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时间】一本《注解伤寒论》,教您读懂诊疗方

 太行森林 2021-02-03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被称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在晋代王叔和发现和推广《伤寒论》的时候,便有意用《黄帝内经》的理论解释《伤寒论》。

成无己(约1063~1156年),宋代聊摄(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出生于医学世家,他秉承家传,精于理论,又擅临床,治疗疾病,百无一失,尤其对伤寒有深入研究。成无己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花费40年的时间,用《黄帝内经》《难经》理论全面为《伤寒论》做注,著成《注解伤寒论》一书。
 

《注解伤寒论》,共10卷,卷1为辨脉法、平脉法;卷2~卷4为伤寒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等;卷5为辨阳明病、少阳病脉证并治法;卷6为辨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卷7~卷10为辨霍乱病、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以及辨不可发汗病、可发汗病、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等。书前除张仲景原序外,另有严器之所撰《注解伤寒论·序》一篇。
 

《注解伤寒论》注文详明,有不少独到见解,对后世研究伤寒的学者影响很大。其注释的最大特点是以《黄帝内经》《难经》之文作为主要依据,并征引《伤寒论》前后条文以及《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等张仲景之语,旁涉《千金要方》《神农本草经》诸书之论,相互印证、解释《伤寒论》的医理,追溯其学术源流,使《伤寒论》的理法与《黄帝内经》《难经》之理一脉相通,被后世誉为“以经注论”“以论证经”的典范,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黄帝内经》《难经》理论注释《伤寒论》
    

成无己借鉴了汉儒治经之法来注释《伤寒论》,《注解伤寒论》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引用《黄帝内经》《难经》经文,且几乎每一条都要引文以示言之有据,体现了学术的继承性,强化了《伤寒论》以《黄帝内经》《难经》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概念,提高了注释的权威性和真实可信度。
    

成无己除了引用《黄帝内经》《难经》条文解释《伤寒论》外,还引用《黄帝内经》《难经》之意解释《伤寒论》,如“辨脉法”中,解释“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时,引用三焦原气说释病机:“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行气于阳,三焦既伤,则阳气不通而微,致身冷而恶寒也。”三焦原气说来源于《难经》,《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
    

成无己运用《黄帝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经的理论,注解《伤寒论》条文的方法,叫做“以经注论”。他力图按照张仲景固有的观点进行研究,按这部著作本来的样子进行注释,尽量不把《伤寒论》没有的东西包括进去,强加给作者,这种非常朴实的科学态度,使得他的注释比较接近于张仲景原义。另外,成无己采取“以经注论”的研究方法,不仅使《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学理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具有探本寻源,互相渗透之妙,同时还起到经论结合,“以论证经”的效果,使伤寒方证义理明晓,《黄帝内经》《难经》学理具有实际的内容。
    

二、首次提出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与表证、里证一样,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病位概念,是分析归纳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方法。但张仲景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未明确提出“半表半里”一词,只在第148条有一句“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语,并把它作为一个病位概念、辨证纲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半表半里证是指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从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多在胆经,常见特征即寒热往来。病因是因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的常见疾病有伤寒中风少阳病、疟疾、女子热入血室等,此外气郁化火有时也会出现寒热往来的半表半里证。治疗半表半里证以和解表里为要,主要以张仲景经方小柴胡汤为主,其他多为其变化。
    

三、首次提出太阳府病说
    

《伤寒论》并没有经证、府证的名称,经证、府证的概念是由注家渐渐发挥而成的。首次阐明经病的为北宋朱肱,他在《南阳活人书》中以经络释六经,明确了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六经病的症状表现,但未提到府证。
    

首次提出府证雏形的是成无己,他在注释《伤寒论》106条、124条时提出应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的病机为太阳经邪入府,热与血结。其谓:“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106条注)。其注释应用124条抵当汤之病机为此太阳随经入府。
    

成无己还提出阳明有经、府证之不同。其在注文中提出阳明经病的表现为:“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口,阳明里热则渴欲饮水,此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阳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迫血妄行,必作衄也”(202条注)。注文中还提出阳明经病之治法与府证不同。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
    

四、首次详析伤寒方药之治则及配伍法则
    

张仲景论伤寒,详于症状、汤方,略于治则,成无己以《黄帝内经》为基础,首次详析伤寒方药之治则及配伍法则。
    

一是提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论点释伤寒方药之治则;二是提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以《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及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的理论释伤寒治则;三是用六气胜复及五脏苦欲之说阐明张仲景配伍法则。总之,成无己将《黄帝内经》的理论具体化,又将伤寒方药的治则理论化,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概括了《伤寒论》的方药治则及配伍法则,推动了伤寒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五、揭示和丰富了辨证方法
    

成无己在阐释病机时,在应用六经辨证法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分辨病情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进一步显示了《伤寒论》的辨证方法。特别是分析错综复杂的具体证候时,在注重辨虚实的同时,亦结合辨表里、寒热或于辨表里时亦结合辨虚实等,对确定病位病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故虽无八纲辨证之说,但已有八纲辨证之实,推动了《伤寒论》辨证方法研究的发展和完善。
    

除《注解伤寒论》10卷外,成无己还著有《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这3种伤寒著作,有注解、有论证、有论方,鼎足而立,联系紧密,相得益彰。
    

虽然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属于医经,《伤寒论》属于经方,两者属于两大理论体系,用《黄帝内经》解释《伤寒论》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作为全文注解《伤寒论》的第一部著作,《注解伤寒论》使得《伤寒论》被广大医家理解和重视,对其研究蔚然成风,从而促进了伤寒学派的迅速发展。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统筹:刘旸

责编:张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