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母 亲

 冬歌文苑 2021-02-03

母 亲

——无论生活中生命中的爱有多少种,但最博大、最无私、最真挚、最不需要回报的只有是母爱。

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不识字,不会豪言壮语,但她那慈爱、善良、坚强、自信、不怕困难、不畏劳苦、不惧贫穷的纯朴品质一直感染着我,影响着我。我心目中母亲的形象永远是伟大的,她是我一生中最真挚的爱。

姥爷在世时讲,母亲的命是苦的,但母亲的心是最善良的。母亲在她未到记事年龄时姥姥就去世了,姥爷为了照顾母亲和两个舅舅也一直未娶,一个人拼死拼活的劳作支撑着当时那个残缺的家,为了让两个舅舅有读书的机会,母亲虽然也很喜欢读书,但她却从来没提过读书的事。在她刚懂事的时候便用嫩小的肩膀支撑着姥爷家的全部家务,洗衣、做饭、纺织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母亲九岁就开始纺花织布,年小的时候因个子矮够不着擀面条和刷锅的台灶时就在脚下垫个凳子。虽然姥姥过早的去世了,但令他们全村人想不到的,母亲在那么小的年龄依然把那个家收拾的井井有条。母亲的勤劳能干在她村出了名的,再苦再累的活从不说苦叫累,从小做每件事情都是执著、认真的,是全村公认的最勤快最懂事的姑娘。

母亲从小缺少母爱,吃苦耐劳,嫁给我父亲后,更是吃尽了苦头。父亲在城里工作,家里家外的所有农活家务又全部压在了母亲的肩上。从我记事时起,母亲吃苦受累的情景像心底的烙印,永远不能抹去。在那个靠工分分粮的年代里,母亲一人挣工分要养活我们姐弟六个是何等的不容易呀!为多挣工分,母亲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先做好饭然后出工干活,在生产队干些与男劳力同样的活,那些挖河、修路、推土等重体力活,致使母亲积劳成疾,造成右肋骨变形,至今还走路倾斜。尽管母亲整日忙碌累死累活的干,但我家依旧是村里的缺粮户,每每看到别人家因劳力多工分高分的粮食又多又都是细粮,而我家因工分少是缺粮户仅分到一些少量的粗粮时,母亲总是微笑着对我们说:放心吧,孩子,有娘在,绝对饿不着你们!当看到别人家孩子拿着雪白的馒头时我们就眼馋,为安慰我们姐弟和调动我们吃杂粮的兴趣,手巧的母亲就会在每次蒸馍时变戏法似的用粗面杂粮给我们捏出小鸟、小狗等动物造型的馒头来,这样蒸出来的馒头虽然又黑又粘,但我们姐弟却争抢着吃得津津有味。那时虽然家里很穷,我们姐弟穿戴的却都很干净整齐,还常常引起邻里的羡慕,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其中母亲付出的辛苦呢。母亲是个很爱干净的人,最不喜欢我们姐弟衣冠不整,她总是等我们晚上都睡后,才拖着劳累了一天的身子,把姐姐穿过的衣服改给我穿,把我穿过的改给弟弟穿。然后再用那台老式的的织布机纺布,给姐姐们织布做新衣服。用粗布制作的衣服虽然在小朋友眼中很粗拙、寒酸,但我们姐弟从来没感到过低人一等,因为我们知道身上的每一丝布都浸透着母亲的辛苦和心血。

