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时年味今何在?

 泓泉淼淼 2021-02-01

13

儿时年味今何在?

文/李毅臻

  五年前回老家山西阳城县农村过春节,发现已没有了儿时的年味。

李毅臻在老宅前留影

  城镇化新移民,山村已人气不再,童年时一百多户几百号人的村庄己空洞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善,"天天过年"的日子使得祖上辈辈相传的原始年味所剩无几。

  春节是学名,老家没有"春节期间",只有"过年的时候"。

  过年,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中最盼望的时候。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有十大特色:

一、过小年。腊月二十三,主要是打扫庭院,清洁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这天,还要送灶王爷回天上述职,人们吃一种粘糖,以便封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小年开始置办年货,拉开年的序幕。

二、贴对联。除夕下午,家家户户在大门口贴上红底黑字的春联,还有玻璃窗上贴那个剪纸窗花,再加上那个大大的"福"字,一片喜庆气氛。连牛圈、磨房、碾房都要贴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的字帖。

三、吃扁食。除夕晚上家家户户要吃扁食(学名饺子)。那时村里杀猪宰羊,老百姓过年才割肉。菜则是老三样:大白菜、白罗卜、红罗卜。和面的、剁馅的、捍皮的、揑扁食的,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其乐融融。

四、开门炮。初一早晨,天不亮就起来了。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即在屋内点燃一个"老雷炮",大个头一响的那种,往门外一扔,"呯"的一声响,驱走了晦气,带来了吉祥。然后就是全村接连不断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五、献老爷。家乡穷,只有过年才能蒸好多馍馍,炸一些小食,大多为玉米面,少量纯白面的。没献爷之前人是不能先吃的。初一早晨放了开门炮后,家家户户桌子上摆上供品,包括糕、馍、油炸酥果、小食和菜肴。大人们要磕头祷告,让佛祖和各路神仙保佑全家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

六、烧明火。初一清晨,每个院落中心要点燃明明火,事先准备好的松柏树墩和树枝。据说最早是吓跑叫"年"的野兽,还有驱邪的作用。那时故乡没电,各院燃烧的明明火把全村照得很亮,孩子们天不亮起来到处串院玩耍。

七、拜祖宗。初一的上午下辈人要给长辈们拜年。家族人口多的,还要集中到族老大家,在祖宗牌位面前集体下跪磕头。敬祖宗、拜长辈成为乡村传承下来的美德。

八、压岁钱。孩子们最盼望过年。不仅因为过年时可以穿新衣戴新帽,可以吃到平时吃不上的白馍馍,还因为可以从父母长辈那儿收到压岁钱。虽然只有块儿八角的,但属于可以自己支配的财富。懂事的孩子事后上交自己的收入补充家用。

九、走亲戚。俗话叫串亲亲,即初二开始的一年一度的亲戚间互相走动。初二妇女们必须回娘家,去不了的孩子们也先要到姥姥舅舅家。兄弟姐妹七姑八姨家家都要去到,以这种方式维系亲人关系网。到亲戚家要提着过年蒸好的馍和摊好的煎饼,必须是单数。去后头顿饸饹二顿馍,两餐后返回。有亲戚太远,步行一天回不来还得住上一宿。

全家福,前右一为作者李毅臻。

十、过十五。即过元宵节。这是个盛大的文艺节日。过年时各村都组织年轻人"走广场",一种类似现在广场舞的文娱活动。扭秧歌、打花棍、唱新歌、演小品,各种扮像滑稽可笑。本村自已演了,全乡各村之间还串演互相交流。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各乡镇村庄的优秀节目要集中到县城汇演,琳瑯满目,规模盛大,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顶桩、威风锣鼓、民乐合奏等应有尽有。现在老家的原始年味大多没了,只有正月十五的大型汇演依然传承下来,总算让人们有种过年的感觉。十五过后,年就算过完了。

  快到春节了,想想儿时的年味,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