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枞阳文史|田圩有个“牧童学校”

 文乡枞阳 2021-02-03

牧  童  进  京

作者:田大如
无意中,一本旧历书映入眼帘。画面上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骑在大水牛背上,玉笛横吹。那天真可爱的牧童,唤起我对田圩牧童学校的回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一大二公”集体化高潮期。大集体虽有很多优越性,但生产力水平还是很低的,农民耕地完全靠牛力,一个生产队不得不养二十多头牛。牛需放牧,贫困的农户只好让孩子不上学去放牛。
孩子想着学校,家长望着学校,教师盼着孩子上学校,干部急着孩子如何上学校。
大队书记田玉成说:贫穷的孩子现在上不了学校,将来是个文盲,贫穷是甩不掉的。我们的责任还是没有完全尽到,我们必须解决放牛娃有书读的问题,办放牛学校!
办放牛学校,今古奇观。怎么办?
书记说:现在有赤脚医生,我们也找赤脚教师,背着黑板跟着牛屁股转,牛到哪里,就在哪里上课。
多强的责任心,多睿智的领导者。
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办法好,孩子既放牛,又读书,一举多得,完全能解决放牛娃有书读的问题。学校的名字先叫“放牛学校”。田立保是书记的邻居,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他为人诚实,不怕吃苦,责任心强,书记就任命他担任牧童教师。


田圩牧童学校,没有校舍,没有固定地点。牛到哪里,学生到哪里,教师跟到哪里。牛在哪里吃草,教师就把小黑板一靠,学生围坐在教师旁边,把统一制作的小木板往膝盖上一放就听课做作业。课本、作业本、笔都是统一发的。全日制学校参与成绩考核验收。学生不放牛了,全日制学校根据成绩安排插班学习。
乘着龙头民办小学光荣出席北京群英会的东风,龙山教育快速发展了,夜校、幼儿班相继出现。大队有学校,片区有学校,小队有学校,形式多样,局面喜人。     
一次,书记陪同县教育局同志察访各类学校后说:我们还有放牛学校没有看,学校在山上,在大堤上,今天在哪里还不知道。来访者感到稀奇新鲜。书记便详细介绍了办牧童学校的原因和经过。来访者回局里作介绍,局领导听完介绍说:我们必须采用多条腿办学、多种形式办学,教育才能上得快。龙山人办法多,会办教育。田圩牧童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办法和经验。田圩牧童学校好!


为此,县教育局向安徽日报作了专题报道。解放军报见安徽日报报道后,加了按语,用四种文字向国内外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报纸纷纷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省级电台多次播放。
田圩牧童学校全国有名了。1969年,田立保光荣出席了国庆二十周年招待会,喝到了周总理亲自赐给的美酒,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庆祝国庆。1960年龙山大队领导曾代表龙头民办小学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这一次,龙山人又一次进京接受党和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龙山人多么幸福,多么光荣,多么骄傲!田立保从北京载誉归来后,又光荣地当选为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委员、县革委会常委,担任过乡镇主要负责人职务。田圩牧童学校在龙山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页。不,不仅在龙山!
牧童学校在龙山提早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提前达标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两名曾在牧童学校读过书后来入伍的青年,在部队因为有文化提拔得很快,转业后,一位任区武装部长,一位在贵池市供电局任要职。那个年代龙山人均文化程度高于周边,这与田圩牧童学校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几十年过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实现了机械化,耕地不再靠牛力了。农户养牛的极少了,牧童学校的使命完成了。但牧童学校留给我们的光荣和精神,我们没有忘记,也不能忘记。我们应该传承龙山人当年办教育的那种精神、那种优良传统。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