风为止嗽散之要品。 半夏杏仁为宣肺化痰降饮之金方。 米壳止咳有一粒金丹之称。 著名马有度创制麻芩止咳方,得仲景之奥旨,集众家之长,匠心独运,著方成春,普济大众。

马有度教授耄耋之年,笔耕不辍,口讲指授,身先士众,引领巴渝马派传承为我辈善于读书第一人。 可谓先生一生读书、治学、育人有道。 一,其学,“有的放矢 切中时弊”尊师重道,道术并重,主题鲜明,多获奇效。 二,其医,“汇通各家 取其精华”博采众长,集腋成裘,精华传承,科普先锋。 三,其方,“看似平淡 确有效验”化平淡为神奇,解日用而非凡。 四,其法,“提纲挈领 执简驭繁”。 先生于讲读中每用提纲挈领,探本溯源,娓娓道来,学子则如获至宝,醍醐灌顶。 先生于临床遇奇难杂症中独处藏病,力排众议,执简御繁,每获良验。


原载《重庆名医证治心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