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腹血糖高千万别着急加药!注意这两个原因

 闲云野鹤qpab3u 2021-02-02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病(综合)科 罗鸿宇

编辑 | 蒋力

张阿姨患糖尿病10多年了,最近监测血糖时发现空腹血糖高了不少,于是“久病成医”的她,自行增加了降糖药剂量,果不其然,空腹血糖得到了明显改善。

张阿姨的邻居李叔叔最近也遇到的同样的烦恼,尽管李叔叔晚上少食多动,但空腹血糖依然居高不下,于是他效仿张阿姨的方法,自行增加了胰岛素的剂量,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叔叔的血糖不仅没有改善,还出现夜间心慌、出汗、噩梦连连的低血糖现象。

同样是空腹高血糖,相似的处理,为什么有的人血糖得到了明显改善,有的人却毫无效果,甚至出现了严重夜间低血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空腹高血糖的奥秘。

临床上,“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是清晨空腹高血糖的两个重要因素,二者在症状上十分相似,但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糖尿病患者极易将这两种现象混淆。因此,准确区分两种现象并合理处理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什么是“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

“黎明现象”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及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夜间血糖控制良好,无低血糖事件发生,仅于清晨短时间出现自发性血糖明显升高或胰岛素需求量显著增高。

“苏木杰现象”则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及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夜间胰岛素过量,引起夜间低血糖后出现的反跳性高血糖,同样表现为空腹高血糖。

为何会发生“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

“黎明现象”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普遍认为该现象是在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基础上,清晨时内源性产糖量增高和持续性胰岛素抵抗共同作用的结果。黎明时分,患者体内的升血糖激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升高;而此时机体对血糖的利用率较低,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从而引起清晨高血糖。非糖尿病患者体内同样存在“黎明现象”,但糖尿病患者则表现更为明显。

“苏木杰现象”的发生则与机体的负反馈调节息息相关,是人体对低血糖的保护性调节。午夜时分,当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刺激,发出指令,促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对抗低血糖的反应,包括直接作用使血糖升高,刺激升糖激素分泌,促进脂肪分解等,在上述反应的共同作用下,机体出现反跳性血糖升高。

如何分辨“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

无论是“黎明现象”还是“苏木杰现象”都表现为清晨空腹血糖升高,要想对二者进行区分,则需要对夜间血糖进行进一步监测。

在没有夜间典型低血糖症状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自我监测0点、2点、4点及6点的血糖鉴别病情。如果监测到不同时间段血糖升高或较为平稳,则考虑“黎明现象”;如果监测到多次血糖低于正常,或出现明确低血糖,随后出现高血糖,则考虑“苏木杰现象”。

一定有人会问,在睡梦中挣扎而起,忍受“十指连心”的疼痛进行血糖监测太痛苦了,有没有其他监测办法?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近年来,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又称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在血糖监测与管理领域体现出独特优势。该技术通过葡萄糖传感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从而帮助糖尿病患者获得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帮助患者了解血糖波动趋势,发现隐匿性高血糖、低血糖,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精确的血糖资料。

如何应对“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

无论出现“黎明现象”还是“苏木杰现象”,糖尿病患者都应放松心情,避免思想负担,保持规律的饮食、运动习惯,积极就医。

对于出现“黎明现象”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增加口服药物或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从而改善空腹高血糖状态;而出现“苏木杰现象”的患者,则应在医生指导下,晚餐分餐或增加睡前零食,并适当减少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以防止半夜低血糖发生。

总结

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运动、药物等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表现十分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截然相反,应注意加以区分。

综上所述,当糖尿病患者发生空腹高血糖时,应积极就医,通过血糖监测等措施明确病因,切记不可盲目调整用药方案,以免自己的血糖处于危险区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