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勃海郡章武碣石与先商活动关系考辨

 宇闻休闲书苑 2021-02-04

勃海郡章武碣石与先商活动关系考辨

刘玉文

  【昭明居砥石(碣石)】(网络图片)

古无棣邑北有两个古老的地名:章武、碣石。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章武县,治所在今黄骅市常郭镇故县村,章武东南濒海有碣石,在高成县境(今属无棣县),与章武同属勃海郡(沧州)。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章武并入高城县。

 “章武” 何以得名,今人一般解释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章:乐竟为一章”,“武:止戈为武”。汉高祖取章武县名的用意即:“结束战争,开启和平”。

愚以为此解释似有望文生义之嫌,因为“章武”之名在《山海经》时代已存在,并非始于汉代。《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漳水出山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南。”由此可知汉章武县,系沿用了《山海经》的章武之名。《山海经》所载章武,何以为名,至今无确考。著名考古历史学家王献唐(1896-1960)先生说:“大凡各处地名,其字面艰涩难解者,十之五六族名也。”(《炎黄氏族文化考》)因此应当从古氏族活动着眼去探索“章武”一名的渊源。

章通漳。《尚书·禹贡》:“至于衡漳”《汉书·地理志》作“至于衡章”颜师古注:“章即漳水。”《禹贡锥指》释文亦曰“章即漳”。 因为章通漳,所以章武之名就可能与漳水有关。

章又通商。《说文解字·卷三》云:“商:从,章省声。”清代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章省声:是说小篆商的上部是小篆章的省略。”即篆书商字的上部是章字的省略且是商的音旁。《汉书·律历志》云:“商之为言章也。”汉应劭《风俗通·声音》:“商者,章也。”《周易·兑卦》“商兑丰宁”,马王堆帛书“商”作“章”《荀子·王制》:“审诗商,禁淫声。”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三》曰:“商读为章,章与商古字通。”

商又与漳通。《水经注》卷五:“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注曰:“(商河)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丁山先生说:“商之为商,得名于滳水。”葛毅卿先生《说滳》说‘滳读为漳’。” 杨树达先生《释滳》也认为“滳”为漳水,查今【百度汉语】云:“滳:水名。一说今之漳水。”王玉哲先生则认为“清漳下游,一名商河,正与卜辞所见滳水名字相应。”(《《商族的来源地望试探》》)

由此可知,上古商、章、漳三字相通。商族之称商,是因其先祖发祥地在漳(滳)河流域得名。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认为商族起源于漳河流域,“即由漳水(古或称滳水)而得名。”现代考古学者邹衡先生认为:“成汤以前,商人活动地区的中心地点在滹沱河与漳河之间。”“漳水当初或即叫滳水”“考古学研究证明,这个名商的地区就是今漳河地区。”(邹衡:《夏商周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漳河和滹沱河,在历史时期因黄河改道被截断而“流入河”成为黄河的支流,当与“九河”同地域,从无棣碣石附近入于勃海。

翦伯赞结合出土文献的考古学证据,认为商族在渤海沿岸发展,一支沿海而北,一直循海而南。徐中舒先生认为商族起源于环渤海地区。近代学者分别从殷人鸟图腾崇拜和考古学先商文化分布等角度入手,也论证了商人源于渤海湾一带。《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崇拜玄鸟,应属于少昊鸟图腾族群的一个分支。

由上可推定渤海之滨的“章武”之“章”,应是商族之“商”。

“章武”之“武”,除“止戈为武”外,还有“足迹”“踪迹”之

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武、迹也。此武之別一义也。”武,异体字,《博雅》跡也。《康熙字典》:“武,又迹也。”《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郑玄注:“武,迹也。”《诗经·下武》:“绳其祖武”《毛诗正义》:“武,迹也。笺云:‘戒慎其祖考所履践之迹,美其终成之。’”《集传》:“武,迹也。”绳:继续;武:足迹。“绳其祖武”即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

综上分析可知,章武之“章”即商族之“商”;章武之“武”即足迹、踪迹。则“章武”二字的基本含义应当是“商族踪迹”或“商族遗迹”。

《史记.殷本纪》载:“自契至湯八遷。”契是商族的始祖,与禹是同时代人,曾协助大禹治水,商人的都城在商朝建立之前曾经八次迁徙,“章武”应是其一,查阅先商资料,章武或许是商族第二代先公昭明曾率领族人驻足的商邱。

《诗经·商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王洪军教授认为:“‘海外有截’之‘截’系‘碣石’之‘碣’,也就是说,‘砥石’、‘截’都是《尚书》所说的‘碣石’,当在渤海湾一带求之,即相土的活动范围之内。”王教授引用杨锡璋先生的论述说“杨锡璋以考古材料为依据,提出了比较接近于历史实际的观点:‘先商文化时,山东地区为岳石文化,大清河以北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土活动的地区只能在正处于上述二文化间的天津以南的渤海湾地区。’渤海湾地区也就是古黄河入海处,即古黄河的下游地区。”(王洪军:《古辰国与少昊关系考》·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期)

港台著名哲学家劳思光先生云:“殷人原居砥石(即碣石)……《世本》云昭明居砥石,按‘砥石’即‘碣石’。盖古舌上音与舌尖音、舌叶音等均不分,故‘碣’与‘砥’音近……盖相土之‘海外有截’,亦近可指山东海滨地区。”(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卷一·广西范大学出版社·2005-10)历史学家何新《雅与颂·华夏上古史诗新考》(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08)把“昭明居砥石”记为“昭明居砥石(碣石),后都商。”特加括号,把砥石、碣石等同一体。

