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炊烟有望 一卷 读者回帖总汇

 徐树爱 2021-02-04

摄影作品 石丽霞

任敬彬——朴实委婉余味悠长,乡村情怀。

石中元——平和而温暖的抒写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离世”一节尤为感人

飘逸虹——徐老师,你的连载小说很棒,那个时代的味道纯郁,基本每篇细读点赞,没有设置留言呢怎么……

孙德奎——炊烟有望,烟火味浓,很接地气,体现了树爱兄深厚的生活阅历和文字功底[][]

赵方新——我看得不细,只是偶尔发现的。感觉徐兄此作生活底蕴深厚,笔致也从容,等纸版出来好好拜读!

——有厚度,有生活,有自我

水田——想起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

高晖——离世3这章写的太感人,扎心!

齐建水——

很大气的小说。写得好!文学味道很足。写的很细腻,散文描写,细腻传神。一直在读。散文味道很浓,背景细腻而准确,很厚重,但感觉缺少完整的环环相扣且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太多,且没有矛盾将他们纠和在一起,平均用力,没有起伏张驰,人物形象没有真正立起来。真实感受,直言勿怪。因为相惜才说这些,一管之见,不一定对,莫怪啊。感觉一直没有宽阔的矛盾冲突,影响了可读性和思想的深度。直言勿怪一马平川倒也是一种景致。欣赏。

刘培延——

徐老师,不知您系统地学习过文学概论没有,还有当代一些先锋作家和西方经典作品,您的素材和叙述具备很好的潜质,如果能在一种思想理念的引导下写作,您的炊烟有望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当年先锋文学叙述的影子,如果叙述的有趣就更好了。同学和我专门就你的作品探讨了一番,长达一个小时,有机会见面详谈   文学及文学创作也是一门大学问。你读文学理论以及相关的作品   一段时间后   再回头看看自己的作品。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作品需要怎么修改了,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有必要读,这也是一部意象组合的长篇小说。

生活气息浓郁,难得。现在很少见了作品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就是,生活原汁原味,语言原汁原味。叙述不温不火,文风朴实无华,一丝苦涩感直涌心头。——此章节有些技术含量,增添了一些新叙述的色彩,叙述人和被叙述人角色交替互换,呈现出双声部乐响,意识跳跃奔放,但思维并不断裂,给读者新鲜的阅读感受。莫言苏童余华之流均有此类文本。如故事性强效果会更佳。——有生活,活色生香,语言生动,方言土语淳朴感人,读君之文字,如一地碎银铺陈于蒿蒹上。语感很好,此是可贵处。但需要提炼。读者的建议还是有道理的,语言透明、利索、干净,掷地有金银声方为上品。

营造的话语氛围内蕴着一种淡淡的历史的感伤,敏感的读者会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并且会在这种体会中咀嚼自己的经验,不管这种咀嚼是苦是甜是涩还是无奈,你作为作者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记忆的门,读者不由自主地会跟随你的经验去寻找过去的自己,也许是一个影子。对未经历那段历史的年轻读者来说,会陶醉于你的叙述技术。实际上,你的作品开始自动呈现了一些可能,但愿你发的这些片断能保持意义上的完整性,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文本。 

逻辑是在叙述中自然呈现的,不是人为的。而叙述是围绕一定主题不然而然的铺排的,笔可断,意不可断。作品中人物、场景、历史氛围都是固定的,但不能就因此认为整部作品的宏大主旨是一以贯之的。需要继续观察体会一个个意象的组合将会呈现出整部作品的价值所叙述的场景距今天已有相当的距离,但并不遥远,加上叙述人特有的带着淡淡发霉味儿的语境,很有一种历史哲学的意味。咀嚼这种意味,引起思考和历史的幽思,无论沉重、压抑或者欢欣快乐,就是一种成功,起码是文本的成功。如果让接受者享受到阅读的过程,体会出别一番境界,感到作者不是在叙述,而是在构建一座哲学的大厦,那么,敬爱的徐老师,您的作品就具备了流传的价值期待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为什么时不时用些抽象化的词语?难道让读者一上来就要进入哲思的拷问吗?应该是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然后再去思考。这不是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断臂1较明显。“文字结实、有力、简洁是基本的要求,然后是上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需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形象化的语言是最基本的要求,切忌说明、议论等非艺术化的手段。读者应该在场面化的呈现中感受那段历史生活,而不是在作者的解释中接受教育,作者只是读者的服务者,不是读者的教师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需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形象化的语言是最基本的要求,切忌说明、议论等非艺术化的手段。读者应该在场面化的呈现中感受那段历史生活,而不是在作者的解释中接受教育,作者只是读者的服务者,不是读者的教师爷”。“其实,和国画一样,画虚难,小说也是,写虚难。有时太实了反而影响艺术性。善于虚实结合,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是一种需要长久磨练的素质。笼罩着寓言的色彩,让语言具备一种粘性、弹性、韧性的特质,是较高的要求,语言在我笔底任意为我所驱使,所调度。如果实现语言的舞蹈,那就好了”。

