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38)-如何提高经方临床疗效(1)

 风清阳hr 2023-04-11 发布于河南

我们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如说之前听过一个例子,一个人在森林里边看到一个工人,拿着一把破斧头在砍树,然后砍了半天一棵树没砍到,你就会上前给他说,你为什么不停下来?把你的斧头磨一磨?然后伐木工人说,我连砍树的时间都不够,还有时间去磨刀。大家想一想这个道理说明什么?你刀不快的时候,你费的力气更多,但是你的效率反而更低。如果你把斧头磨锋利了,那么花更少的时间,你的效果就会提升、更快。所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砍柴就是我们的临床疗效。

磨刀是什么?把我们的临床能力提升了一下。磨的什么刀?就是抓住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我们大家想想,我们大多数都是中医内科医师,那么内科医师是什么?主要是用方剂来治疗(疾病)的。当患者走进你的诊室,坐在你的面前,说大夫我生病了,然后我们就要问,你哪不舒服?然后通过望闻问切,把四诊信息采集之后,我们望、闻、问、切,然后在脑海中得出一个证,这个证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辨证论治的证,证其实包含两个要素,包含一个病位,包含一个病性。

比如我们经常说,你这个人是肺火,你这些人是肝火旺,你这人是个脾虚,大家想想,脾虚也好、肺热也好,心火、肝火、包括肾虚,里边有没有病位?只不过我们经常用的是脏腑辨证,心肝脾肺肾它是病位。而虚实、寒热,这是病性。

以任何一个诊断都离不开病位和病性、病位和病性就像地图上的经度和纬度一样,经纬相交,他才能确定一个诊断,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诊断都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当我们把病位病性确定了,诊断明确了,好,有了诊断之后,我们下一步干嘛?下一步就是确定治则治法了。根据治则治法,我们才能确定最终的一个方药加减,最终我们才结合什么?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最后完成一张处方,那么患者高高兴兴的拿着这张处方回家吃药了。诊疗过程到此完结,大家想想,我们临床当中看病是不是不断的在重复这样的临床过程呢?

好,我们反推一下,如果我们倒推的话,患者这张方子是怎么出来的?方从法出。好。法又是怎么确定的?法随证立。所以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什么处于最关键最根本的位置?

那就是证处于最关键的位置。大家可以想想,如果证诊断错了,你的法还会对吗?法的方向错了,你的方子还有疗效吗?都通通是没有的。所以在临床过程中什么最重要?就是辨证处于最关键的位置。

我们说北京协和医院水平最高,那么说你如果遇到一个疑难杂症,你没办法治疗的时候,你就会想,我为什么没办法治疗?是因为这个病你诊断不清楚,对吧?他疑难杂症,疑难杂症就疑难在,你不知道他是什么病,你也不知道他是什么证,所以你无从下手。一旦你能明确了这个病的诊断,明确了病的中医的证,你应该就会治疗了。

所以我们说,这个患者我诊断不清,疑难杂症,你去上级医院,比如说西医的,去了北京协和医院之后,专家给你明确诊断了,回来之后,我们都会治疗了。所以小大夫跟大大夫,小医院跟大医院的最关键的区别点不在于水平高低,就在于你能不能把疑难杂症给诊断清楚,你能够诊断清楚,好,那你就是个大师。如果你诊断不清楚,你就是个一般的医生大夫。

所以通过今天我们的剖析,大家会发现,怎么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临床疗效?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把我们对疾病的诊断的能力给提高上来。而我们中医的诊断,就是辨证论治的证。大家想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一个是整体观念,第二个就是辨证论治。所以我们反复强调的辨证,中医学大原则是辨证,那落到我们经方上辨什么?分成两个具体步骤,第一,先辨六经。第二,即辨方证,所以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这就是我们的经方的临床思维。

那我们临床当中到底是从辨病学起,还是从辨证学起?

世间的病有千千万,就像我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样,它是一个新的疾病,我们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西医没有经验,我们中医也没有经验。那我们中医能不能治疗?我们说是能治疗,为什么?我们不关注你是病毒细菌,还是非典型病原体,还是针对什么的?

我们只把这些致病因素统统称为邪气,人体的抵抗能力我们称之为正气、正邪交争,他就会有一系列的症状反应,我们是通过这些症状反应来看,判断出它的病位,判断出它的病性。只要能确定病位,确定病性了,我们中医诊断的证是不是就能确定了?

证确定了你还不会治吗?因为我们学的就是辨证论治,所以我们按照我们的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是能够治疗的,至于以后再有其他的新发的传染病,我们依然能够治疗。以前能治,现在至将来同样能够治。如果你要跟着西医的病名跑的话,这个疾病层出不穷,每一种病,你要掌握一种经验,而病有千千万,病毒始终变异,你跟着病的屁股后面走,你永远也追不上它的脚步。因此我们中医的原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无论何种疾病,我们就坚持辨证论治,而我们辨证最重要的就是八纲辨证。

在《医宗金鉴》中,曾经有这样的话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不管你什么疾病,不管你症状千变万化,从病位而言离不开表里,从病性而言离不开阴和阳。这不就是八纲辨证吗?