丁山先生认为先商时代“他们完全游移在黄河入渤海的三角洲。成汤居亳,似乎是殷商民族城居的开始。”

如果“在黄河入渤海的三角洲”且在“天津以南的渤海湾地区”,先商所居的砥石(碣石),毋庸置疑,那一定是被誉为津南第一山无棣境内的碣石山。

  【图片/来自网络。红色标注/本文作者】

远古时代先有声音后有文字,用文字记录前人口口相传的地名族名,大多是摹音记录,历代发音不同口音各异、快读缓读听者难辨,加之文字数量所限,就会造成同名异书现象,如同今人音译外国地名人名一样(如“特朗普”亦作“川普”,“杰克孙”译为“节福生”),所以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卷七》中云:“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所以“海外有‘截’”,亦可记为为“海外有‘碣’”,砥石也记为“碣石”,因为上古音截、砥、碣相近。

《荀子·成相篇》云:“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迁於商。”契是商人的始祖,昭明是第二代先公,从碣石迁于商,可能与黄河改道、洪水泛滥有关。契与大禹同时代人,曾契佐禹治水,其时正是“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的时候,平原低地不适于生存,商族人为了躲避洪水,就选择高亢的山丘、贝岭叠起棣碣石山一带居住。《史记·殷本纪》记载:“契佐禹治水成功,封于商”,尧舜时代是否存在分封制度存疑,因与《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 长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不相符。不管“封商”还是“生商”,均说明先商的族源地在商。昭明因躲避洪水迁居碣石,历时十三年治水成功,兖州之域已经“降丘宅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尚书·禹贡》),群居在碣石高地的先民就搬迁到草木繁茂平原地上渔猎游牧了,此时已经能“服牛”“乘马”的先商人也从碣石迁徙到附近的平原上渔猎、游牧。《山海经·大荒东经》:“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郭晋代璞引《竹书纪年》注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这段故事是说相土的曾孙王亥赶着驯服的牛群到河伯、有易氏一带做生意,易氏杀害王亥,夺走了牛群。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借兵于河伯,杀了有易氏的首领绵臣,夺回了牛群。屈原《楚辞·九歌·河伯》“与女(通“汝”)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明代王夫之注云: “九河,河之下流,入海,禹所凿者。”(《楚辞通释》)陈玉洁说“〈九歌·河伯〉篇称‘与女游兮九河’,此‘九河’即指黄河下游之水系。〈尚书·禹贡〉云:‘(河)又北播为九河’......这里的‘九河’,决不是神话中水系,而是真实存在的河流,其中有些名称现在虽已不存在,但‘徒骇’、‘马颊’等仍是河北、山东境内的巨川。”(陈玉洁《〈九歌·河伯〉所祀非黄河之神吗》·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报·2002年第2期)说明河伯是黄河下游九河流域有实力的一个氏族,王亥赶着行动缓慢的牛群到易水一带做生意,说明此时商人居住地,距易水并不遥远,且与九河之之域相邻近。所以此“商”应在碣石附近。 王献唐先生说过:“凡古代民族迁至他地,如原有地名,类从原地名为号,如原地无名,始以本族带来之名名之。凡原地无名,以某族之名为名者,必某地为某族所开拓,而最先占有者。”丁山先生认为章武可能是先商的商邱,他说:“观于相土之子名昌若,其孙名粮圉,均与大海神话有关,可见昭明相土所居商邱,决在海滨。《汉志》渤海郡有章乡,又有章武县,其得名之故,虽不可考,我认为既是原始的商邱。商人屡迁,所到的地方,常留下商或章的徽号。“(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因为碣石东北部这块濒临渤海的大地上留下了先商族人活动的踪迹,于是此地就被称之为“商”—— “章武”,正是商人屡迁留下的徽号。

考古发现证明,汉勃海郡的碣石、章武周边的商代遗迹密集出土过数量可观的商代遗址、文物。在无棣碣石山东南的秦皇台附近王家坟出土新石器时期磨制石斧;碣石山东北侧的城陀台(秤砣台)遗址,1998年出土过磨制石斧和带有甲骨文字形的陶片;山东省无棣韩家窑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属于先商遗址;阳信李屋遗址,定为商代文化遗址;惠民县大商遗址,属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人类居住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章武县紧邻:沧州任邱市“哑叭庄龙山文化文化遗址”定性为先商文化、任丘三各庄遗址也属于先商遗址;距沧州市15公里倪杨屯遗址商代遗址系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时代中期(6000)遗址 ;东距渤海湾60公里的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庄子和高姚庄两处商代遗址。这都是商代先民活动留下的踪迹。先商人处于采集渔猎游牧时代,而是逐水草、河流游牧渔猎,所以不会长时间局限于某一个固定地点,殷墟卜辞中的地名有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丘商等等地名。尚书·盘庚》篇中有“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张衡的《西京赋》称“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殷人是一个“不常厥邑”的屡迁民族,这是殷商史上的一大特色。章武在《山海经》时代漳河、滹沱河从章武北入勃海,章武显然属于漳河、滹沱河流域,近现代学者认为先商源于滹沱河漳河流域,所以章武周边也是商族发祥地。学界认为先商“砥石”即“碣石”,商人第二代先公“昭明据砥石(碣石)迁于商”,此次迁徙距离不会太遥远,远古游牧渔猎氏族迁徙视水草、河流等生存环境满足而定,碣石、章武间距不足百里,生存环境符合要求,要不其后世子孙王亥不会把牛群托于河伯,往来做生意。经粗浅考辨,可得初步结论:章武,因为先商人活动踪迹得名,意即“商族人遗迹”,无棣碣石也曾是先商发祥地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