石丽霞——

徐老师的长篇小说《炊烟有望》取材于农村生活,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文字语言紧贴地气,真实的反应了上世纪农村人为了摆脱贫困而做出的一系列努力,跟读徐老师的长篇小说,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卧石斋”,和徐老师一起忆苦思甜,感知文学魅力。

“质朴无华,画面感强。老师好,星期天快乐,我读到《刷机2》了,朴实无华的上世纪农家生活。“童年是农家院里长盛不衰的小花”,好美的句子,我似乎记住了。农家妇女的穿着,方巾裹在头上,冬天防寒,夏季遮阳……骂街的形象,想法设法致富的庄农人,事与愿违的无奈,那是我们家的曾经,所以读着读着就泪眼婆娑,我们的前一辈人,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在农村长大,玩琉璃球的童年,仿佛还在昨天,而催着回家吃饭,叫喊着拔猪草的爸爸走了,经常护我的奶奶日益瘦弱,她亲自给我爸爸她的儿子穿老衣,亲眼看着她的儿子埋进土里……她傻傻的笑,她在被窝里偷着哭……在老人家的心里,挣工分的年代,仿佛还没走远,而一些至亲,永远都不能再交谈……谢谢老师的作品,愿我们珍惜眼前的幸福。

刚才在看老师的小说,离世。难过啊。写的那么真实感人。我是陪着父亲一天天走向终结的。之前因为祖坟搬迁,我父亲曾与社长大吵过,直到父亲病危时,他们才化解矛盾。后来父亲的丧礼也有社长主持,所以真的好感触这部小说。《炊烟有望》代表了一代人的情感,而且深深影响着后来人。

人人都将成为背影,然而每个人的离世,都是那样的不舍。肖明岭在病重和弥留之际,不忘安排和交代家事,是千千万万个为人长辈的真实写照啊,貌似看破生死,却又无限眷恋人间。那样的告别和眷恋,是一行清泪,是欲说还休的无奈,是面对病魔、阳寿的服从和妥协。亲人们一边准备寿衣,一边安慰病人,经历过的人们,又何尝不感同身受和强烈共鸣!

徐老师的小说背景朴实无华,人物刻画鲜活如熟悉的乡亲们,拜读之后倍感亲切!

张永——

《货郎》这一节,我读了。写得细致。建议将“破铺陈烂套子”的“套”改为“绦”。祝贺老兄大作出世。又看一遍。“欢喜团子”的括号里的注释,建议写为“糯米球”,米有玉米、小米等等,欢喜团子的糯米只是松软膨胀了,没有开花。另外,“柳木门”,农村的老木门一般不用柳木,用槐、榆、枣、楸者多。如果特意点出用柳木做大门,两种可能,一是此地几乎只产柳木,一是这家比较贫寒、家境不好。一孔之见,请参考。放环一节,我已经拜读,很真实,符合当年的历史,笔力刚劲雄健。