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的另外一个意思,是不是说八纲辨证可以辨治世间一切疾病。我们看我们现在的中医内科学是跟着西内科学的屁股后面编写的,完全是按照病种的,尤其现在是按照脏腑辨证,首先分为肺系、肝系、脾系、心系、肾系等等。

每个系下边又有很多病种,比如说在肺系疾病,有感冒、咳嗽、风温肺热、哮病、喘证、肺胀、肺痿、肺痈、肺痨,每一个病名下面又给你分几个证型,比如说肺系疾病下边有9个具体的病名,每个病名里边再给你分5个具体的证型,好,光肺系病症,你要掌握5*9=45个证,掌握5*9=45个方。那么再乘以五脏,你想一个中医内科学下来,你要掌握200多个证,200多个方,最后你就会觉得中医太难学了。因为谁也不可能把200多个方、200多个证记得牢牢清楚。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医院校毕业的人毕业之后不干中医了,因为他觉得中医太难学了。我们换一种角度,如果从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世间的病位只有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世间的病性只有阴证和阳证。这么下来世间只有6个证,6个证对应的就是6个治法。这样中医变得是不是很简单了?

什么是临床思维?当临床当中你看到一个患者,通过望闻问切,到脑海中你思考,最终直到你给患者开具一张处方。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你脑海当中想的是什么?这就是临床思维。

我们看经方的定义,在《汉书·艺文志》当中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我们会发现什么是中医治病?无非是用药石的寒热温凉来调整人体的寒热温凉,同时要判别病位的浅和深。

寒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不就是我们中医最基本的治法吗?疾病的浅深不就是我们八纲当中病位在表在里吗?所以大家看“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其实就包含了我们八纲辨证的思想。至于后面的“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是不是就犯了我们八纲辨证,治法的错误问题呢,应该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你治疗反了。那就是我们的八法治疗错误,所以经方跟八纲密切相关。

我们再看张景岳曾经在《景岳全书》里边指出“阴阳为医道之纲领”、“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在这里又提出一个6变的观点,6变是什么呢?表里、寒热、虚实,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明此六辨。好,六变加阴阳,请问是不是我们所谓的八纲?则天下之病,故不能出此八者。

这里再次反复强调,天下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你什么疾病变来变去,你病性离不开阴阳、寒热、虚实,病位离不开表和里,当然我们在表和里当中再加入一个半表半里,《医学心悟》也说,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

陈修园说了“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庸医之杀人,不过能错认此阴阳。

大家想,在古代,你想当一个名医,很简单,你把八纲辨别清楚就行,八纲你都辨错了,你治法,你的方剂还有效吗?当然没效了。以热益热,以寒增寒,那你就是个庸医。

所以怎么判别你是个良医?还是个庸医,就看你辨证,尤其最基本的就是看你的八纲辨证能不能辨别准确。辨对了你就是个好大夫,辨错了你就是个杀人的庸医。所以我们对辨证最基本也最重要,直接决定着我们的临床疗效。

我们来看扶阳学派的开山鼻祖郑钦安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

我们都知道扶阳学派善用姜桂附,所以很多人学扶阳学派,重点在学姜桂附,大剂量用,但是那都是些表面。扶阳学派真正的精髓地方在于什么?真正的精髓在于你能不能把阳虚给辨别出来,你把阳虚辨别出来之后,我想大家都会去用附子了。所以决定你敢不敢用附子的前提,就在于这是不是一个阳虚?在于你能不能把阴证阳证的诊断要点给我牢牢掌握。如果阴证阳证你都辨认不出来的话,你都诊断不清楚的话,你后面的治法跟方剂通通是没有方向的。

我们看在《医林绳墨》中说:“仲景治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背后的主要核心思想是什么呀。“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这八者,我们的八纲,所以《伤寒论》虽然讲的六经辨证,但实际上《伤寒论》中处处都有八纲辨证思想的体现。正是因为伤寒论的六经和八纲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说六经来自于八纲,辨六经就是辨八纲的过程。你如果把八纲给我辨准确了,六经其实就明确了。

这是清代《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当中的一首诗。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

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

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最后两句,希望大家能够仔细体会,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就体现了病位表里、病性阴阳,通过病位通过病性就构成了一个诊断。

经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们在看八纲的时候,病位只有表和里,病性阴和阳,所以在八纲看来世间只有4个诊断,那就是表阳证、表阴证、里阳证、里阴证。

但是在《伤寒论》中我们多了一个半表半里的概念,什么意思呢?在病位表和里中间,多了一个第3种情况,半表半里,这么一来就由二分法发展成了三分法,六经就比八纲更进一步,多了一个病位,那就多了一个半表半里的阳证和半表半里的的阴证,三个病位,两个病性,二三得六,就由八纲发展成了六经。

大家一定要明白六经和八纲之间的关系,所以你把病位跟病性给我确定了。六经诊断就明确了,这就是六经和八纲的对应关系。我们通过这个表上能看出,世间的所有疾病,在我们看来,病位离不开这三种情况,病性离不开这两种情况。

所以世间无论何种疾病,都离不开我们六经辨证的范畴。不管你是伤寒还是温病,还是内伤杂病,我们想是不是都可以用六经辨证来治疗。

因为六经辨证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清代医家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六归六经之节制”。

俞根初也说“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而清代医家陆九芝说“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意;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所以学《伤寒》主要是给我们确定一个规范,这个规范就是辨证辨六经,六经的标准我们掌握了。你再看其他医家的经验,或者看临床问题,你都会觉得很简单,这就是学经典的意义之所在。

就是告诉你打渔的方法,予以指导。所以我们经方辨证是提高我们临床疗效的关键。

而经方辨证的核心是辨什么?前面说了,证是由两个要素决定的,一个是病位,就是表、里、半表半里;一个是病性,就是阴和阳,阴阳是大的方面,至于说辨阴阳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比如说两句话,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是不是告诉我们辨别阴阳的重要性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