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以味得名,名中有苦,苦字不好听,在一些人的味觉里也是不好吃的食物,但我却喜欢吃。苦瓜的样子也不好看,形如瘤状突起,又称癞瓜;瓜面起皱纹,似荔枝,遂又称锦荔枝。苦瓜属于短日作物,喜光不耐荫。广东人又唤做凉瓜。 儿时常随母亲在自留地里劳动。家中的自留地有好几块,且比较分散,一部分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如高梁、红薯、黄豆、花生等,另一部分用作种植蔬菜、瓜果。苦瓜是其中的一种。 苦瓜的种子藏在肉质果实里,成熟时,瓜变成黄色,裂开,露出里面裹着红瓤的种子,像一颗颗艳丽的红宝石。春播苦瓜,每当春天到来时,母亲就在江边的自留地与屋后的空隙地里种上一些苦瓜。江边的自留地远离村庄,除了小鸟,鸡鸭不会去糟蹋他们,只在播种的地方用稻草盖上即可。屋后的空隙地里就麻烦一点,既要防散养的鸡鸭又要防小鸟啄食瓜苗。对此,母亲也有办法,她找来稻草盖在嫩芽上,再在上面罩个破箩筐什么的。 春风一吹,嫩绿的新芽如同刚睡醒的孩子偷偷探出头来。有时候会遇到低温阴雨,光照不足的天气,苦瓜幼苗生长缓慢,叶色发黄,茎蔓细弱,开花结果期就会推迟。待天气好转阳光明媚时,母亲给苦瓜略施一些农家肥,叶色转青,那些细弱的藤儿也变粗了,攀附在枝条架上爬呀爬,边爬便变戏法似地探出一朵朵小黄花来。过了一段日子,苦瓜藤蔓上的那些新芽随着我们这些孩子的美好心愿一节节往上长,延伸出许多藤条的时候,母亲便会吩咐我去找些树枝、木条来给她搭架。母亲的动作很娴熟,只见她将几根粗木棍插入泥土中,然后用布条在树枝木条间缠绕几圈,一个个简易瓜架子就诞生了。 进入初夏,气温逐渐变暖,花儿凋零,藤上结出了一个个新嫩的小苦瓜。 过了几天,站在瓜架下仰头凝望,一个个或露或藏的碧绿宝贝便悬挂在我头顶随风摇曳起来。我则满心喜悦地数苦瓜,一个两个……好像怎么数也数不清。远处看,苦瓜、花叶、藤蔓和架子和谐地交相辉印在一起,哪个角度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 最初,我是不太喜欢吃苦瓜的。母亲她没有用吃苦瓜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来向我解读,而是用“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语句来警醒我。当时我年幼,无法完整地理解母亲引用这两句话的精神实质和用意,只能是似是而非地去琢磨理解。 长大成人之后,慢慢地喜欢上吃苦瓜了,除了母亲那几句有关苦瓜警醒话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苦瓜的药用价值。苦瓜能泄去心中烦热,排除体内毒素。我们南方人经常将它切片,晾晒成干,用来预防感冒。苦瓜的吃法有好多种,炒、炖、煮都可以,不过苦瓜最好的吃法还是凉拌。凉拌能够很好地保留苦瓜中所含有的维生素。 民间有一种说法,即苦瓜有一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品质,就是与任何菜如鱼、肉等同炒同煮,绝不会把苦味传给对方。事实上也是如此。所以有人说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誉之为“君子菜”。我不知道母亲是否知晓苦瓜是“君子菜”,但她身上却有浓浓的“苦瓜味”。母亲从城里跟随父亲来到父亲老家农村务农,吃尽了苦头,饱尝了人间沧桑之苦的母亲却很少在我面前说起她以前的经历,我所知晓的有关她的情况也大都是从亲戚邻里处东拼西凑而成的片段而已。母亲的一生是:宁愿苦自己,不愿苦别人“。 “先苦后甜”。一生漫长积累,终于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随着年岁的逐增,我慢慢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母亲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她身上的“苦瓜味”却仍然在感染着我。 |
|
来自: 文锦书屋suspe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