雷舒亦——

徐老师好!我初中之前在农村的,所以,您写的,我一点儿也不陌生。我最认可的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细致到生活的每一寸肌肤,为我们打开了那个年代真实的生活场景,电视剧播出后我没怎么看,觉得没有表现出灵魂。您的写法有那个陈述的方式,我希望是看到农村在改开前后人心思变带来的各种事实呈现,而这种变化并不极端,而是很朴实地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在自由的平台下,每个人都真实地表现出他自己,人性的展现是自然而然的。徐徐展开的,农民进入农民工模式后,是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一页,这改变了农村和农业,农民。以及对城市的影响。我现在就等着出现农村青年一代的生存现状和价值观了,还没看到。。。估计要等很长篇章后面才能看到,

从平凡的世界 诞生之后, 您当然知道, 陕西那边出了很多接地气的作品,  也一直没有太大的能比肩   超越 平凡的世界的了。  看到炊烟有望, 我觉得 这是山东这边 写实不多的作品之一,而且叙事结构严谨,场景广阔,时代感强,时间跨度大,是反映改开前后中国农村到城市人物命运、乡土命运、家国命运的缩影

祁云霄——

描写细 腻,引人入胜,似回童年,赞!老师您水平就是高,功底深,描写的详细,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生活。越看越来劲。老师您的小说感人,描写细腻,又攒了十篇细读。不亏是大家之作,反映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后味无穷。为您点赞

真的老师,您的大作反映了当时年代的风貌,真实。我随着您的佳作描述,返老还童,故事情节历历在目,感人。您对环境,风情的描写,文学底蕴深厚,赞!总的感觉是好像在上学时,读《艳阳天》和《金光大道》。佳作 咋晚又通读了一遍《炊烟有望》细细回味,作品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风士人情,描写细 腻,情节起伏,引人入胜,为徐老师点赞

老师好:自河觞至今天连读七章,似幕幕电影,回忆以前时光。写景写情写事,真实;写景衬托情感,写情描述细腻;写事重现当时风貌。景,情,人,事,描写细腻,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赞!老师文学功底深厚;赞!老师再现当时农村风土人情;赞!给读者送来精神粮食。 力作

赵方超——

   兄之好文,每篇必读,一字不落。每篇很生活都很贴近和我初中时候读《正是梁上燕归时》感觉很像。那是李贯通的。兄之文章入手农村农人。所指皆在人心。是的。没这个真心体贴生活过的是写不出来的。读后延绵不断,回味无穷。能把男女情事写的返回人性是不容易的。很有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闲聊几句,如不打扰兄。早年高中时候读小说较多。那时写性比较好的《白鹿原》与《青春期》,近年多转移读《庄子》和《孟子》闲暇时临些帖。

当下农村流失的活力和气息。相邻之间的感情也不同于我小时候。那时一些人性本然的东西在小说中能看到。农村题材的确实不好写。流俗的文学把当代农村写的是《二人转》或者是《乡村爱情》这是在粗鄙化,艺术永恒的灵魂是真善美,否则就是沦陷。

       颜子早逝,阳明先生活了五十多岁,白玉蝉活了二十多岁。但不影响他们生命的饱满。肖明岭于生死临界能从容明白坦然,不急不忙。是大自在。 以神为马,岂更驾哉。

周传虎——

树爱老哥是我10年前在朱多锦老先生处结识的,后来我很快远离了那个文学园地,但树爱老哥一直与我保持联系,印象中他擅长作画,记得6年前我办《知识分子研究》杂志时他还慷慨赠送了一批书画作品。最近却又在写小说,初读之后,感觉这部小说语言平和,情节细腻,人物刻画有力,颇有路遥《平凡的世界》的朴实之气,后续章节如能在语言的张力起伏方面做些改善,或者能在语言的刚柔调和方面再细致一些,当可成为一部书写当代北方乡村的力作!  

孙柳黛(孙千斤)—— 

偶尔拜读了其中的几个段落,故事非常真实但好像欠缺一点感动读者的成分。(抱歉)农村题材的创作源于生活忠于百姓最后高于生活。当然作品还在续中。余华的《活着》也是一部以农村题材为主的作品,他挖掘出了那个时代的农村(富贵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甚至是那个时代的城市人以及现在的人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还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哲学的也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而又逃避的问题。如有不同观点望见谅!