从我们姐弟陆续上学开始,家里的日子更是举步维艰,靠父亲一人在县城那点微薄的工资远远满足不了我们上学的开支了,可母亲再苦再难也不会耽误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学业。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想搞点家庭副业是非常不易的,唯一能在家庭养殖的也就是几只鸡鸭,除了我们姐弟几个过生日时能享受到一个鸡蛋的“特殊待遇”外,其余的鸡蛋鸭蛋都全部积攒下来托人捎到集上去换些学费。实在凑不够了,母亲就常常暗地里拆东墙补西墙,借东家还西家,节衣缩食地供应我们,往往是在每年还没有开学之前,我们的学费便被母亲“攒”够了。后来听别人讲养蜜蜂可收入比较好,母亲就让父亲从城里找来一窝蜜蜂,在出工之余学起了养蜜蜂。因养蜜蜂的技术标准要求高,开始掌握不了蜜蜂的习性,经害被蜜蜂蜇的鼻青脸肿,一连几天还消不下去。为了掌握养蜂技术,母亲便又让父亲在城里买了些养蜜蜂的技术书籍,不识字,就让我们姐弟轮流念给她听,对蜜蜂的习性、特点,一年四季常出现的病症,她都能做到熟记硬背,然后再进行实践。通过母亲的几年努力,使我家的蜜蜂养殖发展很快,母亲成为方圆十里八村养殖蜜蜂的“土专家”,家庭条件也逐渐改善了。

母亲的心是善良的,母亲的脾气是温和的。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来没与人吵过架红过脸,总是很乐意帮助人。母亲常教导我们姐弟:人还是多做好事为好,世上还是好人多,别做缺德事,免得让别人捣脊梁骨。对于左邻右舍的请求,她只要能帮上的,总会尽力去帮忙的。由于母亲心灵手巧,针线活做的漂亮,村里谁家结婚或生小孩,总让母亲给他们帮忙,剪“喜”字或给新生婴儿绣“虎头鞋”等等,母亲再忙也是有求必应,总是挤时间赶在别人定下的日子前送去,从不让人家失望。为此,母亲的口碑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好。记得在我家养蜜蜂期间,每年总有一些乡邻需要用蜂蜜做药引治病去我家买蜂蜜,可每次都是等来人走后,母亲便打发我们姐弟几个把他们买蜂蜜硬放下的几个皱巴巴的纸币给人家送回去。母亲常说:谁家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呀!使我印象最难忘的是有一年冬天,有一讨饭的老汉颤巍巍的来我家要饭,因天气寒冷,母亲给他拿一个馍后,又返回屋给他盛了一碗热汤。我当时就问母亲,对他那么客气干嘛?母亲给我讲的那句话至今我还牢记在心。母亲说:饱汉子一斗,饿汉子一口。意思是说,有饭吃的人你让他吃的再多他也不稀罕,而没饭吃的人你给他一口说不定就能帮他度过难关,他啥时想起来会感激你一辈子的。母亲虽然没进过学堂,但母亲朴实旷达,心怀平和,用一言一行教导我们崇德向善。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不仅仅是对我们姐弟几个,对我们姐弟几个的子女更是关怀倍至。我们姐弟几个相继参加工作在城里安了家后,母亲也随着搬进了城里生活。母亲进城并非象村里人所议论的那样,去享福了。其实,母亲进城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姐弟几个照顾小孩,以减轻我们生活上的压力,也好让我们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进城后,母亲总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跑这家帮小孩穿穿衣,到那家把小孩送幼儿园,整天忙的不亦乐乎。对各家小孩的脾气、性格、习惯,爱吃的食物,她都能了如指掌,俨然象一个幼儿园园长。为使孩子们吃好,母亲总是变着花样给他们做各种不同的饭菜,有时一顿饭要做好几锅,母亲从来不嫌麻烦,还乐哈哈的在孩子们中间喂来喂去,直到所有人都吃完了她才吃点东西。后来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去幼儿园接送便成了难题,母亲不会骑白行车,小孩多一次又送不完。母亲就嚷嚷着让我们给她买辆三轮车,姐弟们都不赞同。母亲从来没骑过车,60多岁的人了还要学骑三轮车不是为难她吗?后来实在拗不过母亲,只好同意了她的要求。三轮车买回来后,一连几天母亲都关在院里练习骑车,直到完全熟练掌握了骑车技巧,就高高兴兴地带着孩子们往返幼儿园与各家之问。我们姐弟很受感动,常常劝母亲歇歇,母亲却说:你们不知道隔辈亲,每天给他们在一起我也很高兴呀,等他们都能自己上学了,我和你父亲就还回乡下去住。母亲是说到做到的,等我们几个姐弟的孩子全都上学了,她就和父亲搬回老家住了,任凭我们姐弟怎样挽留都无济于事。她说,你们的孩子都大了,我和你爸在这也帮不上什么忙了,只会增添麻烦,我们还是回老家住吧。

