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学——汗证、痿证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1-02-03

1、痿证日久不愈肢体软弱无力可见

A、关节肿大变形
B、肢体瘦削枯萎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痿证后期表现为
A、肢体关节疼痛
B、肢体削瘦,软弱无力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3、痿证的病理特点为
A、寒证为多
B、热证为少
C、虚证为少
D、虚证为多

4、患者发热后突发下肢痿软无力,咽干呛咳,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细数。其辨证是
A、肺热津伤证
B、湿热浸淫证
C、脾胃亏虚证
D、肝肾亏损证

5、治疗肺热津伤之痿证,宜选
A、清燥救肺汤
B、麦门冬汤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其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源在于五脏的虚损致筋脉失养。痿证日久不愈,机体虚极,则可见肢体瘦削,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B对)。关节肿大变形,是痹证的典型表现之一(A错)。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其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源在于五脏的虚损致筋脉失养。至后期,机体虚极,则可见肢体瘦削,软弱无力(B对),甚则肌肉萎缩。肢体关节疼痛,是痹证的典型表现之一(A错)。痛与不痛也是痹证和痿证的主要鉴别要点。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其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源在于五脏的虚损致筋脉失养,故该病以虚证为多(D对)。

4、【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患者突发下肢痿软无力,可辨病为痿证;发热,咽干呛咳,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细数,可辨证为肺热津伤证(A对)。湿热浸淫证,主要表现为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兼见手足麻木,足胫蒸热,或有全身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B错)。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白或萎黄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C错)。肝肾亏损证,主要表现为肢体渐见痿软无力,下肢为甚,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并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等(D错)。

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肺热津伤之痿证,是由肺燥津伤,五脏失润,筋脉失养所致,故治以清肺润燥,养阴生津,宜选清燥救肺汤加减(A对)。麦门冬汤,能够养阴润燥,清金降火,常合清燥救肺汤治疗肺痿之虚热证(B错)。

细目五  汗证

要点一 概述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要点二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汗证。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汗证,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汗证的病因存在。

(二)鉴别诊断

1.汗证与脱汗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汗证为重。

2.汗证与战汗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之汗证迥然有别。

3.汗证与黄汗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表现。可以为汗证中的邪热郁蒸型,但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要点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较久或病重者,会出现阴阳庞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二)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三)证治分类

根据汗证的临床特点,分为肺气不固、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白少华,舌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

常用药: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黄芪、防风、甘草

加减:气虚甚加党参、白术健脾补肺;兼有阴虚,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甘润以缓急。

2.心血不足证

证候: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心血耗伤,心液不藏。

治法:养血补心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牡蛎、浮小麦

加减: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3.阴虚火旺证

证候: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内灼,逼津外泄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当归六黄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五味子、乌梅

加减: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4.邪热郁蒸证

证候: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逼津外泄。、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糯稻根

加减:里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

细目二  痿证 

要点一 概述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要点二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菱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二)鉴别诊断

1. 痿证与偏枯 

偏枯 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赛湿、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质见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临别。

2.痿证与痹证

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者。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应予鉴别。

要点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痿证的辨证,重在辨明脏腑病位,其次审标本虚实。

首先辨脏腑病位。瘘证初起,症见发热,咳嗽,咽痛,或在热病之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凡见四肢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病位多在脾胃;凡以下肢痿软无力明显,甚则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咽干目眩,病位多在肝肾。

其次辨标本虚实。因感受温热毒邪或湿热浸淫者,多急性发病,病程发展较快,属实证。热邪最易耗津伤正,故疾病早期常见虚实错杂。内伤积损,久病不愈,主要为肝肾阴虚和脾胃虚弱,多属虚证,但又常兼夹郁热、湿热、痰浊、瘀血,而虚中有实。跌打损伤,瘀阻脉络,或痿证日久,气虚血瘀,也属常见。

(二)治疗原则

痿证的治疗,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健脾。实证宜祛邪和络,肺热伤津者宜清热润燥,湿热浸淫者宜清热利湿,瘀阻脉络者宜活血行瘀。虚实兼夹者,又当兼顾之。《黄帝内经》提出“ 治痿者独取阳明”,重视补益脾胃或清胃火、祛湿热以调理脾胃。

(三)证治分类

1.肺热津伤证

证候:发病急,病起发热,发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咳呛,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燥伤津,五脏失濡,筋脉失养。

治法:清热润肺,养阴生津

代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常用药:北沙参、西洋参、麦冬,阿胶、胡麻仁,生石膏、桑叶、甘草、杏仁、枇杷叶

加减:身热未退,高热,口渴有汗,可重用生石膏,加银花、连翘、知母以清气分之热,解毒祛邪:咳嗽痰多,加桑白皮、川贝母宣肺清热化痰;身热已退,兼见食欲减退,口干明显较甚,此胃阴亦伤,宜用益胃汤加石解、意苡仁、山药、麦芽。

2.湿热浸淫证

证候:起病较急,逐渐出现肢体困重,肢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脱宿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浸渍,营卫受阻。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代表方:加味二妙散加减

常用药:苍术、黄柏、萆薢、防己、薏苡仁、蚕沙、木瓜、龟甲

加减:湿邪偏盛,胸脘憋闷,肢重且肿,加厚朴、茯苓、枳壳、陈皮以理气化湿;夏令季节,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健脾祛湿;热邪偏盛,身热肢重,小便赤涩热痛,加忍冬藤、连翘、公英、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湿热伤阴,兼见两足掀热,心烦口干,舌质红或中剥,脉细数,可去苍术,重用龟甲,加元参、山药、生地;若病史较久,兼有瘀血阻滞者,肌肉顽痹不仁,关节活动不利或有痛感,舌质紫暗,脉涩,加丹参、鸡血藤、赤芍、当归、桃仁。

3.脾胃虚弱证

证候: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胱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甘草、大枣、黄芪、当归、薏苡仁、茯苓、砂仁、陈皮、升麻、柴胡、神曲

加减:脾胃虚者,易兼夹食积不运,当健脾助运,导其食滞,酌佐谷麦芽、山楂、神曲;气血虚甚者,重用黄芪、党参、当归,加阿胶;气血不足兼有血瘀,唇舌紫暗,脉兼涩象者,加丹参、川芎、川牛膝;肥人痰多或脾虚湿盛,可用六君子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

证候: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代表方:虎潜丸加减

常用药:狗脊、牛膝、熟地、龟甲、知母、黄柏、锁阳、当归、白芍药、陈皮、干姜

加减:若证见面色无华或萎黄,头昏心悸,加黄芪、党参、首乌、龙眼肉、当归以补气养血;热甚者,可去锁阳、干姜,或服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鹿角胶、枸杞子滋阴补肾,以去虚火;病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兼有神疲,怯寒怕冷,阳痿早泄,尿频而清,妇女月经不调,脉沉细无力,不可过用寒凉以伐生气,去黄柏、知母,加仙灵脾、鹿角霜、紫河车、附子、肉桂,或服用鹿角胶丸。

5.脉络瘀阻证

证候: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代表方: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川牛膝、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

加减:手足麻木,舌苔厚腻者,加橘络、木瓜;下肢痿软无力,加杜仲、锁阳、桑寄生;若见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手足痿弱,为瘀血久留,可用圣愈汤送服大黄蛰虫丸,补虚活血,以丸图缓。


编辑:唐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