赵遁——

臥石齋是講故事的高手。他那樣一种不緊不慢悠然自得的調子,讓人覺得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你會在不經意間融入他的作品,平淡之中又會覺得波瀾內含。他是那種真有大本領的人,所以從不虛張聲勢、故弄玄虛。他對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眾生的情思要遠遠長出他作品的千倍萬倍,深於他作品的千倍萬倍,厚於他作品的千倍萬倍。他愛以極熱,轉以平淡出之,真是讓人覺得意味綿綿,而後也學會在自己生活的平凡中嚼出甘美。

杨光路——

炊烟有望大作断断续续地拜读了一部分,感觉很不错,语言精到,有质感,不由让我联想起了《呼兰河外传》。建议你重读呼兰河外传,再回头审视自己的作品,对进一步提升可能有帮助。总之,徐老师这部长篇让我震撼,读了一部分之后,与呼兰河外传联系起来了。写作的路数有异曲同工之妙

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建议出书吧,这部作品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兼备,历史文化积淀很厚重,将来对研究地域历史的人有参考价值。个人之见。

山清水秀——

特别是肖明岭的爱犬知主人离世那种不舍和流露出的悲伤,描写细致感人。为农民、写农民,中国大多数是农民!感谢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农民的生存状况!-写得具体,写得生动,真实写出了农民的酸,甜,苦,辣的不易生活真实感人,使我真正了解了过去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一段一段故事映在脑海中,也使我更加珍惜现在幸福日子。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养成优良传统习惯。

王平——

徐叔,读您的文字回肠荡气,意味深长。朴实无华,堪比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真实如昨日重现,景,事件,天气,人文,历史,文学,艺术,家常里短。引人入胜。

印象中小时候用湿布擦麦子,是为了麦粒干净磨出来的面粉不牙碜,后来的工作与之有关,小麦磨面粉之前需要清除金属、沙子、杂草等杂质,然后清洗,我记得这道工序好像叫洗麦,清洗后的小麦因为潮湿而膨胀,麸皮容易剥离,最后工序把面粉烘干装袋

桂花飘香——

整个是我们农民百姓的生活,是我们的生活,……评价这个人肖明岭一生没过什么好日子!也没有辉煌!就在祖国刚刚要踏进辉煌的时候就死了!在那个年代!就这样死去的人太多了!这块土地埋葬了这样一代又一代!人们在那时就是为了一口吃的这样苦苦的养活一家老小!你说都吃不饱!还敢想什么呢?还谈什么理想呢!老师你说是不是!!!以后就好了!我们的命好了改革开放!我们都能赚钱了!吃不愁穿不愁!国家有养老金!好好活着吧!哈哈哈哈

蔚蓝的天——

在一部较长篇小说中,出现个别错、漏字在所难免。正式出版时改过来即可。小说讲述描写的每一个故事情节,就象昨天发生身边实事。会不自觉的引起对过往历史的美好回忆!且语言流畅。太精彩了!

许玉庆 ——

徐老师好!今天一天课,刚看到。大作还没读完,觉得很有方志色彩,很有意味,令人想起韩少功,李锐的一些作品风格。因没读完,仅是一些感受。平原变革风云是个好题目。

金德坤——

徐老师你好!你的作品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挺不错的,生活气息很浓,很有农村那些年的感触,甚至唤起我一个非农村人的联想!我还会继续抽时间看的,谢谢你辛勤的劳动!

李天虹——

没有及时参与您的写作,请您见谅,不过我很佩服你,特别厉害,文字厚重绵长,笔力均匀洒脱,祝福,支持!

 宁静致远——

是的,关键是看了您的关山不远一点点,窥知你人生感悟之深刻,从冲动到放下,从浮躁到成熟,从追逐名利到追求快乐,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平和的世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呢!哈哈,祝贺您!

   特别说明:还有不少读者,是音频,比如师弟许晓华等,没能及时转换成文字,有的是在这里,超期没能下载,如师弟王洪波等。约300人中,更多的读者只是读,不说话,他们是我坚强的后盾,就如默默无语的土地。笔者在这里一并感谢!!!

赵遁简历

赵逸之,名遁。自号大荒堂。曾任某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现为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黄河口书画艺术研究所所长,鲁迅文学院第26届作家(评论家)班毕业生。游走于书法、篆刻、古文字、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