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类型的肾病,蛋白尿这么多,预后还可以不错?

 秦川半夏 2021-01-31

蛋白尿长期大于1g/天的IgA肾病,预后是不够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的概率较大。

但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蛋白尿可能一直达不到小于1g,但预后仍然可以挺好的一个疾病类型---膜性肾病!

越来越常见的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本来是一个中老年人很常见的肾病类型,通常发生在40岁以后。

但由于近年来,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不只有中老年,也有更多年轻人患上了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发病特点

膜性肾病发病特点是,通常以“肾病综合征”的形式起病,肾病综合征是个什么形式呢?

1)大量蛋白尿:蛋白尿大于3.5g/天

有些膜性肾病的病友蛋白尿多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每天漏20g蛋白。

2)低蛋白血症:抽血检查白蛋白低于30g/L

可以说发病是相当有特点的了。因为每天漏这么多蛋白,患者会逐渐出现水肿、高脂血症等其他伴随表现。

当然,也不是所有膜性肾病的肾友蛋白尿都这么“吓人”,部分肾友的蛋白尿比较少,可以表现为无症状尿蛋白

膜性肾病的分类

膜性肾病根据病因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又叫原发性膜性肾病),以及继发性膜性肾病。

医生单纯从临床表现上来看的话,很难区分两者,会进一步根据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接触了肾毒性药物以及有没有基础疾病;进行血液检查如PLA2R抗体是否为阳性;或者是肾穿刺活检等,来综合判断,是哪种情况。

对于继发性膜性肾病,临床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停用诱发疾病的毒性药物,或者是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肾病通常会跟着好转。

咱们下面具体针对特发性膜性肾病讲解。

特立独行的特发性膜性肾病

从刚才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膜性肾病的肾友,蛋白尿通常是很突出、很多的,而大量蛋白是导致肾衰竭的头号因素,那是不是蛋白尿不转阴,膜性肾病就一定会尿毒症呢?

研究表明:即便膜性肾病没有完全缓解,只达到部分缓解,预后都将明显的改善。

这是肾病领域权威杂志《Kidneyinternational》发表的一篇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长期随访研究,研究显示:

完全缓解的肾友,蛋白定量小于0.3g/天,预后是极佳的,几乎没有人因此而发生肾衰竭;而部分缓解的肾友,蛋白尿在0.3~3.5g/天,且比刚开始的蛋白尿少了50%以上,预后也是不错的,大部分的肾友肾功能可长期保持稳定,进展很缓慢。而完全没有缓解的,蛋白尿依然大于3.5g/天,则预后不佳,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肾友进入了尿毒症。

并且,也有研究显示,即便起病时蛋白尿很多,在发病1年时,如果蛋白尿的下降幅度超过50%,在之后的时间,他终将会获得自发缓解。

也许蛋白尿总是降不到1g以下,还在1g、2g徘徊,很多肾友会特别的着急,但研究却告诉我们,即便只是部分缓解,膜性肾病的病友长期预后也是相对不错的。

膜性肾病的治疗

临床根据肾功能恶化的风险将膜性肾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

1)低危组:在6个月的观察期内,24小时尿蛋白持续低于4g/天,血肌酐正常;

2)中危组:24小时尿蛋白在4-8g/天之间,持续6个月以上,肌酐正常或基本接近正常;

3)高危组:24小时尿蛋白在3个月内持续在8g/天以上,或者肾功能下降考虑为膜性肾病所致。

因为膜性肾病有自发缓解的倾向,而且一旦获得缓解预后好,因此对于低危、中危的患者,可以选择观察一段时间,观察期使用保守的治疗方案,ACEI或ARB类(即普利和沙坦类)的充分支持治疗。

而对于随访6个月后,尿蛋白无好转并持续超过4g/d,或者蛋白尿增多大于50%,以及高危的患者,肾病综合征较重或有并发症;或者是6-12个月内无其他原因的Scr-≥30%则建议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方案。

但如果血肌酐长期大于309μmol/,肾脏明显缩小,合并严重、致命性感染的患者则慎用免疫抑制剂的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