最让我难忘的是母亲的牵挂。我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日时辰她都能熟背如流。每到放学时谁回来的晚了,母亲就派我们出去看看,或她自己亲自去村口等候。在我刚刚记事时,三个姐姐都去上学,母亲怕我自己在家玩不放心,跟生产队长请示后,才允许下地干活时带着我。在农村跟大人在田地里也很好玩,他们在中间歇工时逗我,给我逮蟋蟀、蝈蝈。但有时大人们干活一忙就把我给忘了,经常是我玩困了就不知不觉的在地头睡着了。与母亲一起干活的人就给母亲出主意说,让我放在村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吧,免得整天在田地里风刮日晒的。可母亲却总不放心,老担心小伙伴们领我去坑边玩水有危险,用她的话说,看着我在她身边心里踏实。也就是母亲的这句话到现在我还铭记在心,总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受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去找母亲诉说,有母亲在我身边心里就感到格外踏实。后来我参军的四年也是母亲最牵肠挂肚的四年,当送兵的汽车徐徐开动时,我不敢看母亲的眼睛,母亲边流泪,边跟着汽车隔着车窗向我反复嘱咐,直到汽车加速把她撇得远远的……后来姐姐给我写信说,母亲在我当兵走后的几个月里,只要听到别人提起我的名字,她就会牵挂的直掉眼泪。一次在部队出差顺便回家看看,母亲见到我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亲自给我做我最爱吃的面条,吃过饭后坐在我床头上问这问那,仿佛儿子从另一个星球回来似的,直到我睡熟了,母亲才悄然离去……

弟弟是个驾驶员,每次出远差,母亲都要他每天往家电话说一下:“车到哪了?有啥事没有?”一天接不到弟弟的电话,母亲就难以入睡。后来母亲回乡下住后,我们姐弟几个就又象母亲手中牵着的风筝,怎么也飞不出她的牵挂。今天打电话问问这家的情况,明天又打听打听那家的消息。母亲的牵挂就象那烈日炎炎中的阵阵清风,经常给我带来丝丝的凉爽。记得有一个星期天我抽空驾车回去看望父母,太阳还没落山,母亲就唠叨着催我赶快返回,说,赶早不赶晚,明天还要上班。最后一再叮嘱我安全到家后给她回个电话,谁知回城后巧遇几个好友小酌几杯,把母亲的叮嘱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一会儿,手机响了,一接是母亲的声音:林,你们到家了吗?我顿时无言相对,想想这么多年母亲对我们的牵挂和操心,想想母亲因劳累而孱弱的身体,想想历经的沧桑和无情的岁月在母亲慈祥的脸上刻下的皱纹,我真的哭了,但这泪因母亲的牵挂却又变得甜甜的。从那次开始,每次回乡下老家返城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电话报声平安。

如今母亲生活在乡村很安逸恬静,与父亲一起在院子里种满了果树和蔬菜,经常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送菜,帮留守家庭看管看管孩子,被村民们誉为乐于助人、慈祥善心的老太太。

记得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你可以没有兄弟姐妹,也可以没有爱人子女,但你却不能没有母亲。我感谢上苍让我遇到这样一位好母亲;我感谢母亲让我出生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家;我感谢母亲用她那言传身教给了我良好的品行,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老老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工作!

现实生活中友情可能会因缺少交往而褪色,誓言也许会因时光流失而淡忘,但母爱却永存人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天下所有的儿女们都要以母爱之心来回报母亲!

愿我的母亲健康长寿,好人一生平安!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魏树林,男,48岁,河南周口人,供职于周口供电公司,喜欢摄影及旅游。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一周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1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