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宋元文学之五:元代杂剧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2-01

中国宋元文学之五:元代杂剧

  

杂剧产生于金末元初的蒙古时期,是新兴的文学体裁。城市经济的繁荣使杂剧获得了生长的有利条件,而戏曲本身的发展也为杂剧奠定了基础,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诸宫调为杂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杂剧是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其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 " 为音乐的单元,相当于今天的一幕,四折以外所加的场次为" 楔子"。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曲词受诗词的影响,抒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渲染场景,有严格的韵律要求。宾白包括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韵语组成。杂剧中的角色分工细密主次鲜明。杂剧每折一套曲子同属一个宫调,类似今天歌曲的曲调,如A 调、B 调。从题材上看,元杂剧反映的生活面较以前的文学宽泛而深入,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在此亮相,也更具有社会批判性,更多地代表了市民阶级的利益和审美情趣。关汉卿为最伟大的杂剧作家。  


白朴(1226-  )是元前期著名杂剧作家,他带着家国之恨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拒绝出仕,把一生精力投入创作。他的杂剧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为内容。《梧桐雨》是他获得盛名的历史传说剧,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通过唐明皇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一代兴亡的变化。唐明皇在太平时日贪图安逸,据子妃为己有,且" 目不识人" ,对败将安禄山委以重任。安禄山起兵时,他正沉缅于歌舞之中,敌人袭来时,兵不满万,无力抵御,只得避兵幸蜀,终至马嵬坡兵变,杀死杨国忠,马践杨贵妃。最后一折,唐明皇在雨滴梧桐叶上的阵阵雨声中惊醒了与杨贵妃重逢的美梦。《梧桐雨》如同一部抒情诗,迷惘而悲凉,作者寄托了自己缅怀故国的情思,无限悲哀。《墙头马上》也是白朴的佳作,塑造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冲决封建礼教的妇女李千金的形象,具有浓厚的喜剧性。  
马致远(1250-1324 年)著有杂剧16种。他既经历过动乱的战争,也经历了元朝统治的相对稳定时期,作品带有前后期的痕迹。他感情丰富而喜欢冥思苦索,一生坎坷,使作品有了深厚的力度。《汉宫秋》为马致远前期代表作,也是最早有关王昭君出塞故事的戏曲剧本,马致远不拘泥于史实,把王昭君塑造成一个热爱祖国并在民族矛盾中保持崇高气节的优秀妇女,对历史上的亡国之臣予以谴责;同时作者借历史的兴亡聚散抒发了自己忧国伤怀的胸臆。《汉宫秋》语言凝炼,人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准确而深刻的表现。马致远描写景物的散曲代表作是《秋思》[天净沙]小令,一位天涯游子的感情寄寓于景物之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篇几乎全是名词无动词,将一个个客观景致陈列于读者面前,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心绪。作者由此得" 秋思之祖" 的美名。  
王实甫以创作爱情题材的高峰之作《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而成为杂剧的著名作家。《西厢记》是一部以多本连演一个故事的杂剧,一共五本二十折。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前朝相国女儿崔莺莺与书生张琪佛寺相遇,一见钟情;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声》写莺莺貌美为孙飞虎围困,老夫人宣称救女儿者可娶女儿为妻,张生挺身而去,事成后老夫人毁信,红娘见义勇为,为二人出计谋;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张生为莺莺一病再病,莺莺情感与礼教相冲突,内心矛盾重重;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写莺莺终于冲破精神束缚,与张生在西厢相会;老夫人拷打红娘,并被迫答应,一朝张生考官后,才可再会;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进京一举及第,经过曲折,终于与莺莺成亲。《西厢记》比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有了提高,传达了" 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的理想,情节冲突更为集中,并由男女爱情推及到它的社会意义。它在爱情主题的文学史上亦有地位,《西厢记》第一次完整地写出恋爱过程和恋爱心理,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无生命的礼教的里程碑。  
《西厢记》还成功地塑造了莺莺的形象,她由一个深沉幽静的少女逐渐地觉醒,并开始追求自由的爱情,终至走上与传统观念叛逆的道路。她的心理有着可信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形象。红娘在《西厢记》中也是一个主要角色,二十折戏中八折为红娘主唱,她在剧中担任着穿针引线的人物,她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在男女主人公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由于她在男女相爱过程所起的突出作用,如今" 红娘" 一词已成为爱情搭桥人的总称。总之,这是一部具有进步的思想意识和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  
元朝前期还有高文秀、康进之等一系列杂剧作家,他们共同创造了元杂剧的兴盛局面。元后期的杂剧家以郑光祖影响大,代表作有《王粲登楼》和《倩女离魂》。元代杂剧作品中无名氏的作品亦有成功之作,如《赚蒯通》以汉功臣韩信被杀的冤案揭示历史上的不平;《连环计》、《马陵道》都流传较广;《陈州粜米》为包公戏中优秀之作,揭露统治者的罪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